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作业质量提升”研究主题持续受到关注,引发诸多讨论。如何基于教学内容,依据具体学情,围绕教学目标,从教学单元的视域出发,将作业嵌入单元整体教学的系统中加以统筹设计和实施,是每一位新时代的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分析作业设计现状,说明作业设计的改进原则,同时提出作业设计的优化途径,为教师充分发挥作业功能和作用,有效落实减负、提质、增效要求提供参考建议。

■ 关键词:作业设计;英语课程;学生主体

蒋京丽英语论文(蒋京丽如何以作业撬动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1)

引用:蒋京丽. 2022. 立足“双减”背景,以作业撬动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J]. 英语学习, (8): 4—9

英语作业设计的现状

基于对北京市初中英语学科的课堂观察、教学设计文本研读、问卷调研和师生访谈等,笔者梳理、分析和总结了落实“双减”政策之初教师在作业设计、布置和批改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1 主要优势

(1)有布置作业的习惯

教师普遍有布置课后作业的意识和行为,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后通过做作业持续学习英语。教师对作业的功能和作用有基本的共识,都能认识到作业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内化课堂所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都能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口头或者书面作业,并督促学生完成。

(2)有对作业设计的探索

教师围绕作业的功能、类型、时长等开展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部分教师能结合学科特点,布置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实践性的非书面类作业,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部分教师能通过分层作业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后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 主要问题

(1)作业类型较单一,针对性不强

教师设计作业时目标意识薄弱,针对性不强。作业内容以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重复性训练为主,以中考题型为主要参考,以脱离语境,孤立、机械操练知识点的模式化“熟题”居多。作业形式相对单一,以书面作业为主,学生感兴趣的实践类作业被边缘化。部分作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挑战程度不高,不符合语言学习的遗忘规律。同质化的练习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心理受挫,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师对如何布置个性化、分层和弹性作业存在较多困惑。

(2)批改作业用时较长,效果不好

教师用于设计作业和统计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用于批改作业的时间普遍较多,特别是批改读写结合类和书面表达类作业时很辛苦。批改方式以指出错误和评定等级为主,部分学生不能对批改过的作业落实改错,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面批作业或对学生后续的修改进行复批,无法有效确认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教师希望得到作业分层设计和有效批改方面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部分教师布置了分层作业后,不清楚在课堂上如何反馈。

(3)作业与课堂教学的统筹考虑不够

教师对于整体性和系统性设计作业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未能将作业视为整个教学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缺乏对作业和课堂教学的统筹设计,作业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关联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作业促进学生内化和迁移结构化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功能。

教师在如何提升作业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以及如何依托作业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等方面缺乏经验,亟须有针对性的指导。

改进作业设计的原则

作业和教学、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后作业和课堂教学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效(王月芬,2018),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积极树立和不断增强课程意识,重新思考并审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针对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秉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原则,在思考“留什么作业”“如何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等技术问题的同时,也要思考“为什么留作业”的价值问题。

1 了解国家政策和课程标准

对作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重点关注统筹作业管理、控制作业总量、加强作业设计和用好课余时间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教师要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兼顾个体差异,整体设计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把握好作业的内容、难度和数量(教育部,2022),提升自身整体规划、判断和选择的作业设计能力。

教师应深入理解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坚持能力为重、素养导向。作业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运用策略,增强学习动机(教育部,2022)。教师要明确英语课程性质和目标要求,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课程内容构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研究系统,突出课堂的中心地位,发挥作业的辅助功能,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认知、心智、情感和态度的健康发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 从作业在教、学和评中发挥的作用

审视作业的价值

作业是英语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课程和教学目标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能够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进度与内容进行整体地考量(李学书、黄复生,2014)。教师要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视域下审视和研究作业,发挥作业的作用和功效。

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作业是课堂教学必要的巩固、补充、延伸和提升。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优化作业设计,以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使作业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干预手段。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应局限于为帮助学生掌握外部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重复训练,而应有利于学生开展内部积极思考,体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作业要以巩固为基础,引导学生开展一定数量的语言练习,适当完成融合、贯通、迁移等任务,从具体认知到综合评价、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思辨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提升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优化学习效果。

从评的角度来看,作业是教师诊断、评估和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也是促进学生提升学业水平、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手段。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磨炼学习意志,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调控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业还要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学习机制,增强主体责任意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专注度,形成持久力,发展元认知策略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策略,管理学习时间和环境,发展独立自主、合作共享、反思改进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从作业在教学中的历程

思考作业改进途径

(1)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习内容为载体,以对学生发展水平表现的诊断和评价为依据,以改进教与学为归宿。作业设计要因地制宜,符合学生需求,符合教师预设,符合学习特点,简洁、清晰,易理解、可实施、便评价。作业设计要有利于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课堂学习的表现和收获,有利于学生有效回忆学习情境、反思学习过程、巩固学习重点、提升学习效果。

(2)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的范围要符合教学目标、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业布置的时机要与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统筹考虑。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也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推进需要适时穿插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布置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明确说明作业的各项要求,必要时可以给出示例(教育部,2022)。

(3)作业批改

作业的批改以有效诊断学习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改进为目标。在批改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在相同作业中有效区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差异,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教师应采用分类批改的方式,利用书面评语、面批、课堂讲授、单独指导等多种形式来落实对作业的全批全改。

(4)作业反馈

与测试相比,作业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教师应注意将作业反馈与其他教学评价方式结合使用。教师可以采用集体讲评、个别讲解和邀请学生分享等不同方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激励和指导学生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师还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跟踪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改正了作业中的错误,还要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过程,以及良好习惯和态度的养成(教育部,2022)。

优化作业设计的建议

相对于在教师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学习的课堂教学,作业更能为学生提供实现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过程。因此,英语作业既要注重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合作精神、跨学科视野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把握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把作业的设计和批改纳入备课的过程中,

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作业设计应体现少而精的特点。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参考现行教材,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需求,按照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避免盲目、随意的作业设计和实施。教师要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视域下统筹设计教学和评价,并将作业嵌入整个单元的教学系统中,整体考虑作业内容和类型的分配,促进作业和课堂教学的统整,形成一个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教学闭环。

教师要将长短不同周期和各种类型的作业融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统筹作业的频度、长度、广度和难度,与课时教学有机结合,精心设计相对应的作业,让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规划、安排好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并制定作业规则和评分规则,确保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不间断地实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设计作业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其提供难度适中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助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性和学段特点,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改进和优化以往脱离语境、机械性或重复性操练知识点和单一技能的作业形式,探索如何在语篇层面帮助学生夯实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促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融合,并进一步形成综合运用能力,不断实现语言学习的增量。

教师要设计有意义的练习,增强作业的可理解性,确保作业的质量。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和形式时要注意纵向关注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横向融合学习知识和生活知识,突出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作业中为学生创设使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交际的情境,并布置相对真实的交流任务,引导学生整合性地把结构化学习内容迁移到生活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落实单元所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切实提升运用所学解决社会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词汇记忆,将作业设计为自编chant,让学生探究单词发音规则;针对语法理解,将作业设计为短语句式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探究相似语法点的差异和语法变化规律;针对对话创作,将作业设计为模仿课文自编剧本,让学生探究如何恰当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和感情。

此外,在习题的选择和编写上教师要特别关注和落实以下几点:内容积极向上,素材贴近生活;情境任务真实,语言正确地道,有一定挑战性,答案不一定唯一,具有一定开放性;为学生预留生成空间,有利于学生夯实双基,建构概念,进行知识的关联和运用,表达真情实感。

2

研发作业的类型和层次,

设计更具有开放性的作业,

通过学生作答表现衡量和区分

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

教师要关注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注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旨在巩固和内化课上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短周期练习类作业,如书面作业(抄写、默写、写作、习题)和有声作业(收听、收看音视频,朗读,角色扮演,复述,背诵)。此类作业要配备适合练习的语篇素材,例如内容积极向上、语言精美、音律化的短文,语境充分、编制合理、聚焦重点的练习题,还要关注其与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的联系。

教师还可以设计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长周期实践类作业,如单元预习报告、单元反思日志、读物阅读、影视配音、主题演讲、故事创编、专题调研、海报设计、手抄报制作、戏剧表演等。此类作业强调时间上的长、空间上的泛和能力上的高,需要学生调动综合能力完成。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设计具有探究性、拓展性和合作性的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并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设计模拟真实的任务情境,促进学生探究、思考和表达。

教师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通过分层、分类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性,探索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和实施途径。通过多维度和差异化的作业引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体验学习的获得感,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个性化作业可以以分层式作业和自主性作业的方式布置,激发学生的认知挑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风格,分层设计数量和难度不同的作业。教师还可以用分类作业隐性地体现作业的分层,避免学生因感觉处在不同层次水平而引发负面情绪。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自主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自主性作业强调趣味性,教师只需提供话题,然后由学生自主生成,即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自己安排任务,自己搜索材料。此类作业能实现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规划,制订明确的阶段目标和清晰的时间安排,促进和保障学生在读中学、在做中学。

以词汇学习的课后巩固作业——建立个性化词汇库为例,教师可以用分类的方式进行多层作业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作业:

  • A类,找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障碍的单词,特别是教材词汇表中标出的重点词汇,抄写其中文含义;

  • B类,通过查词典等方式写出单词的英文释义,并寻找其近义词、反义词或词性变化的派生词等;

  • C类,以阅读语篇中的搭配为基础,自主积累相关英语词块,掌握其在语篇中的应用,并遣词造句。

3

在作业批改和讲评中创新形式,

把批改、讲评、面批等

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

提高教学效益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开展过程性指导,确保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形式、时长等基本要素,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例如:利用思维导图、图形组织器或者信息结构图等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建构结构化新知,形成概念性理解。

在批改、反馈和讲评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通常,作业比较注重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缺乏合作、交流、探究等完成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来促进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目标多维和评价方式多样,以灵活的形式获得更多关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

教师可以运用评价量表、学习档案袋和学习日志等评价工具观察学生表现,收集学习作品,访谈学生感受,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进步;剖析典型案例并进行讲评点拨,引导学生采取自评的方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反思、评估、调控和改进自己的学习。

教师可以搭建作业交流的平台,邀请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业终稿,并将其作为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采用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作业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深入探究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结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对新时代的英语课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育人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作业时,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思考并付诸实践:

  • 第一,仔细研究作业在数量、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是否适度和适当,确保作业的可操作性;

  • 第二,认真研判学生完成作业后的学习结果是否体现了较高的学习增量,确保作业的实效性;

  • 第三,全面考量作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的价值,确保作业的育人功能。

广大英语教师要以“双减”为契机,持续学习、反思、探索和突破,以作业研究撬动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效益的增强。

作者简介

蒋京丽,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外语教研室主任,英语教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

以上内容节选自《英语学习》2022年第8期“热点·观点”栏目,页码4—9,原题为《立足“双减”背景,以作业撬动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阅读完整文章请翻阅纸刊。文章版权归《英语学习》所有,欢迎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回复“转载”。

参考文献

  • 李学书, 黄复生. 2014. 基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作业设计研究[J]. 基础教育, 11(02): 80—86
  •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王月芬. 2018. 作业设计能力——未被重视的质量提升途径[J]. 人民教育, (Z2): 58—62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2021-07-24)[2022-08-01]. moe.gov/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蒋京丽英语论文(蒋京丽如何以作业撬动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2)

2022年8月刊

蒋京丽 | 立足“双减”背景,以作业撬动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王芳 武茜 | 基于单元产出大任务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与实施

李芷莹 金檀 | 英语阅读素材的数据驱动型改编

王建平 | 关于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学术讲座培训如何实现自我指导的思考

蒋京丽英语论文(蒋京丽如何以作业撬动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