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辛,象形字,读作xīn。1.甲骨文字形有两种:(1)上为倒三角,下连一竖,一竖上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短斜线;(2)在第一个字形的基础上,在倒三角之上加一横。2.金文字形线条化,有三种:(1)商代金文多数字形与甲骨文第一种字形相同,有的把空白处填实;(2)商代晚期“祖辛敦”、“冀父辛卣”金文字形在一竖下端增加一个涂实的圆点;(3)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金文承接商代金文字形。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辛。异体字䇂。是莘[xīn]字的初文。本义细辛。

辛的姓氏起源(汉字探源辛及辛姓)(1)

辛字的演变

  细辛,又称小辛、少辛,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纲、马兜铃科。细辛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4cm;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1.5cm,棕黄色。花期4~5月。 细辛喜阴恶阳,喜欢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气温高于35℃时,叶片枯萎。多生长在林荫、山沟的湿润土壤中。因有很多须根,折断后会散发出辛辣的气味,吃起来麻辣,因此称为细辛。

辛的姓氏起源(汉字探源辛及辛姓)(2)

细辛

  细辛是一味中药,入药部分是其根部。具有祛风、散寒、行水、开窍的功效,具有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等作用。

  我国生长的细辛分为三种,分别是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北细辛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及山东、河南等地;汉城细辛分布于陕西、山东、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华细辛分布于辽宁。

辛的姓氏起源(汉字探源辛及辛姓)(3)

细辛的根,主要入药部分

  远古人生存环境恶劣,生病之后只能就地寻找某些植物吃,以减轻病痛。细辛就是这种植物。为了让大家记住它,人们就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辛。辛字甲骨文字形的倒三角形和一竖,是细辛心形叶子加叶柄演变而来,而两侧对称的短斜线则是细辛的花茎。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在甲骨上的,因此心形的圆线条变成了倒三角形。

  由于辛字被引申义专用,细辛这种植物便另造莘字表示。

  《说文解字》认为,“辛,秋时万物成而熟”,“辛,辠(罪)也”,并认为“辛……象人股”。由于许慎没有见到辛字的甲骨文字形,因此,其对辛字只能根据辛字的引申义进行解读,显然不确切。

  有的字书认为,辛的甲骨文象刑具,本义是刑具,或者认为是一种施刑的刀。这种解释其实是混淆了辛字和带辛的字。而一些带辛的字中的辛其实不是真正的辛字,而是从其他字形演变成楷书之后才变成辛的字。具体情况见辛的衍生字(另文解读)。

  辛字的引申义如下:

  1.细辛吃在嘴里让人难受,引申为痛苦,悲痛,悲伤。魏晋·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十三》: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感慨中夹带着辛酸,怨恨造成更多痛苦)。

  2.细辛的味道又辣又苦,引申为劳苦。《左传·襄公九年》:夫妇辛苦垫隘,无所厎[dǐ]告(男人女人都辛苦瘦弱,没有地方可以诉说)。如,辛劳,辛勤,艰辛。

  3.引申为辛辣带来的酸痛。《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è]鼻渊(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

  4.引申为对味觉产生强烈刺激的食物,进一步引申为刺激的味道。(1)《周礼·天官·疡医》:凡药……以辛养筋(凡是药物……辛辣的可以舒筋)。(2)《楚辞·招魂》:大苦醎[xián]酸,辛甘行些(大苦与咸的酸的有滋有味,辣的甜的也都用上)。如,辛辣,辛香料,五辛菜(葱、蒜、韭、蓼蒿、芥)。

  5.天干第八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五月二十三日,大叔段又逃到共国)。如,辛亥年,辛酉月。

  辛姓来自辛国,辛国来自细辛。细辛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及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由于细辛闻着辛香、吃着麻辣,并且有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早就被人们认识了。最早认识细辛疗效的氏族部落,就把辛字作为自己的图腾标识,建立方国,称为辛国。

从记载上看,历史上有多个辛国。

最早的辛国在今陕西省合阳县。合阳县至今还有特产细辛,这为辛国的存在提供了依据。据《元和姓篡》记载:“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这表明,辛国早在夏代建立之前就已存在。夏启派庶子占领并统治辛国。辛是莘的初文,莘是辛的衍生,强调辛是一种草。因此,认为辛源自于莘,其实是搞反了。莘来自辛,且读作xīn,而不是shēn。

  山东省曹县县志记载:“夏本有莘国,伊尹耕此,与陈留莘城为兄弟之国”。这说明,这两个地方都曾经因为有细辛而建立过辛国。山东省莘[shēn]县也有伊尹活动遗迹。或许,曹县和莘县都曾经是有莘国的地域。

  另外,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有个高辛镇。传说,黄帝的曾孙帝喾[kù]出生在高辛,因此称为高辛氏。

  据文献记载,辛姓来源有:

  1.出自姬姓。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帝喾,其后裔子孙有去高字改为辛氏。

  2.出自莘姓。①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氏。有的后人去艹头为辛氏。②上古有莘氏,后建立莘国,其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曹县莘冢集南。其国人有以莘为氏的,后改为辛。

  3.出自赐姓。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4.出自少数民族。满族、土族、藏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

  辛姓如今人口120多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最新第 153 位。

诗曰:

辛指细辛是象形,

祛风散寒可治病。

辛勤努力终有成,

不辞辛劳往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