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恨》这出戏,是二十年前梅兰芳先生从北京移家上海以后创造的,也是梅先生晚期所创造的新戏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个剧本是根据明代传奇《易鞋记》集体改编创作的。

劝君王李胜素与梅葆玖(生死恨与梅葆玖)(1)

梅兰芳之《生死恨》

 梅先生为了塑造韩玉娘这个人物,曾花了相当长时间的研究,对于身段、表情,特别是唱腔都着重在性格的表达。二十年来,经过若干次的修改和丰富,才达到今天的水平。

 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过场,精简了唱词与道白。最重要的修改,是程鹏举、韩玉娘性格的合理化,这是综合多方面的意见,细致地逐步修改而成的。

 下面择要谈谈关于韩玉娘的唱腔演变的例子。为了适应剧情的需要,《生死恨》的前半出用西皮,后半出用二黄。第一场中箭被擒时的[西皮散板],洞房内劝程鹏举逃回故国、御敌立功的[散板]、[流水],以及遇见赵寻后持鞋所唱的[哭头],都是梅兰芳先生在当年拍摄电影时改编补充的。这些变革更突出了韩玉娘的性格,加强了舞台气氛。逃出尼庵后所唱的[快板],非常符合行路人心中惊慌不定的情境,与后面连摔带跌的身段也能够紧密结合。

梅葆玖之《生死恨》

 曾经有人说过,[四平调]适用于喜剧,对于悲剧是不甚相宜的,但《生死恨》这出悲剧里面,当韩玉娘临危的时候,对程鹏举所唱的[四平调],却使观众掉下泪来。当年采用这个调子时候,曾有过一些小小争辩,梅先生和音乐工作者坚持这个主张,就对改编剧本一位朋友说:“[四平调]一样可以表达悲感的意境,但唱词最好用长短句,内容要求通俗有感情,才能创造出适宜于这种场面的腔调,而达到预期的效果。”《生死恨》这出戏,这次由梅葆玖同志演出了。葆玖从九岁起学戏,对于唱念的口劲,行腔出字的方法,经过许多位名师指导,在青年演员中是较有深厚基础的,特别是嗓音的清脆甜润,为观众所喜爱。解放后,梅兰芳先生不演《生死恨》,梅葆玖继承了他父亲的传统艺术,在各地经常上演这个戏,颇受欢迎,同时也接受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不断有所修正。他说:“观众就是我的老师。我喜爱韩玉娘这个人物,这出戏虽然唱做极其繁重,我要更深入地把它演好。”

(《许姬传艺坛漫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