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明史》张廷玉

明朝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称帝开始,到明思宗朱由检自缢身亡结束,一共经历了十六任皇帝,但其中能称作明君的,却仅仅只有五人:二祖朱元璋、朱棣;三宗朱高炽、朱瞻基和朱佑樘,至于剩下的皇帝,虽无大奸大恶之事,却有纸醉金迷之实,实在是难以称之为贤君。

另外明朝祸国殃民的奸臣却特别多:王振,严嵩,魏忠贤,刘瑾……照此看来,明朝的国运本应很短,但事实上,尽管一路磕磕碰碰,明朝还是国祚三百年(算南明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命"朝代之一。在这其中,内阁制度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明朝内阁制是历史进步吗(内阁制凭什么让明朝国祚三百年)(1)

一、 殿阁大学士,内阁制的前身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兴牢狱,诛杀功臣。在解决掉丞相胡惟庸后,为防止奸臣乱权,朱元璋正式废除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统领六部,至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终于走到了尽头。

此时的朱元璋大权独揽,但却并不轻松,因为废除丞相就代表着他要一人干丞相和皇帝两份工作,据学者统计,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九月二十一日,仅仅八天时间,朱元璋就收到了上千份奏折,因此朱元璋常常批奏折批到深夜。虽然朱元璋是明朝劳模典范,但是也扛不住这种工作强度。

更加让朱元璋崩溃的是,作为腐儒的大臣们为了显示学识,经常在奏折上写下长篇大论,一点芝麻绿豆大点的事情就要从三皇五帝写到秦皇汉武。明明两百字就能说清的事,在他们的笔中两万字也未见得能写完。

明朝内阁制是历史进步吗(内阁制凭什么让明朝国祚三百年)(2)

时任户部尚书的卢太素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命人读给他听。结果读了三个时辰还没进入正题,都是一些尧舜禹汤,仁义道德之类的词,朱元璋当即命令不要再读下去了,数一数字数,已经读了一万六千多字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显然朱元璋的生命被浪费了,于是气极的朱元璋马上命人将卢太素叫进宫,并狠狠的打了他一顿才解气。

明洪武十五年,铁人朱元璋终于受不了了。尽管他对权利极度渴望,但天天996毕竟不是谁都受得了的。于是朱元璋找了一群处理政务的帮手——殿阁大学士。

当初的殿阁大学士充其量也就是个秘书,在权利狂魔朱元璋面前,他们并没有实权,只能给朱元璋提提意见,以减轻朱元璋的工作压力。

明朝内阁制是历史进步吗(内阁制凭什么让明朝国祚三百年)(3)

二、 内阁制的出现,权利的权柄

在明成祖朱棣的执政期间,殿阁大学士从一个秘书逐渐变成了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人员(内阁)。这一转变并不代表朱棣对于权利不感兴趣,事实上朱棣对于权利的渴望跟他老爹朱元璋不相上下。造成他放权的直接原因就是御驾亲征。

由于朱棣从北京搬家(造反)搬到了南京,并且还带走了所有的家当(士兵),所以北方经常被邻居瓦刺侵扰。朱棣为了永绝后患,开始了御驾亲征。

可古代打仗并不是很快就能结束的,即使不算对阵时间,数十万人从南京走到捕鱼儿海(今贝尔加湖),也得走个几个月,而朱棣正在行军打仗,自然不可能批阅奏折。

于是内阁就堂而皇之的诞生了。在朱棣出征期间,虽有太子监国,但国家大事还是取决于内阁(太子专权不是好事),朱棣对于内阁也十分的倚重。后来的大明名臣解缙,杨士奇等都在当时的内阁中担任过内阁大学士。

明朝内阁制是历史进步吗(内阁制凭什么让明朝国祚三百年)(4)

但与信任相反的是,朱棣时期的大学士地位并不是很高(正五品),并没有与自己职能相对应的身份和地位,而六部主司的意见还是直接报给皇帝,由皇帝直接决定,内阁也不能随意干涉六部的政务。

三、非翰林不入内阁,内阁地位的提高

在仁宗时期,内阁大学士成为了中央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改变还得得益于明仁宗朱高炽的聪明才智。

明成祖朱棣为避免内阁专权,特规定内阁大学士的品阶为五品。而朱高炽想改他老爹刚立下来的规矩明显是有点艰难。

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朱棣规定了大学士的品阶,但是他没有规定大学士不能兼任其他职务,于是朱高炽任命内阁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寺卿(正三品)、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侍郎(正三品)。这样一来,原来只是五品的大学士一下成为了朝中要员,不仅自己身居要职,同时还能参与国家的政策讨论和奏折的起草。地位可谓是直线上升。

明朝内阁制是历史进步吗(内阁制凭什么让明朝国祚三百年)(5)

到了宣宗时期(仁宗和宣宗就差一年),内阁大学士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基本进入内阁的成员都是六部九卿,在当时还有着"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而翰林是殿试一甲(仅三人)和二甲的优胜者(需加试)才能进入的地方。此后内阁成为了明朝政坛中重要的一股势力。

四、内阁制对明朝产生的影响

朱元璋是一个权利狂魔,勤政达人和劳动楷模,他宁愿自己累点,也要废除丞相制把权利抓在手里。但他的子子孙孙们并不都是这样,面对深夜的奏折和清晨的粥,大部分皇帝还是选择了后者。

明朝内阁制是历史进步吗(内阁制凭什么让明朝国祚三百年)(6)

这就催生出了内阁制的诞生与完善。虽说内阁是一把双刃剑,但它的积极作用确实不言而喻的,内阁制的出现使得国家大事不再只依靠皇帝或者丞相一人,内阁首辅和次辅在某种程度下也能代皇帝管理国家,行使权力。虽说在明朝的历史中出现过严嵩这样为祸朝纲的内阁首府,但总的来看,内阁催生出的治世名臣对明朝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如延续大明百年国运的"救世宰相张居正",济世为民的徐阶等。

正是这些人的出现,使得明朝即使有昏君的出现(二十年修道的嘉靖)也不至于迅速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