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1)

(状元及第匾额)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古人又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当下主流史学界一致认为,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完善在大唐。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年轮里,很多贫寒学子通过这个途径完成了社会的垂直流动,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像之前的门阀举荐,科举制度对比于其他选拔人才的途径,相对来说可谓十分公平。

在中国古代,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而飞黄腾达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学子究竟是如何从凿壁借光走向官宦仕途呢?

科举,顾名思义,分科取士也!单从明清两朝举例说明。明朝时,科举制度已臻完善,大明的科举共分为四级,即:童生试、乡试、会试以及最后的殿试。彼时国家以儒治天下,考试内容无非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并以四书之文句为题,格式走向按照八股文为准,解释著意则必须严格按照朱文公的《四书集注》。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2)

(科举考试现场示意图)

《促织》有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此语说明正在备考童生试。童生试简称“童试”或“童考”。童试三年两考,主要内容还是四书文、五言六韵、五言八韵、性理论或者孝敬论等儒家经范。而且它包含了三大板块,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最后一关院试考取合格,才能达到秀才的标准。只有院试合格了,方能进县入州,再次深究研学。

乡试则难度加紧,乡试并非每位学子都能去,而是针对优异的学子。通俗的理解就是“省考”,不少人还习惯性地称作为“京考”。在明清两代,每三年便会在各省的省城抑或京城举行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举行时间定在八月份,故而人们常称之为“秋闱”。乡试的考官严定,是由皇帝亲自委派,考完之后,迎墙上榜,发布正副榜,类似于现在的甲乙榜单,正榜所取者称为举人,获得第一名的叫解元。另外,只有考上了举人或者举人以上,才能予以授官,不然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此外,乡试还追加了两个必不可少的细节考核,即:初试和复试。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3)

(科举考试的画作,局部图)

会试民间又叫会考,乡试考上的举人以及举人以上的学子,都要进京举行会试,而且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春季考试,又称“春闱”。整个考试过程由礼部主持进行,并且皇帝亲任正副二“总裁”,十分严格亦十分正规。考上的学子还会有会试、复试、殿试、翰林院入学考试、三年后翰林院毕业考试这五个大环节。另外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监生俱可应考,朝廷会针对成绩录取三百名贡士,取得第一名的被称之为“会元”。

殿试则是科举制度里面最高规格的考试,考生直接面对天子,皇帝本人在殿廷上,会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遂定甲第。当然,大多情况下,皇帝本人也并非一定要亲问贡士,亦可委派大臣主管殿试。殿试又称为“御试”,从大唐开始,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大家熟知的文天祥和留梦炎就是状元宰相,然而这俩人的人生轨迹正好是俩极端:一位誓死不降,写下了动人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成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民族长城民族脊梁;另一个则是趋炎附势一双软膝的留梦炎,他主动谄媚投降异族,还煽动忽必烈杀了赤胆忠心的文天祥。留梦炎是江浙一代的耻辱,时人常说“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 ”

另外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殿试仅仅为一天的时间,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而且殿试分三甲,一甲分三名,赐予进士及第之称号,第一名称状元,有的地方唤做鼎元;第二名唤做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生,三甲亦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之称号。一 二 三甲统称进士,二、三甲的第一名被称为“传胪”。殿试此名是武则天的首创,她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因此从唐朝开始,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4)

(状元及第匾额)

在中华史上,三元及第者,有十七人,但是像黄观那样,连中六元者则十分罕见,黄观在他27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状元,简直是匪夷所思,真可谓是天才般的文科状元。时人常赞他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说到这里,窗外极为应景,楼下一群学子,正在大街上急匆匆地穿涉而过。这两天正是学子们参加高考的时候,看着家长们蹲在校门口等待学子们出来的模样,叫人既心酸又感动,可怜天下父母心,那种眼神,不仅饱含着对孩子的希望,同时还透射出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彷徨。对于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遥想当年,那种压力和荒荒之心可谓感同身受。

话说,我当年高考的那个时候,录取分数较高,一本线差不多570,而二本线510多接近520了。我是纯理科生,而且是一个英语超级烂的理科生,对我们大多数理科生而言,英语简直就是我们的痛,因为着实是不喜欢,所以每次考试下来,英语成绩单总是惨不忍睹。庆幸的是我的语文和数学考得比较高,这两门功课总算把一些分数匀到了极烂极烂的英语里头,算是有惊无险。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5)

(古代看榜图)

高考对大家来说,无疑是一场小的“涅槃”,曾几何时认为的象牙塔,直至迈入其中,才发现只是一方小小的人生台阶罢了,这才哪到哪!?步入社会顿然发现:一个人的学历和能力是相对的,当然平台也非常重要,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而一个人的修养、品行、做人、眼光、经验、坚持、胆量、知识储备量等才是构筑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学习不仅仅是学书本上的那些科教知识,更是打造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品行、不断锤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效拓宽自己的朋友圈,这是一个漫长的锻造过程,非一日之寒!如若你只会参加考试,步入社会却脱了节,那委实是一种悲催的体现,说明你根本没有领悟“学习”二字的真谛,只教不育,根本未入堂室。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6)

(古代书生造型)

当下很多人尽管抱怨高考,说什么“高考是陋习”,还说什么“高考害人不浅”、“废除高考”之类的话,这纯粹就是无稽之谈。如果高考害人不浅,那咱倒着录取,谁学习差就录谁,那能行吗?那怎么择优?高考无疑是现在最好的分配稀缺资源的一种形式,只是这个考试形式和制度应该慢慢变革,就和古代科举考试一样,层层选拔,级级筛选,不断去完善,这个需要时间去消化,倘若一旦把高考废除了,那绝对是不行的。

古话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公,中国社会,8亿农民,很多孩子的出生确实是比较寒微,大家都想着走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无疑是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或途径,他要完成社会的垂直流动,必须要通过这样一个获取稀缺资源的机会,因此“高考本身”是公平的,也是极其合理的,只是有些人提出的什么素质教育,不够系统,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作支撑。弹钢琴拉二胡如果算作素质教育的范畴,那么乡下娃砍猪草、拉着黄牛犁地也算不算素质教育的另一种体现形式?谁说弹钢琴就一定高雅?谁说放羊的孩童高喊牧歌就是粗俗?非也!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7)

现在,很多老外动不动就批评我们中国人,说我们没有信仰只信仰钱(好像你们老外不爱钱一样),部分国人也没有民族自信更丧失了文化自信,跟着老外的屁股随声附和,简直是令人羞愤至极,我想对老外说一声“no”,我们不但有信仰,而且我们还把信仰考试。但看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只有我泱泱华夏一直延续至今?正是因为我们华夏民族伟大的文化力量,文化代表中国,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同时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

我们的信仰参加考试已经一千多年了,试问哪个国家能和我们一样如此重视信仰?!我们的信仰不像你们的,我们的信仰看得见摸得着,可以写可以读可以诵可以唱,我们的信仰不惧任何,所有人都可监督,是方方正正的汉字,是李白的诗苏轼的词,还有稼轩的慨叹;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纵;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后的”但愿人长久“;更是”醉里挑灯看剑”“只把栏杆拍遍”的家国情怀…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是甲骨文,是李斯的小篆,是刘德升的笔,是王羲之的曲殇流水,是颜鲁公的《祭侄文稿》,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8)

我始终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必须要具备两种责任感:

其一、就是社会责任感。别“隔岸观火袖手看君”,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别在宏观的世界里游弋得太久,微观一点,这样更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其二、就是文化责任感。如果中国人没有文化,那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才算有文化?美国到现在才多少年时间?中国地下随随便便挖出一口棺材都比他的建国史长;古埃及去哪里了?古印度还是现在的阿三吗?伊拉克能叫巴比伦吗?罢了罢了!

古代科举为什么考这么长时间(你了解古代科举考试吗)(9)

文化代表中国,中国人的民族认同不是看血缘的而是看文化的。鲁迅说过,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毁掉他的文化,没了文化就成了行尸走肉。你是中国人,你就要热爱中国文化,并努力发扬传承中华文化,如果你唾弃中华文化或者破坏中国文化,那么你就是汉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