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不是完整意义的通史(一部历时十余年的煌煌巨著)(1)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享誉极高。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是不是完整意义的通史(一部历时十余年的煌煌巨著)(2)

作者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他少年好学,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侍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

三国志是不是完整意义的通史(一部历时十余年的煌煌巨著)(3)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三国志》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传神的人物。《先主传》记曹操与刘备论英雄,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之时,“先主方食,失匕箸”的记载使刘备韬晦的心情,跃然纸上。

当然《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三国志》虽然名为志,但是其中只有纪传而没有志。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资料也比较简单或者没有立传,例如五虎将之一的赵云,仅有四百余字,而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等都没有立传,这些不足之处可能与史料少有关。

三国志是不是完整意义的通史(一部历时十余年的煌煌巨著)(4)

陈寿受后人批评的另一弊病是书中时有曲笔,其中最为严重的曲笔是高贵乡公被杀之事,据《汉晋春秋》《魏氏春秋》以及《世语》《魏末传》所载是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冲突,《三国志》对此如付阙如,但记载了郭太后历数曹髦“罪过”的令和司马昭等人单方面的表章。

三国志是不是完整意义的通史(一部历时十余年的煌煌巨著)(5)

毋庸置疑,修史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应是史家必须恪守的准则,曲笔是不足为训的。应当看到,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