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使得《卡农》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影片《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在古典音乐TV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

孤独的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今天1653年9月1日)(1)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最早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佛兰德乐派也称佛莱芒乐派,由于这个乐派的音乐家大都来自尼德兰的佛莱芒地区(法国北部、荷兰与比利时南部),因而如此冠名。佛莱芒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乐派,有音乐史家把“勃艮第乐派”称为“尼德兰第一乐派”,称“佛莱芒乐派”为“尼德兰第二、第三乐派”。

此后,卡农就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

孤独的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今天1653年9月1日)(2)

帕赫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或简称为《D大调卡农》。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帕赫贝尔的卡农约作于1680年,是帕赫贝尔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孤独的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今天1653年9月1日)(3)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钢琴名家乔治温斯顿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帕卡贝尔的卡农变奏曲),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1987年,吉他天皇尼古拉斯·安吉丽斯(Nicolas Angeles)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甚受推崇。

随着时间的发展,卡农产生了各种版本,如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独奏版、钢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合奏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合唱版等诸多版本。

孤独的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今天1653年9月1日)(4)

约翰·帕赫贝尔是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帕赫贝尔从小就展露对于知识追求的兴趣,尤其是音乐。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他在圣罗伦兹高等学校就读同时,也追随许温默和魏克两人学习作曲和器乐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帕赫贝尔进入阿尔道夫学校,并在圣罗伦兹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一年后,帕赫贝尔因为经济状况被迫辍学,终止了他的大学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为在学术知识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选入另一所学院接受学者训练,而且因为他在音乐上别有专精,学校更特许他在校外另外跟从普伦次学习作曲。在普伦次的影响下,帕赫贝尔逐渐将自己原有的北德风格转向意大利风格。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

孤独的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今天1653年9月1日)(5)

由于帕赫贝尔本人所信奉的是当时德国的新兴路德教派,所以他追随老师普伦次在1673年前往维也纳,成为圣史提芬教堂的管风琴师。在维也纳这座天主教城市中,帕赫贝尔接触到南德和意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写的宗教音乐,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之后他进了艾森纳赫担任宫廷管风琴师,这是艾萨克逊-艾森纳赫公爵,即约翰.乔治王子的辖地。

1677年,在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8年之后,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这里诞生,所以帕赫贝尔与巴赫的父亲也熟识,他还当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负责教导巴赫的哥哥音乐。巴赫父亲过世之后,帕赫贝尔就是巴赫长兄的监护人。后来教育巴赫音乐的责任乃落在这位长兄的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帕赫贝尔就是巴赫的师祖。

孤独的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今天1653年9月1日)(6)

帕赫贝尔于是在1678年5月18日离开艾森纳赫。这之后帕赫贝尔来到艾尔福特的普雷迪格教堂。这个教堂对管风琴师的要求很严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门徒演唱圣歌,并要提供圣歌的前奏曲,风琴师不能乱弹即兴,但每年都要将弹奏管风琴的心得和尽展发挥在一场精致的演奏会上。因此,帕赫贝尔的管风琴技术得以发挥,并发表不少重要的管风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后期管风琴名家的声望。

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为妻,可是在1683年,他的妻子和儿子不幸死于瘟疫。隔年,他娶了第二任妻子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

孤独的历史上的伟人(历史上的今天1653年9月1日)(7)

1690年之后,帕赫贝尔在斯图加特和哥达担任管风琴师,这个地方给他很多专业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常,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1695年,他回到家乡纽伦堡,担任圣泽巴尔德教堂的管风琴师。在纽伦堡的五年间,帕赫贝尔写下了感恩赞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风琴赋格,被视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约翰帕赫贝尔去世,享年52岁。

因为卡农里承载的东西太多。悲伤、欢喜、愉悦,关于生与死轮回的不可捉摸。从容而温柔的低语,仿佛在询问自己,还记得那些时光么,还记得那些或者美好,或者忧伤的故事么?或者是和爱情有关,或者是和成长有关,而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