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5 09:00:00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中工网记者 白胜利)娄底市新化县是湖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拥有建档立卡村204个,贫困人口67070户216672人。围绕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新化县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

22日“决战决胜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在在三湘”媒体采访团来到了湖南新化,实地感受脱贫攻坚的新化力量。

娄底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让百姓搬得出就得业)(1)

因地制宜灵活帮扶群众脱贫

新化县田家村由于地处偏僻,道路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成为了县里的9个深度贫困村其中之一。2017年村镇合并,如何帮助困难群众走出困境的重任便落在了驻村干部谢胜文的肩上。

来到田家村后,谢胜文第一时间便积极组织扶贫工作队伍围绕如何开展脱贫工作拓展思路,确立工作目标。驻村工作队的所有人深刻意识到要改变田家村的面貌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深度产业发掘。

“要致富先修路”没有完善的交通道路,田家村只能成为一座孤岛,再好的帮扶政策和措施也落不到实处。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资金,将一条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道路修通道村里家家户户门前。

在解决道路问题的同时,谢胜文还从省里聘请相关技术专家,通过一个月的多方调查,找到了如何扭转田家村先天土壤条件差劣势的方法。龙牙百合、山胡椒种植成为了实现了田家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多层次的种植结构也为居民实现脱贫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截止到2019年田家村132户1195人年底分红达30余万元,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让全体居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像谢胜文这样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伍在新化还有很多,近年来新化县委县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依托地理条件和产业优势,推广和深化新化黄精种植的“公司 基地(合作社) 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政府、协会、公司多维度合作机制,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贫困户,在海拔400米以上的杉树林、竹林、经果林、木本药材林中,大面积种植新化黄精,黄精不与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争耕地,亩产值能达到5—10万元,兼顾劳动力成本与经济效益,为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强有力的新动能。

贫困户既要搬得出就得业,还得稳得住致得富

2012年家住新化琅塘镇五星村的张生友被查出患有咽喉癌,在住院74天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14年张生友成为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8年张生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进了琅塘镇五星村扶贫安置点,开启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时,琅塘镇依托电子陶瓷产业,推进“1 4 X”模式,建设扶贫车间,引导搬迁户就业,让不少身在农村的“就业边缘人”就近就业,变身产业工人。解决了贫困户后续发展问题,真正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在五星安置点,琅塘镇大力创建电子陶瓷、塑胶、水龙头阀门组装、制衣等“扶贫车间”6个,完全解决了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务工人员月均工资在2000元—3000元;龙湾安置点“一层”门面引进能鑫电子有限公司,解决了200名贫困人口的就业。在富都、千岛湖安置小区,利用苏新开发区商业发达、小城镇建设活跃,靠近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引导带动搬迁户从事商业经营或劳务就业,解决了近400名贫困人口的就业。

新化县全县安置点门面11万余平米面积,已利用面积8.6万平米,已引进“扶贫车间”89个,涉及电子陶瓷、五金、电子元器件、服装、鞋类、木雕、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吸纳贫困户就业1318人。全县2017年至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及就业奖补资金投入1950万元,实施133个特色农林产业项目,惠及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4330人。另有160余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安置点搬迁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安置点搬迁农户以劳务报酬、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种苗补助、产品回购等方式参与受益,这些产业解决搬迁农户就业2000余人,受益搬迁户7000余人。

目前,新化县“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不达标问题实现动态清零,4721户9910名未脱贫人口具备脱贫基本条件,770户2170名脱贫监测人口和2160户3738名边缘人口基本稳定。

编辑:张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