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单词整理(名著速读国外篇----第十九章汤姆叔叔的小屋)(1)

第1页 作者介绍

哈丽叶特·比切·斯托(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国作家,著名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出生于北美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父亲是著名牧师里曼·比彻。

1832年,她随全家迁往辛辛那提市,在一座女子学校教书,写了一些关于新英格兰生活的随笔。她访问过肯塔基州,目睹了那里奴隶的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小说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亲学校中强烈的反奴隶制情绪的影响。这种情绪奠基了她小说的基调。

辛辛那提市位于肯塔基的俄亥俄河河畔,郊外是星罗棋布的大农奴主种植场。当时,那里是北美废奴运动的中心之一,在市区经常能听见反对黑奴制的激昂的演讲。同时辛辛那提还是各地逃奴的避难地,他们通过“地下铁道”,把辛辛那提作为中转站,然后逃奔加拿大或北方自由州。

在废奴运动的影响下,斯托夫人一家对黑奴也深表同情。利曼·比彻的家里就安置过逃奴,这使斯托夫人有机会亲耳听到逃奴诉说悲惨的遭遇,控诉奴隶制的种种罪恶。斯托夫人写信给在华盛顿的好友甘梅利尔·贝利,告之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计划。在给她的信中,斯托夫人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在《新民族时代》分三至四期连载。甘梅尔·贝利很高兴,立即复了信,并寄上三百美元作为约稿费。从1851年6月起,《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开始在这家主张废奴的周刊上连载发表了。结果,情况大出意料,斯托夫人越写越长,笔下的人物、情节、对话就像滚雪球一样展开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竟在《民族时代》上连载了近一年多(四十多期)。

小说连载完以后,斯托夫人说:“这本小说是上帝自己写的,我只不过是她手里的一支笔。”1896年,她在哈特福德去世,终年85岁。与丈夫合葬于安多佛菲利普斯学院校园内。

第2页 名家点评

汤姆戴着脚镣手铐,坐在红河上的小船底层,心情却比这还要沉重。一切光明都从他天空消失,一切幸福都从他的身边掠过,一去不复返了,就同眼前的河堤和大树一样。肯塔基老家、妻子、儿女和宽厚的东家。富丽堂皇的奥古斯丁,圣克莱亚公馆;伊娃那披着金发的小脑袋和天使般的眼睛;倨傲、愉快、英俊、表面满不在乎,心地却永远善良的奥古斯丁;那些安逸而悠闲的岁月....这一切都消逝了。黑奴最悲惨的命运莫过于此:天生易受感染,

在斯文人家受熏陶,养成文明和感情之后,却免不了要到黑心人家做奴隶。尽管国法明文规定,说明“在法律上被当作、被公认、被断定为一项私人财产”,也不能把他们的灵魂,以及其中包含的回忆、希望、恩爱、恐惧和情欲的那个秘密的小天地一笔勾销。

汤姆叔叔是个可怜的人。他在谢尔贝先生家养成高尚品德之后,到了黑奴贩子手中。在船上遇到了“小天使”伊娃和潇洒的奥古斯丁,可由于伊娃病死,奥古斯丁惨死,他又被黑奴贩子带走。

像汤姆叔叔这样善良的人,也没能逃出厄运,最终死在雷格里的鞭下。再他临死之前,他用赞美诗和灵魂感化了雷格里的仆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单词整理(名著速读国外篇----第十九章汤姆叔叔的小屋)(2)

第3页 写作背景

南北战争,即黑奴解放战争,是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的。但从19世纪20年代起,废奴制问题就成为美国进步舆论的中心议题。当时许多著名的美国作家都站在废奴的一边,为解放黑奴而呼吁。斯托夫人是这批废奴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耳闻目睹了黑奴劳动和生活的惨状之后来就成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里谢尔比种植场的雏形。斯托夫人的弟弟是个商人,经常往返于新奥尔良和红河郡之间,他给斯托夫人讲述了许多关于南方奴隶主暴戾恣睢、惨绝人寰的真实故事,特别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一艘商船上邂逅的一个凶残的奴隶主的劣迹,使斯托夫人大为震惊。后来,斯托夫人便在此人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了莱格利这个反面人物形象。

18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妥协法案”,该法案加重了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斯托夫人因此决心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让人们充分意识到黑奴的悲惨处境。《汤姆叔叔的小屋》激励了一代人的“废奴运动”,也把内战搬上了历史舞台,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1名。此书于1852年首次在《民族时代》刊物上连载,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

第4页 主要内容

美国肯特基州的奴隶主谢尔贝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贝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

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帖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找到时机逃跑,与妻子会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取得了自由。后乔治决心到非洲为建设一个非洲人的国家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敢于斗争的黑人青年,从而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汤姆叔叔的小屋单词整理(名著速读国外篇----第十九章汤姆叔叔的小屋)(3)

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半夜,伊丽莎轻轻敲开了汤姆家的门,汤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妻子劝汤姆赶快离开,可汤姆 凄楚地对伊莉莎说: "伊丽莎,你应该走。可我不能走。要是不卖我,就得卖掉庄园上所有的人,老爷就得倾家荡产,我不能骗老爷。"伊丽莎劝不动汤姆,就拜托汤姆给她的丈夫捎信儿,自己抱着儿子逃进了寒冷的夜里。

由于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也没有怨言,甘愿听从主人摆布。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隶。

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孩子的父亲圣克莱亚从海利手中将汤姆买过来,让他当了家仆,为主人家赶马车。汤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圣克莱亚根据小女儿生前愿望,决定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当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时,圣克莱亚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圣.克莱亚的妻子没有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拍卖市场。

从此,汤姆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场的奴隶主莱格瑞手中。莱格瑞把黑奴当做“会说话的牲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仍然没有想到要为自己找一条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的原则。这个种植场的两个女奴为了求生,决定逃跑,她们躲藏起来。莱格瑞怀疑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但是汤.姆最后表现出了他对奴隶主的反抗,什么都没有说。在汤姆奄奄-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贝的儿子乔治.谢尔贝赶来赎买汤姆,因为汤姆是小谢尔贝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汤姆已经无法接受他过去小主人迟来的援手,他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

乔治.谢尔贝狠狠地一拳把莱格瑞打翻在地,就地埋葬了汤姆。回到家乡肯特基后,小谢尔贝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黑奴们对着汤姆叔叔曾经住过的小屋深深的鞠躬。

第5 页 名言佳句

四边环护着宽敞游廊,那摩尔式拱门,硕大的石柱,以及阿拉伯式的饰物,仿佛在梦境中一般,使人想起东方人主宰西班牙的传奇时代。庭院中央,喷泉高高喷出银白色水柱,水花飞溅,无穷无尽,落入四周簇拥着浓密而馥郁紫罗兰的大理石池底。泉水清澈,犹如水晶,又有无数金黄和银白的鱼儿,仿佛许多富有生命的珠宝,在水中闪烁发光,穿梭游弋,充满一派生机。

汤姆叔叔的小屋单词整理(名著速读国外篇----第十九章汤姆叔叔的小屋)(4)

喷泉周围,是一圈铺着鹅卵石镶嵌图案的甬道,图案形形色色,极尽想象之能事。再向外边,则是一片柔滑如天鹅绒般的绿色草地,一条马车车道把这一切围在中间。两棵芬芳吐蕊的高大橘树,投下了令人惬意的浓荫,草地四周,摆满了阿拉伯式雕刻的大理石盆景,里面栽着热带的奇花异卉。

高大的石榴树,叶子晶莹剔透,花朵像火焰一样红,叶子发暗的茉莉,上面的鲜花宛如一颗颗的星星。此外,还有天竺葵,有绚丽多彩的玫瑰,繁花似锦,压得枝杆弯弯曲曲,还有金黄色的茉莉和散发出柠檬香味的马鞭花,可谓众花绽蕾,馥馥郁郁。偶尔,在什么地方还可以瞥见一株神秘兮兮的经年龙舌兰,茂盛的叶子,不同一般,恍若头发灰白的老巫师,一副不可思议而又堂而皇之的神情,傲视着四周那些容易凋谢的鲜花和馨香。环绕庭院的游廊上,悬挂着摩尔布料的帷帘,可以随意落下来遮挡阳光。

山姆怒喝着马,想来拉马缰绳,没想到棕榈叶划到了马的眼睛,这更加刺激了它那狂乱的神经。它猛然把山姆掀翻在地,粗声喘了几口气,然后便朝着远方草地处跑去。

(未完待续)

(文中图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提供者)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