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诗作词讲究一个有感而发,命题作文那是写八股,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人作词有什么讲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人作词有什么讲究(作诗作词讲究一个有感而发)

古人作词有什么讲究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诗作词讲究一个有感而发,命题作文那是写八股。

连办个唱歌比赛都有这么多争议,更别说诗词了。

评委还是观众,在一个节目录制时间内如何能量化地去评判诗词的好坏,一好一坏还好说,如果都好就比较难办了,最极端的是都很差的情况。

作为一个以介绍中国诗词文化为导向的节目,如果专业性过强,不利于推广,也很难变成合家欢类的节目。

通过背诵诗词、诗词中的典故、诗词创作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组成的节目,更能让观众懂得诗词的美,从而变成大家对古诗词自发的喜爱,这才是节目应该的表达中心思想。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可能没注意。诗歌是很需要应情、应景的,同样描述一种景色、情绪、哲理,大家只会记得最出色的那一两首、两三首诗歌,如果已经有了,除非有特殊需求,或者天赋异禀,否则其个人基本就不会再在这上面花时间钻研写诗,即使钻研写有诗歌,估计也难流传下来。嗯,这种情况和竞技运动中大家基本上只会记得冠军这个现象有点相似。

唐诗宋词元曲,为什么不说宋诗,其实宋诗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但是总体来说,诗歌在唐朝时基本上就把各种情、景、理写完了,后人(宋以后)基本上只有在新体诗歌上进行拓展才可能有更靓丽的展示,这才有了宋词的辉煌。宋词的辉煌,不只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起的,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引发的。

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的表达习惯已经转向日常大白话/白话文。要说创作诗歌方面,可能现代诗歌还有点优势,创作古诗,我们是真的比不过古人了。

从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更擅长的文学艺术形式。比如唐朝是诗、宋朝是词,元朝是曲和杂剧,明清是小说。

文学艺术始终是在向前发展的,其形式也是越来越多样的,现代人可以享受的文学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是古人远不能及的。

比如现在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电影、游戏,可能都是远比古人丰富的。现代人有了更多的文化、艺术消费的新选择,因此花在古代文学方面的精力自然就少了,研究古代文学的人也相对少了。

文学的发展也衍生出了更多的形式,比如散文、戏剧、小说。可能许多现代人更喜欢的是小说、戏剧,以及基于小说、戏剧制作出来的电影、电视、视频。

当代文化产品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杂糅和有机结合。比如将小说、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游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给人一种综合的全方位感官的艺术体验。

我并不是说现在的文学和艺术就一定强于古代,而是文学艺术发展到我们这代人,可能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发展出与古人不同的艺术形式,更多的人会选择投入当下最流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的生产与消费中,这也是自然规律使然。

但古代文学始终有其价值所在,推荐大家去看B站up主:有山先生自制的节目,B站的诗词大会,都是野生的现代诗人,其中也不乏优秀的诗词作品。

古诗要求平仄、韵律、意境,且寥寥数字意达万千,说难也不特别难,要精品则难上难,非经历丰富文采耀人不可,一般人写的都是打油诗,即兴写来多半是胡诌。

曾经在百度诗词论坛中游荡,总有人横挑眉毛竖挑眼,我总觉得现代人写古诗不要太强求达到古人的标准;如果意境到了不落俗套,平仄、韵律方面只要达到朗朗上口就行,不必一字一字的死扣。这是我当时留下的自嘲诗,打他一油:

平仄平仄无新意,

仄平仄平或不及。

仰天长啸归去也,

入去上平教小妮。

回到某些人的疑问上来,《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不选人来做应制诗?

首先,太难写了。大学教古典文学的教授都未必写得出来古体诗,何况这些小盆友?

其次,太难看了。经过长期针对性训练,应制诗说难难,说难也不难,文字游戏嘛。但这玩意经不起推敲分析,就算写出来,有几千年珠玉在前,大多数人会说,这写的什么玩意?

当然,也有写得好的,曹植、王勃、李白类。但我不相信《中国诗词大会》会冒出此等人物。还是那句话,有这个才情见识的人,现在干点别的不好么?

背诗词还不如比赛古文的阅读理解,这还算是一项传承,可比的内容也广得多,深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