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教学设计 Ⅰ一、授课题目: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学设计片段小学语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学设计片段小学语文(第二周教学设计Ⅰ)

教学设计片段小学语文

第二周教学设计 Ⅰ

一、授课题目: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蝉》

二、授课方式:讲解+讨论

三、教学目的及要求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理解诗意,并能背诵全诗

②过程与方法: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借蝉表达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通过与骆宾王同题材《在狱咏蝉》比较,理解"同咏一物,立意迥异"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明白作者以蝉喻己的深刻含义

五、授课过程

1.导入

在夏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蝉鸣,觉得很烦。其实,在诗人笔下,蝉往往是"高洁"的象征。那么,蝉为什么成为"高洁"的象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虞世南写的一首诗《蝉》,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怎样的形象?

2.认识生字词

緌:ruí,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

3.齐声朗读诗歌

4.分段讲解

①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垂緌: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蝉头部伸出的触须与其相似,在这首诗中用来喻指蝉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靠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吸植物的汁液。

出:主动之意

流响:连续不断的声音

句意:蝉每天饮露为生,在稀疏的桐树上发出连续不断的蝉声。写蝉的形貌和习性。

思考:为什么诗人用"垂緌"代指蝉?为什么用"清露"、"疏桐"的意象?

②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籍:凭借

句意:站在高处声音自然传播得很远,并不是凭借秋风。

写作背景:诗人时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如果我们把作者当成"蝉",是不是也十分贴切呢?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身份地位高的人往往戴高帽,"冠冕堂皇"。

"清露":暗示做一个清官

"疏桐"与"秋风"相应

"自"与"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

立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权势),自能声名远播。

5.引申思考

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首咏蝉诗——骆宾王《在狱咏蝉》,看看在骆宾王的笔下蝉又呈现出怎样的形象?作者欲借蝉来暗示什么?

①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一作"客思侵")

西陆:秋天 南冠:楚冠,囚徒之意

触景生情

②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一作"不堪")

玄鬓:黑色翅膀,古人"蝉鬓";暗指蝉正值活泼之际

白头吟:白头一指诗人自己年老;也指乐府曲名,出自卓文君《白头吟》:"凄凄重凄惨,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曲调凄凉,传说卓文君正是凭借这首诗重新挽回了司马相如。

③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沉:沉没、掩盖。喻环境险恶

④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借蝉不得发声,喻自己身处环境的险恶,呼应题目"在狱咏蝉"。

同咏一物,同咏蝉之高洁,但立意迥异,结果迥异,由此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

6.课后作业

再找一些写蝉之诗,看看还有什么区别?

六、教学反思

仍旧不够通俗易懂,学生不能够全部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