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1)

作者:老谈,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最近,有关“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一则消息,在网络上掀起来阵阵波澜。

社交媒体上先是有传闻说,苏炳添乃苏轼后代。其后,网友们扒出某地苏氏祠堂的一张照片,无疑,它为这则劲爆的传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毫无疑问,苏轼以及苏炳添,都是我们热爱的人物。所以,这种“拉郎配”式的组合cp,不管是对是错,都并没有引起网友的反感,大部分人一笑了之而已。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刷新了亚洲记录;而苏东坡除了以诗文著于天下,据说,他也是个运动达人。

甚至有很多报纸,还引用过据说是苏东坡写给好友程正辅的书信,佐证他有长跑的习惯:“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宋朝的“十里许”,换算成今天的长度,五公里左右。那至少也是长跑的体量了,苏东坡每日坚持,足以说明他对运动的热爱。

但是,这段引用有几个问题:

其一,程正辅或者说程之才,他和苏轼是表兄弟的关系,严格来说,并不算“朋友”;其二,笔者遍寻《苏轼文集》,其中共收录《与程正辅书》七十一首,然而,并无东坡“疾趋必十里许”的说法。

不妨藉由这一纸信笺,探寻众人对苏轼的认知偏差。而且坦白说,偏差并非单单这一处。

1,形象

假设苏东坡热爱且经常外出长跑,我们不妨通过合理想象,代入到那个场景。

首先,从苏轼跑步时的衣着入手。

宋朝士大夫阶层,其官方礼服叫“襕衫”,据《宋史》记载,其特点是:“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致仕闲居时,士大夫们则喜欢穿“野服”,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此类服饰:“直领,两带结之,缘以皂,如道服,长与膝齐。”也就是说,不管是在朝还是在野,宽衣博带是彼时文人的穿衣风尚。

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2)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图》,穿襕衫的士子形象

其次,参考一下东坡的形象。

在后世人想象中,东坡不但满口的大胡子,还是个有着大肚腩的呆萌胖子。

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3)

明·曾鲸《苏文忠公笠屐图》

苏轼“大胡子”的形象,可参考明清著名散文《核舟记》,其中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之句。

大概南宋末年到元朝,苏东坡大肚子的发福形象,逐渐开始深入人心。盖因为,元曲盛行的年代,在戏剧舞台上,登场的中老年男性角色(戏曲行当中叫“末”),凡“大胡子”者往往必然是“大肚子”。后人对于东坡外貌的想象,其根源就是来源于此。

所以,请情景再现一下苏轼长跑时的画面:

穿着一身宽大行头,气喘吁吁地跑步,极有可能,两手还要托住肥大的肚腩。画面是何等之搞笑。

这个场面大概不会发生在现实中,并不是说,苏东坡不热爱运动,理由反而是,即便是古人,他们对于其外貌,亦然存在着误解。

“大胡子”和“大肚子”,在戏曲世界是一对天生的好拍档,却不适用于现实生活。更不消说,现实的东坡,可能既不是“大胡子”也不是“大肚子”。

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4)

与苏轼同时代的邵博,在其笔记中,曾记载了一个段子,说的是苏轼及其门生秦观,用打哑谜的方式,互相调侃对方的胡须。

先是有人调侃秦观多胡须,秦观遂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回击:“君子多乎(胡)哉?”东坡听罢,便也以《论语》笑话少游:“小人樊(繁)须也。”

可见,东坡本人的胡须,并不十分浓密,否则,他也成了“小人”了。

关于其体型。学生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中写道:

岌岌堂堂,如山如河。

其爱之也,引之上西掖銮坡。

是亦一东坡,非亦一东坡。

米芾则在写给苏轼的挽诗中说他:

淋漓十幅草兼真,玉立如山老健身。

梦裹赤猿真月纪,舆前白凤似年辰。

“如山如河”、 “玉立如山”等词,有姿态修长、挺拔之意,却不等同于大腹便便。

东坡的身高,属于家族遗传,其兄弟苏辙也是个高个子。苏轼在《戏子由》一诗中,曾拿弟弟的身高打趣: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屋打头”的苦恼,想必他也有,因为弟弟苏辙亦曾写诗道:

弟兄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

“仲与叔”即第二和第三,分别指苏轼与苏辙,“二苏”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出生不久即夭折。而“仲与叔”的共同特点,即“颀然”(挺立修长)。

2, 锻炼

如林语堂之言,苏东坡的身体:“健壮结实,骨肉匀称。”经验告诉我们,想要达到如此效果,非持久的锻炼与运动不可。

前面说过,苏轼热爱运动,他甚至还认为,运动乃万物兴盛之根本。在《策略一》之文中,东坡就曾如此写道:“天之所以刚健而不屈者,以其动而不息也。”

至于苏东坡锻炼的方式,譬如跑步,笔者单方面认为,这其实是现代人对他的误读。诚然,东坡的确说过:“步趋动作,使其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很多人便因此认为,“步趋动作”(慢走长跑)就是他的运动方式。

苏轼的这段话,取自《教战守策》,那是一篇军事策论,他其实是以个人身体的保养举例,表达出整个国家“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的观点。换言之,那段话可能与“长跑”无关。

而东坡锻炼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不但有些“土鳖”,还有些“愚昧”。

他运动养生的方式,主要是劳动和旅游。尤其是被贬之后,苏轼一门心思当起了农夫,他亲自劳作,开园种地,自给自足。“东坡”这个名号,所指代的,就是黄州城东坡的一块荒地。

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5)

元丰四年,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近于城中葺一荒园,手种菜果以自娱。”他嘴上说着“自娱”,现实情况则是,那一年“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周而复始地劳作,将东坡的皮肤晒成健康的“小麦肌”,他在与友人的和诗中曾如此自嘲: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除了劳作和旅游,苏轼另外一种锻炼方式,就是习练传统的保健功。

他的这一养生方法,主要受弟弟苏辙的影响。苏辙幼时罹患肺病,身体非常不好,其通过修炼“内丹”,竟达到“真能一醉逃烦暑,定胜三杯御腊寒”不避寒暑的境界。

而据苏轼说,他曾亲眼看见弟弟修炼胎息功的场景,在给王巩的信中,苏轼如此写道,子由发功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

谪居黄州时,苏轼曾借居在天庆观,达49天之久。期间,他“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一门心思修炼“胎息功”。

除了“胎息功”,东坡还修炼过“龟息功”、“采日月华功”、“养生气功”等等,这些功夫的名字玄而又玄,今天观之,它们可以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即“瑜伽”。

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6)

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7)

3,丹药

苏炳添是苏轼的29代曾孙吗(和苏炳添攀亲戚)(8)

东坡的可爱之处在于,同我们常人一样,他也不具备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苏轼曾在文章中写道:

“然吾有大患,平生发此志愿百十回矣,皆缪悠无成,意此道非捐躯以赴之,刳心以受之,尽命以守之,不能成也。”

发誓百回,却终究不能坚持,和我们一样,东坡亦曾咬牙切齿地自责,埋怨自己做不到持之以恒。

既然做不到长久而枯燥的锻炼,苏轼便想到了偷懒的花招,他试图通过服食丹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毫无疑问,这种方法在今天看来是愚昧的。

丹药的成分,主要是丹砂、汞、金屑、白银、玉、铅等矿物质,可想而知,吞服到肚子里,有百害而无一利,古今多少帝王,就是因为服食丹药而死。

苏轼对于丹药,却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写给王巩的那封信中,他向朋友安利一款名叫“安道软朱砂膏”的丹药,东坡不无骄傲地说道:“轼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

幸运的是,他终究还是谨小慎微。晚年的东坡,虽然依旧颇好丹药,却也对其长生不老的功效,渐渐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照样体现在东坡的诗歌里:

金丹不可成,安期渺云海。

谁谓黄门妻,到道乃近在。

尸解竟不传,化去空余悔。

丹成亦安用,御气本无待。

藉由跑步这件小事,东坡就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可能性。所以,只有天知道,他的“七尺顽躯”、“十围便腹”,究竟贮藏着多少谜团。

我们自以为很了解东坡,也许,自始至终,从未读懂他。而以一颗八卦之心,去渐渐熟悉东坡,这岂不是人生一件快事?

参考资料:

1,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2,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

3, 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4, 梁培先:《以图证史:苏轼的真实长相》

5, 田慧玲:《苏轼与养生文化研究》

6, 朱安义:《苏轼养生之道述论》

7, 彭文良:《苏轼所患疾病考》

8, 封面新闻:《苏炳添是苏轼后代?作家蒋蓝:可能性很大,苏轼也爱跑步》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