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乐坛的“争霸”年代。

其实只有两个。

即在前的“谭张”争霸,以及随后的“四大天王”争锋。

但一直有一种莫名的声音。

先拿奖是实力。

后拿奖则是人家不拿或者拿厌了,所以给你。

这种逻辑成立吗?

当年港娱有多难混(拿奖更晚的歌手没有实力)(1)

首先复盘“争霸”岁月的来龙去脉。

1971年,许冠杰推出个人作曲的第一首粤语歌曲《铁塔凌云》,可称粤语歌坛的源头,所以他地位超然,也根本无需奖项撑场,其后被奉为初代歌神,1982年签约新艺城,转向电影领域发力,连续夺得三次票房年冠。

谭咏麟接力崛起。

1981年,他发行个人第三张粤语专辑《忘不了您》,销量破四白金,开启称霸乐坛之路。

崛起之后连续拿了四届十大中文金曲的IFPI大奖,其后易主张国荣。

在这里顺便讲个题外。

很多人都说,香港电台主办的十大中文金曲是香港乐坛最专业和权威的颁奖礼,但从实际的乐坛争锋中,TVB的十大劲歌金曲却后来居上,影响力反而要大出很多。

有一部分可能会觉得,那只是因为TVB擅长造势和炒作,但其实并不尽然。

翻看十大中文金曲的奖项设置,直到1984年第七届,才开始设立有IFPI大奖,而单独的歌手奖则直到1998年才正式设立,就这一点而言,甚至不如更晚起步的叱咤乐坛颁奖礼。

而又恰如此前讲过的另一个情况。

不只是奖项设置很晚,甚至“全球华人最受欢迎歌手奖”刚设立两届,就又新增一个“全国最受欢迎歌手奖”,其后又几度更替,跟风设奖但又举棋不定的意味很浓。

当年港娱有多难混(拿奖更晚的歌手没有实力)(2)

从十大劲歌金曲的情况来观察。

则更容易看清楚当年“谭张”争霸的走势。

谭咏麟连续四年夺得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更在1984和1985年,同时将金曲金奖一起收入囊中,而随着1986年张国荣从他手里夺走金曲金奖,二人就开始分庭抗礼。

这个阶段,从谭咏麟的一家独大,到张国荣的渐进崛起。

而鉴于十大中文金曲和叱咤乐坛这两大颁奖礼,最受欢迎歌手奖和顶级歌曲奖都暂未开设,所以二人的竞争,也就围绕TVB的这两个顶级大奖在进行。

但争霸的态势很快就随着谭咏麟宣布退出乐坛而终结。

其后张国荣连续两届拿到了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金曲金奖则给了两大天后,即叶倩文、梅艳芳。

没有对手的意兴阑珊之下,张国荣随即“弃玩”。

乐坛真空期到来。

有人说,金曲金奖意味着歌曲质量和唱功实力年度最强。

那么就拿谭咏麟退出而张国荣只拿“最受欢迎男歌手”这件事来讲,此时的张国荣正值盛年,也在自己的创造力巅峰期,如何会在最大对手缺位的情况下反而作品质量和唱功能力被他人盖过?

所以毫无疑问,乐坛奖项的“平衡”其实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

进入四大天王年代,更成为常态。

当年港娱有多难混(拿奖更晚的歌手没有实力)(3)

新的年代降临。

在一旁“守候已久”的张学友开始步入舞台中央。

跨界而来的刘德华更先声夺人。

后起之秀黎明在宝丽金内部的资源竞逐中越众而出,仅排在张学友之后。

携红遍全亚洲的人气与唱跳优势的郭富城也回到香港乐坛。

香港乐坛四大天王列阵,一轮新的争锋开始。

年代已经改变,大奖开始变得更多元化,既有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金曲金奖,也有叱咤乐坛的男歌手奖、至尊歌曲大奖,还有十大中文金曲的全球华人至尊金曲奖以及上文提到较晚设立的“全球华人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与二人轮转的“谭张”争霸不同,四大天王的竞争更趋激烈和白热化。

总计六个甚至早期只有五个大奖,四个人怎么分?

当年港娱有多难混(拿奖更晚的歌手没有实力)(4)

就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而论。

刘德华在天王年代正式到来之前,就已经掳走三个,其后在1994年和1999年再夺得两次,黎明在1993年迅速上位夺得一次,于1995年再获,张学友则于1996年揽奖在手,而郭富城在1997年、1998年连庄,再与2000年夺得第三次。

金曲金奖则由张学友和黎明瓜分,一人四届。

再看叱咤乐坛的歌手大奖。

张学友从1991年到1995年实现男歌手金奖的五连霸,刘德华和黎明各自四届银奖、铜奖,郭富城在1995年、1996年跃居银奖位置,黎明在1996年、1997年登顶金奖,张学友在这两年则退居铜奖,刘德华连续三年跌出榜外,1998年郭富城登顶金奖,黎明和刘德华分别拿银奖、铜奖。

至尊歌曲大奖,1991年张学友率先凭《每天爱你多一些》上榜,随后是1993年郭富城凭《狂野之城》上榜,再后是1994年黎明以《哪有一天不想你》上榜,最后是1997年郭富城凭《爱的呼唤》上榜。

十大中文金曲的情况更简单一点,郭富城夺得首届设立的“全球华人最受欢迎歌手奖”,其后是刘德华和张学友拿,至尊歌曲方面黎明以三次上榜完胜,刘德华和郭富城各自上榜一次。

这就是天王争锋的大致状况。

当年港娱有多难混(拿奖更晚的歌手没有实力)(5)

从三台颁奖典礼的歌手大奖来说。

谭咏麟雄霸乐坛两年之后,张国荣开始发力拿奖,又两年之后,谭咏麟引退,张国荣站在巅峰。

四大天王中,TVB大奖刘德华最早拿,黎明其后,张学友第三而郭富城最后拿到,但数量上郭富城仅次于刘德华;叱咤乐坛大奖,张学友最早,依次是黎明和郭富城,刘德华颗粒无收,据传有人为因素;十大中文金曲的歌手大奖则因于四大天王同台的最后一年设立,由郭富城拔得头筹。

歌曲大奖的情况略有不同,刘德华是四个人里面拿得最少的一位。

而就这样一个情况,就有人按拿奖先后顺序来界定实力。

科学吗?其实毫无逻辑。

张国荣能够在谭咏麟占据先发优势且在全盛时期的时候,从他手里连续两年抢走几乎平级的金曲金奖,这就是实力的证明,而郭富城在1995年即跃居叱咤乐坛男歌手银奖位置,1997年登顶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并实现连庄,1998年更破天荒将三台颁奖礼的顶级男歌手奖一并拿到。

这两种情况,毫无疑问都代表歌手本身实力极强。

尤其四大天王年代的竞争。

初期因市场表现和人气而列阵,各项业务能力其实并不均衡,而经过几年高强度的竞争打磨,无论唱功还是舞台表现,几乎都臻于极致,所以竞争烈度更随之拔高。

而既然是在同台期间,且于各自巅峰期的高强度竞争结果,如何就能视作实力不足?

这种言论底下,其实是一种不自信和偏执。

当年港娱有多难混(拿奖更晚的歌手没有实力)(6)

有竞争,就有输赢。

有先发,就有戮力追赶。

绝不会一成不变。

也没有人,会是永远的赢家。

这才是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