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一体化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出台,德阳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打出一套漂亮组合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小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小组(文化体制改革打出漂亮组合拳)

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小组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等化一体化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纲领性文件出台,德阳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打出一套漂亮组合拳。

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文化强市这一目标,德阳通过政策强力推动,从个别试点到全面铺开,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卓有成效、充满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

面向市场 文化产业在变革中壮大

德阳文化产业不可能像成都那样,形成以航空母舰式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格局,但可以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努力推动形成遍布城乡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在满足城乡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其文明素质。市委、市政府早就明确定位文化在德阳的发展模式。

2010年,市委、市政府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科学研究并制定了《德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以德阳电影院改制为例,原德阳市电影公司改制成为民营性股份制电影放映经营单位,建立起了省内地市级第一家五星级电影院“东方影都”,这也是全省第一个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地市级影都。目前,德阳市国有文化单位已基本完成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大锅饭分配模式,实行定岗定员、绩效挂钩的运行机制。

以民营企业为载体,文化事业更加蓬勃发展,德阳杂技团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年收入超过千万元,年经营收入列国内杂技业前十位、国内民营杂技业第一位;原由团市委主管的四川省舞蹈学校德阳分校改制成德阳舞蹈学校,现已发展成为集艺术教育、博览、交流、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城,学校总资产超过1000万元;德阳市金桥川剧团,几年来共演出3000余场,营业收入逾百万元,观众逾百万人。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政策持续给力。2011年,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德阳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园区项目建设,打造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013年,市政府印发《德阳市“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六大工程”,着力打造“文化四区”,加快实现“文化强市”目标,这无疑是德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又一支强心剂。

新近出台的《德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又从7个方面对全市2014年至2020年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系统安排,明确了17项重要改革举措及54项具体工作。

中国德孝城、绵竹年画、罗江三国文化产业园……近年来,德阳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发展中逐渐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项目22个,规划总投资30亿元,项目涉及文化旅游业、文博会展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创意产业等多个领域,呈现投资大、影响大、实效大的特点。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单位已达7000余家,从业人员10余万人,产值、经营收入达到131.8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年平均增幅在20%以上。

文化惠民 建好文化院坝创新文化服务

“以前在农村吃饭,还可以端个碗到邻居家去串门,成为居民后,关上门四周都是墙,来往就少了。开始的时候非常不习惯,不像农村以前那么热闹了。”47岁的广汉市新丰镇金华社区居民赵小兰说。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变成社区,农民变成居民。如何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项以文化惠民为目标的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试点建设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开展。

自今年我市被省上列为文化院坝试点城市后,截至目前,全市331个试点文化院坝基本建成,不仅成为文化服务的集散地,也成为百姓活动的大舞台,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来舞蹈室跳舞,在这里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以前在农村,由于娱乐设施缺乏,做完家务活一般就去打牌,而现在,文化院坝里不仅有舞蹈室,还有音乐室、图书室、健身房等等,让自己的文化生活一下就丰富起来了。”赵小兰说。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目前,我市6个图书馆、7个文化馆、3个博物馆(纪念馆)、1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4350个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85.61%,农村放映公益电影15091场。

在服务模式上我市也不断改革创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向市川剧团购买艺术创作生产、优秀剧目展演、文化惠民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70余万元;向艺术宫购买公共文化服务100万元,让群众能够欣赏到高质量、专业化的演出。

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速。目前,全市40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媒体开通政务(法人)微博,部分单位开通政务微信公众号和手机客户端,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务(法人)微博客运用管理办法(试行)》。德阳日报社正与新华社四川分社合作建设新闻客户端,市广播电视台即将推出“无线德阳”新闻客户端,初步形成全媒体的宣传格局。包括网络新闻发布在内的新闻发布厅也在抓紧建设中,计划明年初投入使用。同时,投入2000余万元在全市建设公共应急宣传平台LED显示屏20余处,应急宣传电子阅报栏100余处,覆盖全市主要交通要道、文化广场、应急避难场所、公园、体育场馆、影院等人流密集地和重要口岸,其时效性强、传播面广、到达率高,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繁荣创作 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德阳市杂技团创作的情景杂技《飞翔》,受邀作为奥运专场在北京演出千余场,深受欢迎。市舞蹈家协会的舞蹈《姑娘》获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铜奖……德阳文学艺术领域“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大批讴歌伟大时代,反映火热现实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

2011年1月,德阳市首届文学艺术奖、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三星堆文艺奖”三项大奖颁奖大会成功举行,并产生积极反响。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市级各有关部门、各级文联、各文艺家协会和全体文艺家们备受鼓舞。大家对市委、市政府设立市级最高奖项“德阳市文学艺术奖”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开创性举措,走在了全省前列,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的战略眼光,实现了德阳文艺界企盼多年的愿望,对各县(市、区)也极具引领示范作用。既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艺人才的尊重与激励,也进一步展示、提升了德阳文化形象,起到了对外宣传德阳的积极作用。

目前,德阳创立散文创作基地20余个,基地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精品力作,为德阳创建“散文之乡”营造了一片文化沃土。中国散文协会今年10月17日为我市正式授牌“散文之乡”,德阳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首个“散文之乡”,也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该称号的地级市。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散文报》编辑部主任张立华鼓励德阳发挥好中国散文军团的前沿阵地示范作用,推动德阳和周边地区文化的全面发展。

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的大力支持,鼓励艺术创作的浓厚氛围,促进了我市文艺精品佳作不断。2013年,我市获国家级、省级(部门)奖项20多个,其中,获第十二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6件。2014年在第十三届四川省“五个一工程”评比中,电视剧《年画传奇》、电视片《鸟与城》、歌曲《选择了你》获优秀作品奖。

发展恰如春潮涌,改革正未有穷期。在德阳文化之“变”方兴未艾,新一轮的文化发展春天就要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