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军

河北隆兴寺怪事(民乐县永固镇宝华寺:奇闻怪事)(1)

印象人物2——民乐县永固镇宝华寺独僧

照片中的这位老人,如今我已不记得他的法号和本名了,甚至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健在。这么多年了,闲了就翻出来看看。

照片中,老人须发苍白满面凄凉。他依柱而立凝望远方,好像远方有他内心依稀可见的愿景。老人背后是一段永固古城仅存的城墙遗迹,再过去是永固镇中心学校的校园。孩子们的读书声与寺庙檐角的风铃声彼此交汇,有种摄魂入魄之感……

我很庆幸多年前拍下了这张特写。记得当时我还写过一首题为《在宝华寺》的小诗,写了一寺一僧一世给我的独特感觉,后来这首小诗与另外几首在某杂志上发表。如今诗句早已不记得了,但我深刻地记住了这位僧人。有时候,感觉百无聊赖了,迷茫了,自卑了,凄苦了,失意了,就翻出来瞅瞅……

大概是六年前吧,当时市作协主席是岳西平先生。(我一直觉得岳主席是一个气度轩昂、待人真诚、有人情味的真男人!)秋日的一天,岳主席打电话让我与另外一个文友去民乐县采风。我们一起探访了八卦营遗址、永固古城遗址、观看一个村子的草原风光,最后来到了宝华寺。

宝华寺很特别,全寺只有一个僧人,就是照片中的那位。我们三人上香拜佛后正在寺院里逛游,那位老人从一间侧房里出来,见了我们,躬身长长作了一揖,说:施主好!阿弥陀佛。我们匆忙还礼。他带着我们参观了整个寺院,给我们每人送了一本经书,还讲了他建寺的经历。

老人自幼就有佛缘,他一生的梦想就是亲手建一座寺院。这个梦想在他心里藏了许多年。五十五岁那年,老人把儿女都拉扯大并都成家立业。儿女成家后,老人想,大半辈子都过去了,应该为自己的梦想放手一搏了,再不着手修建寺院说不定哪天就归西了。他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人的一生就为了圆一个梦想。是啊,做着梦活着,人生该有多么迷离与浪漫……

宝华寺奠基开工了。老人孤身一人四处化缘,甚至把家里多少年来省吃俭用存下的二十多万块钱也偷偷用于修建寺院。那笔钱可是儿子想在民乐县城买楼房的。修建宝华寺的那些年,由于修建资金不到位,宝华寺修修停停,停停修修。家里种地打工收入全部用于修建寺院。后来,他的家人极力反对他再继续修建宝华寺,甚至一度认为他神经出了问题。也是啊,修建一个寺院可不是小事,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没法修成的。他的家人已经看不到任何新寺修成的希望了。再后来,为了宝华寺修建资金,他与老伴和儿女断绝了关系,被赶出家门,就寄身于宝华寺内,多少年了从未相认。

就是这样一个凄苦苍凉的老人,凭着怀揣的梦想,执着的信念,惊人的毅力,多年来四处化缘,靠一人之力,硬是把宝华寺修建完工!如今,我们去宝华寺游览,就能看到高大的牌坊,气宇的院门,巍峨的殿堂,肃穆的神像,还有环寺而飞的鸽群……

有时候,就想想老人那句话——人的一生就为圆一个梦想。想想老人为梦想而抗争的精神,想想老人凝望远方的愿景,想想老人为了金钱而断送的亲情,想想,想想……也许,这些正是我们现代许多人灵魂中残缺的成分……

*****************************

作者简介:

河北隆兴寺怪事(民乐县永固镇宝华寺:奇闻怪事)(2)

张军,甘州区乡村教师,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后经刻苦自学,取得兰州大学本科学历。目前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州区教师“蒲公英”导师、《甘州教育》副总编教研员。文学作品发表于《星星》《飞天》《文学月刊》《甘肃日报》等。曾出版散文集《岁月遗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