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有着大大小小的胡同,每条胡同都或多或少记录着历史脉络和人文故事,而胡同中的藏匿的餐厅也成为这些胡同文化的参与者和讲述者,“小云南”就是这样一家餐厅。

几年前,顺着东皇城根遗址公园由南向北闲逛,离著名的中法大学旧址不远,不经意间发现一家小店,左侧门头竖着写着“小云南”,右侧挂着“东黄城根北街28号”。这是一家主营云南菜的餐馆,利用北京核心区里的胡同小院,施以古朴自然的装饰,里里外外摆着十几张桌子,空间有点儿局促,但足够温馨。每天中午12点刚过,十几张桌子已经坐满。不一会儿,等位区的客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晚上饭点也是如此。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1)

小云南老店。

这家小店好像从不愁客人。

“最近觉得有点儿辛苦而彷徨”

邱琴,今年34岁,四川人,是小云南的主理人。在店内,总能看到她给餐厅布置着鲜花,微笑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食客。常去的客人总会记住她,这位貌美的“小老板”常常亲自送菜端茶,甚至还给默默打折。

小云南在北京有了名气,发展不快不慢,现共有3家餐厅。黄城根店是10年老店,却在去年底,因房东将院子出售,不得已搬离。今年3月,与东黄城根北街一街之隔的菜市场店,替代老店正式营业。早在2015年,东直门店开业。2019年12月,南锣鼓巷店开业。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2)

小云南菜市场店外景。

从未愁过食客的邱琴,最近觉得有点儿辛苦而彷徨。

2020年1月,南锣店刚开店一个月,武汉新冠疫情暴发,继而引发全国性疫情,北京餐饮业也随之停业。当年5月,北京餐饮业恢复正常。但紧接着,6月,北京新发地暴发疫情,又是一轮歇业。即使南锣店的房东非常友善地为他们减免了三个月房租,但这里高昂的房租和没有停止支付的员工工资,依旧让邱琴觉得悲情和困扰。

“2020年,有一半时间是在困难中度过。”邱琴说。

挺过了2020年的疫情,小云南开始寻找出路,积累客户。

李猛,邱琴的爱人,今年40岁。两人2012年初识,2015年步入婚姻。他一直支持着邱琴的事业,感受到邱琴为小云南花费的心思。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3)

邱琴和李猛在南锣鼓巷店前合影。

“我们的客人以年轻人居多,各行各业都有,我想把这些有趣的灵魂聚在一起。”李猛先是筹划了一周一期的会客厅活动,每期不超过10位顾客,由一位主理人引导聚餐。在疫情影响下,这些顾客可以抱团取暖,可以互相沟通、提供机会,小云南为大家提供了沟通平台和友情的折扣。会客厅活动共延续了十几期。同时,李猛又利用南锣鼓巷店的露台,每月以自助餐的形式举办一两次15—20人的推介会,让大家登台望远,不仅看到南锣鼓巷附近的老北京风貌,而且更深入地体验小云南。经过了几轮活动,南锣鼓巷店总算培养了一批回头客,生意好转,等位区的食客也多了起来。

今年3月,菜市场店开业。新店刚有点儿起色,北京新冠疫情多点发散,5月1日起,全市餐饮业停止堂食,转为外卖服务。为了减少损失,小云南菜市场店停业,仅保留南锣鼓巷店和东直门店,接待外卖生意。

“这次北京疫情对我们的影响更深远。两年前,武汉疫情像是得了急性的重感冒,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用众志成城团结一致的方式去缓解。这次北京的疫情更有点儿像慢性的老毛病,还没治好又犯病了,给我们餐饮业是精神的折磨。”李猛坦言。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4)

菜市场店内景。

“不仅是美食,还有少有的烟火气”

邱琴并不是小云南的创始老板。2011年,“高老板”捕捉到北京需要这种“小而美”的餐厅,带着情怀和“好玩”的心态来到这里,选定北京城内胡同开了一家云南菜馆。

2012年,“高老板”移民国外,小云南是转让还是继续留下来,这个问题持续争论了很久。

“当时很多人高价收购小云南,但自小云南创始就是我在打理,和高老板经营理念非常一致。他最终决定,不在乎高额转让费,只在乎情怀,将小云南交于我。”小邱回忆起自己接手小云南的情形。

“那时,北京的餐饮业百花齐放,北京胡同成了老外和年轻人游玩的最爱,胡同氛围也很好。我们虽然是云南菜,但开在北京胡同的院子里,有个小调调,夫人和我都觉得很值得做下去。”李猛说。

小云南的3家店虽然都开在市中心,但却“躲避”着繁华,逐渐形成与北京胡同文化与生活方式达成一致的默契感:老店开在街心公园的路边,如果匆匆骑车,很容易错过;东直门店在更深的胡同里,李先生在租下门面时,甚至担心“酒香也怕巷子深”;南锣鼓巷店虽然毗邻游客摩肩接踵的南锣鼓巷,旁边不到百米又是地铁站,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保持着办店情怀,不想做成“旅游餐厅”。

小云南在经营初期,有一半的顾客是外国人。“小云南的菜不一定最正宗,但一定健康、好吃。可能他们觉得选择如‘薄荷牛肉’这样的菜更‘踏实’,没有复杂的调料,像是国外的沙拉。而且他们也更喜欢北京胡同的氛围。”李先生说,小云南2011年就得到了The Beijinger最佳新餐厅奖,2015-2019年连续5年得到tripadvisor猫途鹰卓越奖,2019年收录为“LOUIS VUITTON CITY GUIDE”北京推荐餐厅,这都是外国人比较关注的奖项。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5)

外国顾客和朋友们在小云南就餐。

这10年,小云南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探店,“去小云南如同回家吃饭一样愉悦放松,这里不仅仅是因为一顿美食,还有那里少有的烟火气息。”一位老顾客说。

“怎么把小云南打造成网红餐厅的?”记者问。

“我不觉得小云南是网红餐厅,只能说是区域内的知名餐厅。我想用心去经营好这个品牌,让客人觉得环境舒服、菜品美味,是我的初衷。”李猛说。

“堂食更有仪式感”

拥有200多平方米室内空间和露台的南锣鼓巷店和130多平方米的菜市场店,空间设计都出自日本建筑设计师佐野光则。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6)

南锣鼓巷店最初的三间普通平房。

南锣鼓巷店最初的样子是三间极为普通的平房,在打算开一间云南餐馆后,设计师就决定将餐厅中间部分的整个屋顶打开变成了玻璃天井,让光线从中庭照进整个餐厅。餐厅还有一个环绕式的二层,二层有3个独立包间,最大的包间做成半开放式,使得包间的视野更加开阔。小的包间将灯光设在户外,夜晚打开时宛如月亮照亮屋内。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7)

南锣鼓巷店内景。

在新开业的菜市场店,设计师保留了原建筑结构的屋顶横梁,同时延续了胡同的自然感,在屋顶处设计出12道电动玻璃天窗,让来店客人在白天感受到阳光照射下的空间通透感,在夜晚也可以通过天窗看到星星。

“小云南属于社交类餐厅,更适合做空间和堂食。作为在北京少有的带有本土胡同气息的云南餐厅,在这里堂食更有仪式感。”邱琴说,这次停止堂食,对小云南这种有温度的餐厅造成了冲击。

“我就抱着小店慢慢往前走吧”

小彭,小云南三家店的总厨,南锣店的主厨。“北京这轮疫情前,南锣店每天中午都需要等位,如果是周末,需要全天等位。”前两天中午,小彭在店门口说。因为疫情关停堂食后,小云南的订单骤降,此时本该忙得团团转的厨师长,竟有空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晒太阳。

北京新桃源小餐厅(在北京市中心开了三家分店的小餐厅)(8)

小彭(中间)2019年受邀去法国里昂米其林餐厅交流工作。

“小云南的菜品不适合外卖”,小彭说,“我们设定了10公里以内可以配送,但比如特色菜香茅草排骨、香炸小豆腐等油炸菜品,时间长了就会皮软,非常影响口味。我还在调整菜单,比如一些煲汤类菜品还是适合外送的,能保留原有的美味。”

小彭把这次堂食关停当成了一次菜品更新的绝佳时机,“我们购买了几个大型烤箱,用来解决一些食材油炸后油大的问题,还原食物本身的味道,更加符合健康的理念。”

让小云南团队感到困难的还有越来越难招的人工。邱琴和李猛觉得服务员难找,包吃包住工资还要开到不少。小彭为了把控菜品质量,力求后厨90%的员工是云南人,“云南和北京的生活节奏不一样,很少有云南厨师愿意长居北京。”小彭正在考虑从标准化入手,放宽对厨师的籍贯要求。

“我最近都不忙,你有事随时联系我。”小彭从长凳上叹口气,缓慢地走进店里。

“在这次北京疫情前,餐饮的经营状态已经恢复了70%。接下来的后疫情时代,我就抱着我们的小店慢慢地往前走吧。”邱琴这样说着,笑得还是那么温柔。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小云南餐厅供图。

文内图来源:小云南餐厅供图。

来源:作者:余晨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