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丨贾 永、贾可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这是写江西;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这是写福建。从井冈山到赣南闽西,毛泽东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当年鏖战急,马上写春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留下了一篇篇充满了战斗气息的诗词,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跃然纸上。
01 江西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从秋收起义后率部挺进井冈山,到踏上长征路,整整7年时间,毛泽东的征战足迹,主要是在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是江西第一次出现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这首诗词最初发表时,原文为“修铜一带不停留”。修铜,也就是江西的修水、铜鼓。1986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
1927年9月9日,南昌起义40天后, 34岁的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写下了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第一次亮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然而,不到10天,起义队伍就从5000人锐减至不足1500人。总指挥卢德铭牺牲。
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接连的失败证明,面对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以城市为中心的苏俄式暴动之路,在中国根本走不通。
革命之路,路在何方?
生死攸关之际,毛泽东顶着巨大压力断然决策:放弃攻打大城市,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道路决定命运。引兵井冈山——正是这一战略转折,为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积蓄力量找到了落脚点,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应运而生,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928年4月24日,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转战千里,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当时全国工农武装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红四军——“朱毛”红军由此诞生。
罗霄山脉,旌旗猎猎。
官兵一致、军民同心,让这支弱小的队伍,在莽莽群山之中,在人民群众中间,艰难生存下来。五百里井冈,成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8月下旬,赣湘两省国民党军5个团,趁“朱毛”红军主力远征湘南之际,第二次“会剿”井冈山。此时,山上的兵力还不足2个营,靠着仅有的一门山炮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
捷报传来,正在湘南领兵作战的毛泽东欣然命笔,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战斗场景跃然纸上,阵阵硝烟扑鼻而来。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两年零4个月的井冈山斗争,4.8万英烈献出生命,这意味着每天有将近60人牺牲。如今,镌刻在纪念碑上的英名只有15744人,更多的烈士在鲜血染红战旗的那一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井冈山,这块养育了中国革命幼年的红色故地,在毛泽东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965年5月,正值映山红花开红似火的季节,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夕阳西沉,远山如血,登上黄洋界极目远眺,毛泽东思绪万千——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九死一生如昨。38年过去,置身这方曾经战斗过的故地,一幕幕熟悉的场景犹在眼前。古稀之年的毛泽东诗兴大发,继《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后,又创作了《念奴娇·井冈山》。毛泽东一生之中为一座山三次写诗,唯有井冈山。井冈山、黄洋界,由此名扬天下。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豪情独有,自来坚定的理想信念。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从井冈山到赣南,一路都是激烈的征战。环境再残酷,也丝毫没有影响到毛泽东旺盛的诗情,就像他所带领的那支愈挫愈勇的红色队伍蓬勃旺盛的战斗精神一样。
雪地行军,天寒地冻。毛泽东在马背上出口而成《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71年11月15日,新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智利驻联合国代表当众朗诵了毛泽东的这首诗,赢得一片掌声。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国民党重兵“围剿”,规模一次更比一次大。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战斗间隙留下了两首豪气干云的“渔家傲”。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即使在人生低谷,毛泽东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表现出非凡的伟人气度。这也是他的诗词创作在投身革命之初就达到第一个高峰期的重要原因。
至1931年秋,“朱毛”红军接连粉碎国民党军队三次“围剿”,把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创建了面积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的中央苏区,开始了共产党人在局部地区执政的实践。
也是在1931年,27岁的王明执掌了中共中央领导权。连红军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的王明,以他在苏联课堂上听来的理论,开始驾驭出生入死的红军。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向中央苏区派出代表团,排挤毛泽东在苏区的正确领导。一年之后又排斥毛泽东正确的军事领导。1932年10月26日,因病在长汀福音医院治疗的毛泽东,被撤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失去了对他亲手创建的红军的直接领导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口口声声指责毛泽东为“山沟里的马列主义”的临时中央,便在大城市无法立足,不得不从上海迁往苏区。
接着到来的,还有一位名叫李德的德国人。尽管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既不精于军事更不懂中国实际,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仍把这位洋顾问奉若神明,将指挥大权拱手相让。
1933年9月,蒋介石亲自坐阵,调遣百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此时,国共双方指挥作战的军事顾问,都是德国人。一个是李德,另一个是蒋介石请来的前德意志国防军总司令塞克特。
正当蒋介石按照塞克特的作战方案,在苏区周围建起3000个碉堡、步步缩小包围圈的时候,李德却命令几乎没有任何重武器的红军与拥有飞机大炮的国民党打硬碰硬的阵地战、堡垒战。脱离实际的瞎指挥,使得红军在长达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中一败涂地。
1934年打到4月21日,筠门岭失守,中央根据地南大门洞开。也就是这个时候,毛泽东来到地处前线的会昌,指点红22师政委方强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官兵心中的愁云一扫而光。
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城西北又名岚山岭的会昌山。面对着逶迤的山峦,一首体现他博大胸襟的壮丽诗篇,如同初升的朝阳喷薄而出。这就是《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首旷古绝伦的人生颂歌。会昌,这个赣南小城,也因为这首词声名大噪。
就在同一天,中革军委发布《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任弼时、肖克、王震带领红六军团开始突围,拉开了长征的序幕。三个月后,以党、政、军为一体的主力长征开始,曾经红红火火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沦为马背上的共和国。
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毛泽东在江西写、写江西、为江西写的诗作共15首。战争年代8首,解放后7首。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从当天的《人民日报》上读到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的消息,“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02 福建
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与江西一样,福建也是毛泽东诗词中多次提到的地方。
1928年3月,邓子恢在他的家乡龙岩发动后田暴动,建立了福建第一支红色武装。第二年3月,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爆发战争。毛泽东接到邓子恢的信件:因蒋桂开战,闽西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朱毛”红军一路向南,红旗指处,所向披靡,以龙岩、上杭、永定、连城、长汀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汀江两岸,翻了身的农民分田分地,一派火热气象。毛泽东为革命前景所鼓舞,遂成《清平乐·蒋桂战争》。据说,这首词也是毛泽东在马背上吟出的。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然而,几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掩盖这支年轻的队伍此时存在的问题。
打下闽西重镇汀州城,红军筹集到5万银圆。面对成军以来最大数目的一笔款子,旧式军队“打家劫舍”的气息开始弥漫:“当兵吃饷,打仗发财,天经地义……”
那个多雨的季节,注定要让这支成长之中的红色队伍经受暴风骤雨般的考验。这年5月,一位带着共产国际精神的中央特派员来到红四军。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红四军临时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的刘安恭。
先后留学德国和苏联的刘安恭指责毛泽东“自创原则”,提出实行“完全选举制度,使党内负责同志轮流更换来解决纠纷”。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召开。会议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争论”的结果是,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被否定,不仅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还以一票之差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不得不离开红四军,前赴闽西蛟洋养病兼做地方工作。
当选新一任前委书记的陈毅,同样意识到了部队问题的严重性。在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后,他写出一份详细的报告发往中央,然后星夜启程,远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
这期间,红四军又在上杭召开了“八大”,结果争论依旧、问题依旧。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等错误思潮卷土重来,打骂士兵、枪毙逃兵等旧军队习气再度抬头。更为严重的是,动摇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忽视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建设的红四军,连胜仗的滋味都尝不到了。在8月进攻闽中和10月进攻东江的两次军事行动中,红四军连遭重创。刘安恭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在上海,分管军事工作的周恩来以中央名义,肯定了毛泽东建立农村根据地和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主张。在他的指导下,陈毅起草了《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这就是著名的“九月来信”。
“九月来信”对红四军党内争论作出明确结论,指出“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前委指导机关”,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原则”。周恩来指示红四军维护“朱毛”领导,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
消息辗转传来,已是菊花怒放的九月重阳。身体渐渐好转的毛泽东,登临上杭城里的临江楼,听远山隆隆炮声,望脚下奔流江水,心情一如秋日晴空,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诗情——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寥廓江天,秋风送爽。1929年11月23日,朱德、陈毅率红四军再占汀州。11月26日,毛泽东从上杭赶赴汀州城。老友重逢,分外激动。毛泽东说:“朱毛,朱毛,毛不离朱,朱不离毛。”
蹚过坎坷的山路,中国革命又见平川。
1929年11月28日,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正式召开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5天之后,队伍开赴连城新泉,进行“新泉整训”。
正值初冬,新泉河畔,宜人的温泉水消除了红军战士连续征战的疲劳。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的“三条纪律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两项注意:“洗澡要避女人”“大便找厕所”。至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初步成型。
风云突变。就在这时,国民党军队攻占长汀,直逼新泉。为确保会议安全召开,红四军移师上杭古田。
古田,位于上杭、龙岩、连城三县交界处,群山环抱,易守难攻。红军4个纵队布防于周边4个村庄,成烽火连台、犄角拱卫之势,随时拒敌于古田之外。
深夜,古田小镇“松荫堂”灯光闪烁。直至曙光微露,思重千钧的毛泽东依然笔走春秋。他要做一篇大文章,这就是:建成一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他甚至忘记了刚刚过去的12月26日,是自己的36岁生日。
远在长沙的杨开慧记住了这个日子——1982年,修葺长沙板仓杨家故居时,意外地从杨开慧卧室墙缝里,发现了一叠写给丈夫的信札,有这样一段文字:“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家人烧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着这个日子。”
1927年8月31日深夜,杨开慧将毛泽东乔装成行医郎,送丈夫前赴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夫妻俩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
那是闽西少有的寒冷冬天。窗外,飞雪连天;室内,暖意融融。廖氏宗祠厅堂里,烧旺的炭火映红了人们的脸庞。毛泽东的建党、建军思想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了全体代表的拥护。
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选举以毛泽东为书记,毛泽东、朱德等11人为委员的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
古田会议决议由8个部分组成,其中《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问题》,也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为整个决议的核心——中心思想就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是非经过不知难。一部古田会议决议的成文,也许是在几个不眠之夜后,然而,一条切合实际的道路的探寻,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充满曲折。人民军队最初的寻路过程,同样经历了挫折与失败,伴随着争论与交锋。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敢于直面和解决矛盾与问题,最终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军之路。
从“南昌起义”到“古田会议”,两年4个月又28天过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形成,工农武装彻底完成了凤凰涅槃。罗荣桓说:“我们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就已经定型了。”
瑞雪迎春。山里的人们与红四军将士一起,在漫天的飞雪中度过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元旦,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历马年。在那个黎明前的黑夜,目光如炬的毛泽东仿佛看到,南方山林中点燃的星星之火,就要汇成燎原之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快马加鞭。朱德率红四军第一、第三、第四纵队先期离开古田,出击外线,转战赣南。毛泽东指挥二纵队阻击龙岩方向来犯之敌,尔后快速挺进江西宁都,与朱德汇合。两路大军调动敌军狼奔豕突,国民党“三省会剿”被彻底粉碎。
望一眼万山丛中的鲜红战旗,毛泽东欣喜高吟: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首《如梦令·元旦》,被誉为史上最经典的元旦献辞。33个字,写到了福建三个县和一座山。
人员还是那些人员,武器还是那些武器,红四军却脱胎换骨了。从古田出发,党领导人民军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艰苦长征、浴血抗战、夺取解放战争胜利、创建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新中国,毛泽东的伟大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为有牺牲多壮志。2.6万参加长征的闽西籍红军,最终到达陕北的仅剩下了2000余人……
跟随毛泽东,从井冈山,从赣南闽西走出了中国革命的一代栋梁,他们的壮举、他们的精神,被毛泽东写进了《七律·长征》,写进了后来的一篇篇华章之中。
东部战区权威发布
投稿邮箱:dbzqxcj@163.com
监制 | 张春晖
编审 | 徐承华、谷任红
主编 | 陆雄飞
特约编辑 | 乔灵轩
刊期:2107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