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策

九江,汉初置县,两晋设郡。一直是州郡县的治所之地,是长江中游和江西地区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是中原文化、岭南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之地,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无法绕开的地方。自然造化,恩宠于斯。山江湖的地理格局,构成了九江城的自然基础,这方水土滋养了世代赣北人,也孕育出了荣光四射的地域文化。

2022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九江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成为全国第140个、江西第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九江本次的“申名”工作历时三年多,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在九江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名城”金字招牌的获得是一种荣誉,同时,如何保护和擦亮这块招牌更是一种责任。

九江哪个区买房升值潜力最大(荐读九江摘取)(1)

城池与城市 城池,意指城墙与护城河,是对一座城市地域空间的范围界定。九江历史上的城池规模大约在3平方公里,属于一座江南小城。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一词取代了城池的定义。近代城市的兴起,让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一座城市的政治地理、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的范畴,这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城市的市域空间,它不再局限于城池的维度。九江在这次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较好地利用了行政、自然、文化三要素,把山江湖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然灵动、天人合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个性鲜明的九江。

城市文脉需要物质(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与精神(历史典故、风俗民情)的双支撑,历史文化名城更多关注的是言之有物。目击道存,看得见,摸得着,有高度: 1988年瑞昌铜岭古铜矿遗址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三干多年前铜草花下盛开的文明,它是大江文明中一朵耀眼的浪花;近些年相继考古发掘的柴桑区荞麦岭遗址与古寻阳城遗址,仿佛让我们聆听到了中原人南下的脚步声和浔阳远古居民摇车纺织、田间劳作、捕鱼撒网的身影。

然而,干年前的一场大水无情地将一座古城夷为平地,废墟上只留下了残砖断瓦,悠悠古井和曾经的生产、生活残器。这就是至今仍静卧于八里湖西岸的寻阳古城遗址。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却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奈。为了生存,浔阳先民们又-次地开始了重建家园,继续生存的步伐。把新城重建在湓水(龙开河)以东,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这就是唐宋肇始延续至今的九江城。这座面积只有三平方公里左右的江南小城,宛若-一个超大的盘景,山水林木一应俱全。换个角度看,她更像是中国的古典园林,因为她具备了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以至于唐人权德奧、白居易都发出了“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 城雉映水见,隐隐如蜃楼”、” 湖山处处好,最爱湓水头"的感慨。文人的加持,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焕发出精神的光芒,城市进发出诗画般的灵性。

浔城里的故事 二干多年的九江城池史,就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她书写过历史的辉煌,也记录着曾经的磨难。

铜岭的铜原料曾是华夏商周文明的物质基础,它支撑起了象征王权的宝鼎,规范了宗法制度下的等级秩序,使得礼乐和鸣社会的形成;六朝江州的设立,使得京堿建康多了一道安稳的屏障,源源不断的江州漕粮供给,确保了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中原士民的南迁,这里是一片热土,儒释道三家相汇斯地,促成了浔庐文化高地的形成;大宋造币厂的设立,让这里有了财富的象征意义:明清的茶米市,说明了曾经的繁华;近现代社会转型与革命洪流等,都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陈门五杰、蔡公时、许德珩等先达人杰,不仅仅是九江人的优秀代表,更重要的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敢为人先,宁死守节的精神气质。

滨江临湖,是九江先民择址建城的首选,体现了人类亲水性特征。稻 饭耕渔,得益于天地之间,是先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却是互古不变的定律。二干多年的城池史,抑或就是一部亲水、 吃水、治水的历史。

回首过往,我们不难发现,在九江城市发展过程中,天灾与人祸是这 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据九江府县志载,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至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一干多年中,九江就发生过具有较大破坏性水灾24次之多, 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统计,水文资料显示,1931、1949、1954三个年份,九江最高水位分别达20.53、20.09米 和22.08米,均造成城区80%以上陆地被海,危害之大,可见一斑。

令我们不能忘记的是1998年的世纪大水。是年,因受厄尔尼诺现象 口拉尼娜现象影响,造成长江流域大范围持续降雨。8月1日23时,九江水位达到23.03米,超警戒水位3.5米。在洪水长时间浸泡 下,长江九江城防大堤4、5号闸口段被撕开了60米的决口, 一时间险象环生。这是九江历史上少有的特大水灾,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来势之 猛、危害之大均为历史罕见。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水患是九江城最大的顽敌。

处三江之口,扼江湖“命门”的九江,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吴头楚尾说,清晰地告诉我们,历史上当吴国强大时,这块土地就归吴之所有,当楚国强大时, 又易主为楚之属。秦末汉初,刘邦为争夺天下统治权,派大# 字军灌婴屯兵溢口,金戈铁马问鼎中原。三国时期,大都督周瑜在此陈兵布阵, 各路军阀相互厮杀,上演了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赵 医周的宋军兵临城下,通迫南唐江州守军屈降,招安无果时杀入城内, 洗劫了大半个江州城。 九江城历史上第一次空前大动难被定格在废墟与血色中。 晚清之际,科考失意的洪秀全打着“天国” 的旗号,直击腐的封建政权。太平军先后两次占据九江,由于“天王”不信奉 偶像崇拜,又不是虔诚的基督徒,所以,每到一处都将孔庙、道观、寺院、桐堂等列为推毁打击的对象

天灾人祸是切断和摧毁一个城市文脉的主要杀手,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拆旧建新的传统观念也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城市文脉的原态。许多城市似乎都不同程度陷入一边拆除老建筑,一边又不停地仿造古建筑的怪圈。

九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立,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与认知。二千多年的城池史,尽管多有磨难,但唐宋之后的九江城池格局与城市肌理尚未发生质的变化,古代建筑、近现代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有迹可循的点线遗存尚可链接,这是我们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一条李公堤,承载着一段为政思民的遥远佳话:唐长庆元年(821年) ,李渤调任江州刺史,为便于民众往来交通,兼及水利需要,于城南湖中修筑长堤一条,将湖一分为二。于是,湖被赋予了人文的精神色彩。长堤之内仍叫南湖(明清时期九江府城在此开有南门,后代九江人习惯将南湖叫作南门湖),长堤之外称作甘棠湖。“甘棠" 者,本植物之名,何以与九江的湖水联系在一起呢? 《诗经.召南》 有《甘棠》篇朱熹《集传》中说:“召伯循行南国, 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后人因用“甘棠”称颂地方官吏之有惠政于民者。一条长堤,一段历史,它折射出的是一段干年不衰的动人佳话。

德政惠民,善政养民。心怀感恩之情的九江人,为了记住李渤这位地方官,将湖堤叫作李公堤,堤中之桥称作思贤桥,以示纪念。

位于湖中的烟水亭,明清时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饮茶品酒的宴游之地。这块面积只有1700多平方米的地方,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轩等建筑式样。烟水亭是目前九江城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古典建筑群。相传大都督周瑜曾在这里训练水兵,为抗击曹操,孙、刘集团在九江达成联手抗曹的决定。公元208年, 终于点燃了赤壁大火,这场大战结束了秦汉以来的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次把一个完整的国家推向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分裂态势。之后的烟水亭兴废无常,嘉靖《九江府志》载,历史上的烟水亭建在甘棠湖堤上,周敦颐的儿子周寿根据周边山水清秀的自然环境,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将亭子命名为“烟水亭”。明代九江关督黄腾春把烟水亭和原土墩上的浸月亭合二为一,统称烟水亭,这就是今天的烟水亭由来。

奔腾不息,不舍昼夜的浔阳江,它仿佛在不停地叙说着这里的前世与今生和干年不断,绵长而又悲欢的人间故事。“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这是清代诗人张维亭的诗句,更是世间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今天的琵琶亭没有片瓦只柱是历史的遗存,只是一座当代全新的仿古建筑。亭的正门前一块巨大的横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琵琶行》长诗,往后就是一尊汉白玉的白居易雕像,再往后就是景区的主体建筑“琵琶亭”了。站在这里,凝望着悠悠的琵琶亭,耳际边不时地传来阵阵江涛声,这条永不言歇的大江就是白居易眼中的“浔阳江”。千百年来,这座因诗而名的亭子累废累兴,却始终徘徊于大江之滨,也许是“琵琶行”具有的超强文化张力使然吧!浔阳人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告,《 琵琶行》的文化根脉在九江。

“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这是悬于浔阳楼正门的一副楹联。现存的浔阳楼,是20世纪80年代的仿古建筑,它重檐歇山顶,梁柱斗拱,丹漆饰面。虽为仿建,却仍能让人感到一股古韵的清香。浔阳楼,本是一座坊间小酒楼,何以名噪天下?这大概就是小说家施耐庵的功劳吧。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其中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梁山好汉江州劫法场等情节演义得有血有肉。其实它暗喻的是对一-个黑暗社会的抨击!书中108将, 实为十二个“九”的代指,即是暗示”多”的意思。如果我们把小说里的虚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做个对应的话,也就不难发现,《水浒 传》所针对的正是北宋后期的徽宗朝。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任皇帝,在位20余年,不司朝政,溺爱书画、园林,玩心特盛。

为了满足他的园林欲,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 花石纲”应运而生,各级官员为讨好这位皇帝爷,四处为他寻找奇花异石,弄得民不聊生。真可谓"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啊!这个被后世戏称为做什么都行,就是做皇帝不行的大玩家,最终把一个 朝廷玩掉了,自己也沦为北宋的亡国之君。《水浒传》 与北宋后期的"方腊起义”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个昏暗的时代作出了最好的注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在“风水学”大行其道的明代,为了锁住大江、保境安民;祈愿科举中第、光耀浔城。临江的過龙矶上建起了-座六面七级的“风水塔”,名日“锁江楼塔",这是九江城现存最古老且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它见证了四百多年来九江城的悠悠往事与沧桑巨变。

西风东渐,笼烟四起。一纸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迫使九江与世界对话,把九江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在外力的不断作用下,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九江在不自觉中被卷入到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浪潮之中,成为中国内陆城市中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 九江英租界、庐山避暑地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租界的建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涌入,“租界城市” 成为华洋杂居的移民城市。中与西、新与旧,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在这里相互摩擦、交融。随着人口的骤增,原来的城池已无法承载大量的外来人口,于是,拆除城墙,扩容城市就成了不二的选择。九江城市开始了功能分区,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雏形。

九莲公路、南浔铁路的开通,改变了传统的交通格局。曾经繁华的姑塘镇、吴城镇走向了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永修涂家埠和庐山牯岭镇的兴起。如果说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是西方列国掠夺中国的前沿地的话,那么,地处内陆的浔庐之地就是列强的文化后花园。

守望精神家园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名城保护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赛,需要久久为功的耐力和韧劲。我们的家园是由花草树木、街巷道路、鳞次建筑、配套设施组合而成,其功能属性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因此,还其本真,活态管理、增强辨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遵循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方能长远。城市形象的确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八达岭长城、天安门,外滩、黄浦江,大雁塔、兵马俑等文字符号出现于你眼前时,你就会立即与北京,上海、西安等文化名城相联系。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是比黄金还珍贵的资源。坚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保持清醒,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九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获得,既是一项工作的结束,更是未来发展的起点。如何进一步地做好名城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有序传承这篇大文章,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九江的光荣使命。

行文至此,借用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权作本文的收尾,并以此与同志共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来源:长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