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出台一年多,教育圈里又发生了不少大事。

比如新东方、学而思退场,宣告补课时代的正式结束;

比如教育部表明“普职分流”势在必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提升到了同等位置。

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家长依然难以接受自己孩子上不了高中。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舍得》

1988版新华词典里有句话:

“张华考上北大,李萍进了中专……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之前看过一组数据,来自湖北日报发布的《武汉打工人工资段位》。

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人,中层月薪是11255元;

大学本科是7122元,专科生5400元,只有研究生的一半;

最底层的中职生,也就是被分流的那批孩子,只有4400元,差不多是本科生的一半。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2)

从这份表格里,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薪资待遇,是和学历直接挂钩的。

学历高,享受高薪资,高待遇,有更多职业选择权。相反,就只能处处受限。

在这种形势下,大家只能拼命鸡娃,孩子们苦不堪言。

很多人说,为了改善现在这种情况,我们要效仿德国的双元制。

可为什么模仿的是德国?

德国教育,到底有什么可取之处?

我们现行的教育,到底和德国有什么不同?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3)

为什么要模仿德国?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问一下大家:

你能想象,一个电工不用早出晚归,靠自己的工资住进大别墅吗?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异想天开,但一位清华硕士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完全可以实现。

这个男人叫老陆,今年49岁,毕业于清华,硕士学位。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4)

在国内,他从事过很多职业,做过工程师,当过企业高管,还创业开了培训学校。

但因为行业竞争激烈,天天007,他极少有时间陪家人,身体也垮了。

来德国后,陆保罗发现这里的技工,待遇很好,收入算得上中产阶层。

于是纠结一番后,他放弃了读博,接受职业教育,当了电工。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5)

那德国电工待遇到底有多高呢?

以老陆为例,每个月收入4、5千欧,折算下来3万多人民币。

遇到紧急活儿,工资按小时翻3倍,能达到150欧/小时。

如果周六再加班,年薪甚至能达到9万欧,也就是人民币65万。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6)

65万元的收入在德国是什么概念?

根据德国发布的《2022薪资报告》显示:

医生基本上是薪资最高的职业,平均工资在7.8万欧左右,这样对比下来,老陆的收入甚至更多一些。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7)

放在国内,这个收入对有钱人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来说,也是天花板了。

来德5年,他和全家人住进了200平的大别墅,还带500平的花园。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8)

老陆一家人的合照

不只是薪资高,工作节奏也很慢,4点下班,周末双休,加班加多了,企业还会被警告罚款。

那国内电工的收入是多少呢?

根据“职友集”的统计:大部分电工的收入在6千到8千之间,与老陆的3万一比,难免相形见绌。

更何况,这份还算可以的收入,很有可能是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没日没夜工作换来的。

我还从其他资料中了解到:德国的蓝领比白领工资高。

一位旅居德国的妈妈就曾说过:

德国清洁工月薪2000欧,但做学术研究,工资可能也就1000欧。

所以,孩子未来当了工人,父母完全不用担心他生活不下去。

甚至从功利角度看,如果孩子想挣大钱,过上幸福生活,上大学回报率远不如接受职业教育。

毕竟,上大学要花钱,读技校却会挣钱,还有稳定的工作保障,这样算性价比实在不高。

自然而然的,54.1%的德国年轻人选择了直接工作,而不是去上大学。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9)

你看,德国娃有学上,还想主动接受职业教育。

反而咱们国内,坚持分流,孩子们只能无奈接受。

这样的巨大反差,正是由于中德职业教育的不同而造成的。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0)

中国的职业教育

为什么父母避之不及?

让孩子学门手艺,当个靠双手打拼的普通人,当然没什么不好。

但说实话,国内现在的职业教育质量,很难让父母不忧心。

孩子们上职高和上大学虽然流程差不多,先学知识,最后1年实习,走向社会。

但两者之间的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和环境,都相差甚远。

比如职高老师只要求大学学历,没什么相关的实践经验,能教给孩子的就更少了。

有的甚至刚毕业就来授课,自己也不过刚刚脱离学生身份,不过是照本宣科罢了。

所以孩子学到的知识,可能完全和现实脱节,更不要说接触先进技术了。

更遗憾的是,实习也和专业、市场不一致,对孩子的未来就业几乎没有帮助。

之前看过《看客insight》的一篇采访,讲的是中职生俊华的实习经历。

毕业前夕,他被学校安排进一家电子厂,实习期为5个月。

俊华是计算机专业的,然而在电子厂内,他负责在流水线上装零件,一天工作10个小时。

工作高强度,没有技术含量,那是不是能拒绝,或是逃跑?

对不起,学校会记大过,毕业证也别想要了。

夸张点说,3年过去,孩子是怎么进来的,基本上就怎么出去。

所以他们找的工作,只能是流水线工人、客服……这些低技术工种,不仅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而且非常容易被取代。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1)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到点下班》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2)

德国职业教育

不止赢在双元制

我们再来看看,德国是怎么做的?

  • 先看师资。

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硕士毕业起步,还需要至少10个月的实习经验,才能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 再看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德国职业教育是双元制,孩子一边在学校跟老师学理论,一边在企业跟师傅学技能。

这两种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企业。一周5天,孩子起码有3、4天在企业实习。

即便是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是主要由企业根据岗位要求制定的,能紧紧抓住当下市场的最新技术和前沿。

甚至在学习理论前,学生都会去参加3-6月的“预实习”,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 最后,再来看下考核方式。

德国孩子从职高毕业后,一般会拿到两种证书,一个是毕业证,另一个是行业资格证。

这两个证的考核主体,依然是企业或是行业协会。说白了就是选拔和培养自己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这种制度下,孩子拥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能适应就业市场,自然也就不愁找到好工作。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3)

关于学历内卷

这几年,北大博士当城管、海归硕士当保姆、211学生送外卖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

有人愤慨:

“博士就该做博士的事,白瞎了国家培养你这么多年!”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4)

更多的人担忧:

“现在博士都去当城管了,本科生怎么办,进厂拧螺丝吗?”

是的,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一直存在着一个鄙视链:

博士卷硕士,硕士卷大学生……一路往下,技校学历的孩子,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前路自然可想而知。

为了将来能成功就业,孩子们都拼命学习,不想成为被分流的人,也情有可原。

但奇怪的是,在德国情况却不同。

如果应聘者学历过高,远超出岗位需求,反而会因此被企业拒绝。

B站上有个视频,探访了一家有100多年历史的知名德企SATA。

接受采访时,SATA的老板就表示:

“比起大学生,我们更愿意录取自己培训过的学徒工。”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5)

图片来源:视频《为什么德国年轻人选择不上大学,直接去工作?》

里面有个叫梅琳达的23岁女孩,高中毕业后,没上大学,而是接受了职业教育,3年后正式工作。

SATA一共240多个员工,很多都是像她这样,接受培训进来的。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6)

图片来源:视频《为什么德国年轻人选择不上大学,直接去工作?》

造成这种现象的,有两点原因:

第一,德国人对蓝领的要求很高。

任何人上岗,都要经过专业培训,拿到资格证书。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是博士学位,想开一家理发店。

可以,但术业有专攻,请你先去考资格证,或者通过公司考核。

这个制度,类似于国内的教师资格证、会计证书,但是德国划分得更细,更全面,足足426种方向。

不管是理发、卖猪肉、还是开大巴,都要接受对应的职业教育。

这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单从就业来看,学历高几乎没太多用处,自然也卷不起来。

第二,是企业用人成本的问题。

在德国人看来,高学历人才,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

让博士去干蓝领工作,能不能上手不说,还得为对方的高学历买单,花更多工资。

相反,选择专业培训过的职校生,当时就能工作,工资成本还更低。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7)

图片来源:视频《为什么德国年轻人选择不上大学,直接去工作?》

德语中有个词,叫Überqualifizierung,就是形容这种现象的。

这种观念,也导致德国的就业市场,很难卷得起来。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8)

是被迫分流

还是主动选择?

我家女儿上初中,目前最紧迫的,还是中考分流。

每次谈到这个话题,好多父母都觉得分流太早。

用分数筛选孩子,公平不公平两说,关键是太伤害孩子的自信了。

很多被分流的孩子,会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被彻底放弃。

不仅是他们,社会对被分流,接受“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极低。

《剥洋葱》曾有一期采访职校生的报道:

很多孩子都把“差生、废物、坏孩子”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甚至有人用“残次品研究所”这样的词,去形容学校。

而这些想法,正是因为亲戚的闲言碎语,社会的不认可慢慢形成的。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19)

其实说到分流,德国人更早,也更狠。

他们小学4年毕业后,也就是10岁开始分流。

可为什么德国孩子,有机会上高中,还主动选择技校?

仔细研究过,大家会发现,起码相对我们而言,他们的分流并不残酷。

因为他们有后悔的机会,能随时回头走另一条路。

有叫乐柏的德国博主介绍:

如果孩子搞不清未来想干什么,或者上学上到一半,发现自己不适合这种教育。

无论他目前上了哪种类型的中学,他都有改换赛道的机会。

比如,你家孩子上了文理学校,自己实在跟不上,可以转校。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很多综合中学,类似于把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放在一起。

在这种学校,孩子甚至连转校都不用,换个教室就行。

孩子有充分的时间,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人生该怎样规划。

清华计算机毕业生真实工资(一张清华博士和职高电工的工资对比图)(20)

图片来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这也是德国和我们教育最大的差别。

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被迫放弃;

一个是“一考定终生”,一个是随时有退路;

一个是“被嫌弃的一生”,一个是未来可期。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像德国一样,给孩子可选择的,看得见的明天。

到那个时候,父母和孩子才会真正认可职业教育,勇敢走不一样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