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不怕真君子、也不惧真小人,独怕伪君子?,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君子和小人谁活得比较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君子和小人谁活得比较好(浅论君子与小人的百态人生)

君子和小人谁活得比较好

人为什么不怕真君子、也不惧真小人,独怕伪君子?

浅论君子与小人的百态人生。

人常说,尘世生存要想如鱼得水,活出各自人生的价值,就必须活得通透,遇喜该乐则乐,遇愁能放则放,即便命运蹉跎,也需勤力而作,不枉人间一趟。繁华世界,生活不易,与其长叹世俗不公,不如竭力与天争斗,即使时命不济,也要怀揣胜天半子的气魄。世态炎凉,迎风急行仅为碎银几两奔波,不如劳逸结合的享受生活。人生无常,人心难测,要想生活安居乐业、事业乘流少坎,就需亲君子而远小人。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君子起于商朝,其意为“君王之子”,从周以后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贵族之人,到春秋时期由孔子归结于道德层面,君子也是孔子赋予了早期理想化的属性,代表一类道德人品学识完美无瑕之人,此等君子常常存于人的理想之中。

世人崇尚的君子是德才兼备,品行兼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一类男人,小人则是人格卑鄙、见利忘义的男人,尘世间除了君子、小人以外,还有一种品格善恶不定的男人,俗称伪君子。如按孔子倡导的君子标准,古今真正的君子寥寥无几,铁定的小人反倒相对很多,而伪君子则多如牛毛。神仙诸佛都有私心,何况君子是拥有七情六欲的肉身凡体,存有少许私心也是人之常情。伪君子则公私两心皆半,小人私心最重。大千世界,社会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差距,甚至天壤之别,所以世人多以社会公序良俗而粗略界定人分三类:君子、小人及常人俗子,当然也存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灰色人物,俗称伪君子。

古往今来,没有人天生就是君子或小人,随着社会残酷的洗礼,便形成了君子、常人俗子及小人的社会格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首先都要解决衣食住行的生存问题,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加之对财富、地位、生活状态等因素的追求,于是便出现了不同品性的人,人性就此赋予了社会属性,并逐步形成了人为的利益矛盾现象,穷时想富,富时想要社会地位,有了社会地位又想奢侈生活,因此产生了君子、常人、小人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所以世人均爱与君子为伍,不愿与小人同行,然而世间难遇君子,小人却是如蝇相随。民间公认的君子都能洁身自好,与人向善,如春秋战国的鲍叔牙、俞伯牙、苏秦和宋朝岳飞等等。俗称的小人如春秋战国的费无忌、勾践、郭开、汉代的萧何、蔡伦、江充及宋朝秦桧等等不胜枚举。可见君子难当、小人易成。其实君子、小人、常人的品行均受名利影响,钱财更是罪魁祸首。

自古以来因名利而先君子后变小人的比比皆是,如魏人范雎未当秦相前,才华出众,铁胆忠信,秦相之后虽奇谋助秦,但贪图富贵名利,任人唯亲、陷害忠良。宋朝司马光初入官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官居高位之后,新旧党争、阻新强国,祸国殃民。正如宋代邵雍所言:“小人无节,弃本逐末。喜思其与,怒思其夺。小人无耻,重利轻死。”

对于常人来说,胸襟坦荡,遇事讲求道义,不做卖国求荣之事即为君子。几千年来,儒家以完美无缺的君子学说来忽悠世人,芸芸众生多是感觉云山雾罩,常常出现君子、小人的品格因时、因利、因名而相互转换,所以才出现了伪君子之说。

世间常有很多读书人以“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来展示自己的清高,甚是虚伪卖弄,家有钱粮则当然能洁身自好、清高傲气,一朝遇无米之炊也会低头求人施舍米粮而活,生存都无法解决,有何脸面谈什么文人风骨?就连读书人的祖师孔子也要向现实低头,至今流传着孔子游学燕国受困敲门讨饭而食,鲁国被困向范丹乞粮而活的故事,何况多数读书人的修为难在孔子之上吧?所以说,君子在保持道义的前提下也应顺势而为,但大多数人都是言行不一罢了。

如一代名臣曾国藩善讲仁义道德学说,曾说“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天下无一成不变之君子,无一成不变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晓事,则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则为君子;卯刻偏私晻暧,则为小人。”但现实却是一面照妖镜,最终照出曾国藩一半君子、一半小人的阴阳品格,君子气节虽有,但也暗藏小人私欲贪心,曾国藩进士为官忧国忧民,君子行为,组建湘军平定叛乱,出售功名、卖官鬻爵筹集军资,屡败屡战攻破天京,抢掠屠杀无辜平民,官位高居直隶总督,天津教案丧权辱国,欺民赔银五十万两,可见君子多衰于名利之手。

近代达官贵人、富贾伪儒明面多以推崇曾国藩学说,以其做人做事之法来指导自己人生名利之路,又有多少人能取其精华、抛其糟粕?暗处多以曾国藩利己的处事方略驱动自己而已,力求虚名常存,功利暗固才是他们终生追求的目标。至于曾国藩的君子学说也不过茶余饭后的调侃之语罢了。而常人俗子因社会基础较低,虽其学说多是向善明理,偶尔读之,多以曾国藩的一生传奇故事闲暇取乐罢了,因为曾国藩的人生语录离常人俗子的生活太远了,犹如海底捞月,何必添愁呢?纵观史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多是读书之人,也非世间读书人中无君子,只是类似曾国藩人格品性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而已,可见在荣华富贵面前君子易说却难当,小人诡言易行,归根结底不过是贪婪之心作祟罢了。

正如宋代苏轼诗中对君子和小人的感慨:“高山石广金银少,世上人多君子稀,相交不必尽言语,恐落人间惹是非”。

俗常说“人生在世,不怕真君子、也不惧真小人,独怕伪君子”。因为君子多是遵守世俗道义之人,为人处事阳谋为上,可以为友而行,小人心胸狭窄,利益当先,为人处事阴谋诡计,遇辱而终生不忘,一朝得势,致人于死地,可以敬而远之,攻防有策。而伪君子则是亦正亦邪、忽善忽恶之人,介于君子小人之间,为人处事诡秘莫测,必须因时、因地、因利、因人而百般琢磨、殚心竭虑的上中下三策应对,精疲力倦也未必行之有效 ,所以人人痛恨伪君子。

当然君子也非完人,但瑕不掩瑜,所以君子交往应因人而策,只要遵循公序良俗即可;但与小人交往需千思百虑小心应对,避免遭小人算计,最好避其三舍。与君子共事,诸事对错皆依法度和公善应对,终究可公平处置。

如明朝名臣王翱虽固执但却有公心,素有君子风范,君子之事甚多,其一,孙子王辉因王翱的功勋被明成祖朱棣特批入职国子监,王辉预想参加秋试,通过活动关系弄到了印卷并给王翱审阅,王翱却说:“你确有真才实学登第,我怎么忍心埋没你的才学!可你若遇到糊涂主考因我的面子让你中选,却误了另一个寒士的前程。你吃得好穿得暖,何必强所不能呢,何必求非分之想呢!”将他的卷子撕碎烧了。其二,指挥孙璟因戍卒违法而鞭杀,戍卒妻女因哭而亡。有士卒状告孙璟杀死一家三口。王翱说:“卒死法,妻死夫,女死父,非杀也。”命孙璟为他家赔偿埋葬费,孙璟很感动。后来他任辽东参将,追敌出三百里外,成为李秉手下的名将。可见君子行事在于公心,所以与君子交往可放心以法理处事,不存后患之忧。

人常说“君子斗不过小人”。几千年历史证明,君子与小人斗法如不借外力,多数以君子失败而告终。如唐朝宰相卢杞虽有大才却是十足小人,同朝为官的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郭子仪等人与其共事多年,四人均因得罪卢杞而遭陷害。唯独卢杞未加害郭子兴,主要是郭子仪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加之明哲保身之道运用自如,所以能在明争暗斗的官场屹立不倒。郭子仪妻妾成群,君子来访从不躲避,饮酒琴瑟歌舞同乐,小人来访则斯抬斯敬,佳宴孤身以待,谈不决事。因卢杞心胸险恶、忌能妒贤,卢杞来府拜访之时,郭子仪便让妻妾回避,以免节外生枝得罪卢杞,遭受无妄之灾。英雄盖世、单骑退回纥的郭子仪也如此惧怕小人,又何况常人俗子呢?可见宁可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真是世间生存的至理名言。

得罪君子最多老死不相往来,而得罪小人则遗祸无穷,虽然小人多以悲惨结局收场,但多数均在君子遭受苦难或生命代价之后。所以君子不应迂腐地遵守孔孟之道的君子学说,应借力而为,在遵循公序良俗之下巧计反击,以保己全,同时以免他人再受小人迫害。正如古人所云:“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世人对孔孟之类的儒家学说几千年来褒贬不一,如孔子周游列国贩卖学说,你看几家君王喜欢孔子?难道各个诸侯都不想国家强盛、百姓安康吗?难道各个诸侯都没有博识多通、达士拔俗之人吗?非也,因为儒家学说倡导的是一种道德精神,与人类的基本自然生存关系不大,衣食住行都无法保证,谈何修学君子九思的浮云文明?同时儒家学说也蛊惑毒害了不少读书之人,如一生清廉的海瑞,崇儒立身,因女受仆赠饼,竟活活饿死垂髫女儿,甚是可悲!纵观儒家思想,存在一些腐朽落后的非理性思想,其中学说含有轻视辛勤劳动的百姓及藐视促进社会繁荣的商贸嫌疑,同时学说缺乏竞争进取意识和科技创新精神的种种弊端。当然儒家思想也是有些精华,极力倡导学践结合、民本思想,所以历史公认的君子多是博览诸子百家学说,去伪存真、学以致用而受人尊重。

对于世人来说,人生最怕的是遇上伪君子,因为伪君子外表正派,其实暗藏阴险狡诈,甚至卑鄙无耻,同时善于借力而行、借力打力,让人防不胜防,以至于君子及常人俗子总是吃亏上当。自古伪君子甚多,如商朝的伊尹、三国的刘备、东汉的孔融、南宋的朱熹、清代的康有为等等不胜枚举。伊尹大才为商右相,辅佐商汤灭夏、亲民治吏,发明汤药以解众生之疾,权倾朝野而一手遮天,篡权夺位而囚王三年,最后被商王太甲所杀;刘备雄才大略、义薄云天,惟贤惟德、爱民如子,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收买人心不惜痛摔长子,诡计借荆州假哭不还,身无地盘而虚情假意三让徐州,落魄被曹收留,贪食曹饭而联众杀曹,樊城撤离、携民而逃却害的百姓妻离子散,白帝城托孤虚言试探诸葛丞相,为求大业常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来笼络人心。

孔融博学多才、刚直不阿,北海为官、造福于民,忠言力谏、废除肉刑,但却隐瞒刘表郊祀而虚言脸面,不孝父母而大放厥词,“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最后落得满门抄斩。朱熹文豪大家,入仕为国谏策、治学勤政、为民解忧,取儒、佛、道等诸子百家精华以著理学文化,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理劝友妹安贫守节,却逼守寡弟媳改嫁,以谋侵吞亡弟财产,妒贤嫉能,因学术不合而六上奏章陷害同僚唐仲友,甚至诬陷唐仲友与营妓严蕊私通,营妓高节,誓死未作伪证,可见朱熹难抵妓女骨气。康有为乡试不第,维新变法以求曲线为官,弥天大谎海外骗财,国外逍遥,妻妾成群,恬不知耻竟提中日合邦,落魄依然狎妓,无钱支付嫖资,欲逃广东被妓院追至码头未果,可见一位十足的伪君子。

古往今来,君子常败于伪君子之手,偶尔君子借力小胜,大都伤不了伪君子根基,三国时期的曹操,一代枭雄,文韬武略,却是实实在在的伪君子,初入官场,惩恶扬善,君子行为,一生奸诈狡猾、陈留起兵,迎驾迁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执政期间惩办豪强、唯才是举、尚礼重法,天下豪杰志士纷纷投靠效力,最终统一北方。曾言“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杖杀幸姬、恨杀华佗、徐州屠城又是小人行径。刘备势弱,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借吴之力、借火攻曹,赤壁一战大获全胜,致曹操兵败而逃。

明代王明阳对付小人也曾败北,薄彦上书案,仗义执言,未救出薄彦反倒自己被贬,痛定思痛,对付小人需借力而为,太监张忠阴险狡诈,吃里扒外,既享皇帝恩泽,又与宁王瓜葛不清,不折不扣小人。宁王叛乱,王明阳奉旨平息叛乱并抓获宁王,张忠害怕实情败露,准备设计陷害王明阳,王明阳聪慧转嫁风险,以功利诱惑和张忠矛盾颇深的太监张永处理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坐山观虎斗,最终看到小人受到惩罚而感到欣慰。可见君子也需借力方能战胜伪君子,但此等胜利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以失败而终。

北宋宰相吕夷简早年仕途,清慎勤政,为民谋利、强国良策,君子行为,废后听政而挟势弄权,知人善任却纳赂市恩,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却结党营私。范仲淹以其相斗十五载,借清流之力也无济于事,吕夷简依旧稳如泰山,范仲淹西夏战事不利,被同僚弹劾、欲治其罪,反倒是吕夷简出面保全,免遭受难。可见伪君子亦正亦邪,与其斗法多是收效甚微。

历史上整治小人成功者多是伪君子,小人常常心中害怕、时刻提防,但伪君子从来都不是按道义逻辑出牌,既打着弘扬正气的名号,又借力与小人抗衡,同时阴谋诡计变化多端,所以小人往往败得溃不成军。如清朝将领李昭寿少时偷鸡摸狗、打家劫舍,天生小人品格。因乱世加入捻军领军造反,战败降清,因事不满杀僚反清,投靠太平军拜将征战。军纪败坏、扰民争利,家属被抓,献城再次降清,反复无常,可见李昭寿是首鼠两端的小人。降后归建曾国藩辖制,曾国藩本是亦正亦邪的伪君子,深知李昭寿小人品性,便采用周易“君子远小人,不恶而严”的策略处理二人关系,名利双送、使其狂妄,少信寡言、依法办事。李昭寿居功自傲,纵容部下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终怕追究辞官隐退。卖友求荣,掳人勒赎,曾国藩判其革职,勒令回籍。回乡不知收敛,开赌贩毒,继续作恶,引起公愤,最终沦为砍头正法。可见曾国藩依策而行、杀人于无形。

再如明代权臣严嵩结党营私,贪赃纳贿、陷害同僚,二十多年为相不倒,可见严嵩是聪明睿知的小人。徐阶是亦正亦邪的伪君子,奇谋诡计铲除小人。徐阶刚居相位之时,便与严嵩虚面交好,又告知嘉靖自己非严嵩一党,深思熟虑,欲除严嵩需借力而为、曲线斗法,于是徐阶面授机宜,借邹应龙之手上奏嘉靖弹劾严嵩之子严世蕃,罗列严世蕃贪财揽贿,贿赂公行,居母丧纵酒荒淫几项大罪,徐阶又借乩仙之因推波助澜,最终严世蕃罢官发配雷州。严嵩被勒令辞官。徐阶怕严嵩阴险毒辣、卷土重来,秉着除恶务尽的原则,又借御史林润之手上奏嘉靖再次弹劾严世蕃,罗列严世蕃流放不赴戍所,反在老家大兴土木,不知悔改、心怀怨气,蓄养壮丁,勾结盗贼,暗通倭寇,有负险谋反之意等几大罪状。嘉靖大怒命林润将严世蕃捉拿进京,徐阶妙改供词,只谈勾结倭寇,图谋造反之事,最终严世蕃斩首,家产充公,一生锦衣玉食的严嵩最后竟活活饿死在别人的坟墓旁,真是可悲!宇宙万物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再厉害的小人也斗不过阴阳不定的伪君子,由此看来,伪君子也是小人的克星,可见伪君子是多么让人生畏、生寒。正如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言:“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人生在世,无论君子、小人、伪君子还是常人都想一生快乐而过,没有人想终日愁肠满腹,但人人皆知快乐和忧愁均拜名利贪心所赐。君子需名,小人需利,伪君子则需名利双收,常人追求的梦想则千差万别,归根结底人都离不开钱财,只是贪图钱财的数量和途径不一样罢了。

自古科举为官者多是官宦子弟,最次也是落魄的寒门,当然也有少许穷家个例,君子出身官宦之家则乐多愁少,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君子出身寒门则愁多乐少,虽家中多能丰衣足食,但也需自己辛劳而获,读书时间变少,只能废寝忘食;君子出身清贫之家,尤为艰难,很多人最后都被现实摧残的精神恍惚。君子号寒啼饥之时,何谈人生快乐?家有积蓄米粮方可“之乎者也”。即使满腹文章,身无分文怎能去赴京赶考?又谈何欲画凌烟阁之说?无钱君子寸步难行,客来家贫水粥招待,客去再无往来,君子自愧于心而泣。如有纹银三两,客来浊酒对饮、吟诗作赋、热情款待,客去夸你君子风骨,此时才会甚感欣慰,所以古人说“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均建立在钱财之上。

北宋宰相吕蒙正出身官宦之家,少时因故离家而暂时贫寒,机缘巧合,科举未考便是宰相女婿,试问自古几人又有如此运气?再如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出身寒门,入仕为官一生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流芳千古。可见除了少许个例,君子只有解决了生活温饱才能谈起远大的抱负,才能体会到读书与事业及生活的快乐,这也是恒古不变的天理。

小人则不同,无论穷富,均能寻得三餐之食、锦衣美酒。有用之客拜访无钱也赊借酒肉款待,无用之人串门则三言两语打发。如赊酒赖账、闯宴蒙酒的汉高祖刘邦。小人穷时则不愿劳动、依靠他人衣食,或坑蒙拐骗解决生活问题,唯独好学读书。功成则巧取豪夺,妒贤嫉能、见利忘义、奢靡享乐。小人之乐在于因时、因位、因才而谋求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钱财,明知不义之财取之有患,窃人之位后忧不断,但总是存在侥幸心理,所以小人的生活快乐要比君子多一些。

汉相陈平十足小人,懒于劳动,嫂怨不劳而致兄休妻、为富竟娶守寡五次之妇、智擒韩信、受贿卖官,一生小人行径而过。伪君子则不同,伪君子首先必须博览群书,腹藏诡计与良策,其次才是社会磨练和等待机会。伪君子同样多起于落魄寒门,或富贵之家,而世穷之人也是寥寥无几,因为读书需要时间和银钱支撑就是第一难题,其次即使你学富五车,还需无私伯乐相助,可见就是想当伪君子又谈何容易?还要看你有没有机会,当然变成小人易如反掌。

人常说寒门出贵子,首先你必须先是寒门之后,寒门之家也是富家落魄之后,二代祖上也曾是高门大宅,也享受过仆从陪伴、锦衣玉食的生活。即使家族落魄了,家庭一般都不会为衣食担忧,只想有朝一日通过努力拿回曾经的家族风光。一般人由俭到奢容易,由奢到俭难,伪君子却是志坚心狠,落魄时首先想到读书考取功名,其次才是经商谋取暴利,于是想方设法的接近富贵之人,忍辱负重,以求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主要攀绕及依靠祖辈过去存在利益纠葛的朋友和沾亲带故的亲戚暗箱帮助,加上厚颜无耻的献媚和阴阳双谋才会步步高升或财源滚滚,一旦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能彰显伪君子的奇才腹黑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君子相争以防浮誉虚名裂毁,与小人相斗仅为钱财和地位。

春秋战国的李斯、三国时期的刘备等等均出自寒门,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伪君子。伪君子如出生于富贵之家,更加刻苦读书,因富贵之家子嗣较多,常有亲近远疏之分,欲跳出深宅光宗耀祖就必须采用以造福于民为旗、学识见解为媒,科举应试、经商牟利为路,家族之荫为伞,攀亲拜师为径,阴谋阳策为行,亦正亦邪的升官发财。虽不能好名留世,但可以一生挥洒自如。如明朝的钱谦益,出身于家境殷实之宅,入仕为官,便结党营私,满嘴忠君爱国,清流面具示人,金屋藏妓,率众降清,毫无气节,十足的伪君子。西晋重臣王衍出身官宦世家,自誉不爱名利,语从不出钱利二字,以向世人展示高风亮节,但却暗地以权谋私,装疯杀婢,狡兔三窟,被俘献媚而劝石勒称帝,终被羯人活埋,真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对于常人来说,虽做不成善于天道的君子,但绝不做恶于公理的小人。一生平淡而过可能碌碌无为,小况福祸虽有,但无性命之忧,辛苦勤作丰衣足食,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借买书籍均可,读书明理自娱,如运命皆好,入学科举,挣回个食禄的地位,小本经营,日积月累,终成大富之家。正如古人云:“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如清末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出身家境贫寒,入仕为官一生清廉。再如明朝成化状元罗伦,出身清贫耕读之家,入仕为官,为国为民,刚正不阿,廉洁奉公,辞官回乡,闭门讲学,倡行乡约,专心著书,流芳百世。

常人俗子无论农工,还是从商,读书切不可丢弃,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其中读书必是其中一项,不读书一世白丁,读书则会提升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食禄虽不敢想,但可多挣银钱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小菜常备,晕菜常有,小酒一壶,岂不是神仙生活?何必管他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虽有私心,但不取不义之财,艰苦奋斗无愧于心即可。丰衣足食之家,只要心不贪婪,必是君子不扰,小人不理,伪君子看你无利可求,何来祸至之说?偶有常人俗子之间口角是非,看淡、放下。

日作夜息安渡华年,春季路赏野花,夏季凉茶蒲扇,秋天树摘水果,冬天煮茶温酒,岂不是家享小福之乐?此种生活绝非中庸之道,而是平淡中奋斗拼搏,为儿孙尽力而为地打造事业起步的台阶、上升的基础。暮年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因为自己真的努力过了,所以无怨无悔,不白来世间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