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1)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进行自我完善,在《忏悔录》之中,他深刻地表达了这种自我完善的意义。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从小就拥有很多人拼搏一辈子也得不到的身份地位。17岁进入大学学习法律,因为不喜欢充满规矩和制度的教育方式,他退学回家尝试农奴改革,进行教育改革。

改革失败后,他参军入伍,在战场上开枪杀敌,是英雄。觉得战争毫无意义,他又尝试写作,并一举成名,成为作家中的新星,受人追捧。

等著作《战争与和平》及《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他就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文豪。

在财产上,他有数千亩良田,是当之无愧的富豪。在名誉和地位上,他是战争的英雄,是世界级文豪,是身份尊贵的贵族。

可是在创作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他却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他要把房间里的绳子藏起来,防止自己突然之间想不开就上吊。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卑劣的人,过着不堪的生活,他寻求拯救,试着放弃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完成对自我的救赎,他像农民一样自己劳动养活自己,并不断进行道德上的完善。

最终,他在小说《复活》完成了这种救赎。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2)

01

小说《复活》写于1889年至1899年,前后跨度十年,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故事来源于一个真实的事件:

一个贵族青年诱奸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导致婢女怀孕被赶出家门,做了妓女,后来被指控接受审判,青年恰好是陪审员,看见这个姑娘,他的良心立即受到谴责,开始了救赎之旅,他希望同这个姑娘结婚,赎回自己的罪过。

托尔斯泰最初想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一本道德教诲小说,前后写了六稿,内容不断演变,由中篇变成长篇。

可在发表的时候,由于托尔斯泰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全书在审查的时候,被删去了五百多处,共一百二十九章的小说,删减后能发表的只有短短二十五章。

小说为什么叫复活?是什么在复活?

在托尔斯泰看来,每个人身上仿佛都存在“兽性的人”和“精神的人”,并且一直在相互对抗,一旦“兽性”的人占了上风,人就会作恶;而当“精神的人”取胜时,人就向上。

在小说中,主人公由于“兽性”的一面,伤害了别人,可是在“神性”面前,他的良心受到谴责,进而进行自我救赎,救赎完成,“人”得以复活。

这就是复活,是一个人道德和善良的觉醒,是一个人开始过真正正直善良的生活。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3)

02

马斯洛娃是一个私生女,母亲是聂赫留朵夫的姑母家的女农奴,马斯洛娃出生之前,这个可怜的农奴每年生下一个不受欢迎的私生子,可是全部都在出生后不久夭折。

马斯洛娃出生后,由于上天的眷顾,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

因此,马斯洛娃是女主人养大的婢女。

长大后,有人来求亲,可是她一个也不肯嫁,觉得跟那些上门求亲的农民一起生活,实在太苦,多年来,她已经过惯了地主家的安逸生活。

一直到16岁,聂赫留朵夫来到姑母家。

此时的聂赫留朵夫,是年少有为的大学生,也是身份尊贵的公爵,潇洒迷人,年少的马斯洛娃,不觉之间就爱上了这个惹人爱的男子。

起初,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喝茶,一起做游戏,聂赫留朵夫对这位纯洁的姑娘,始终保持尊敬,没有做任何逾矩的事情。

随着聂赫留朵夫的离开,这份美好的感情,也被暗暗藏在马斯洛娃的心底。

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再次出现,可是他已经变了。

“现在,除了家里的女人和朋友的妻子,一切女人的功用都是十分明确的:女人是他已经尝试过的最好的享受工具。”

“大家历来都是这样做的,这是合乎时宜的。”

离开的头一个晚上,他诱奸了马斯洛娃,第二天提上裤子,丢给她一百卢布冷冰冰的钱,然后奔赴战场。

在当时,一百块钱不算少,诱奸一个婢女,对于身份尊贵的贵族来说,也不是大事,聂赫留朵夫也不以为这会有麻烦。

可是马斯洛娃却因此怀孕了,又因为怀孕被赶出去,她又吃不了苦,于是做了妓女。

她过着堕落的生活,接待的客人各色各样,健康的,不健康的,年老的,年少的,中学生,大学生,有穷的,也有富的,总之,来者不拒,只要给钱。

几年后,她被人诬告谋财害命,被押解到法院受审。

人生的路,有时候因为一件小事,就会发生天大的改变,有些人不经意之间改变了别人的生活,让别人由此堕入苦难,而自己却浑然未知,有些人做了恶死,害别人受苦,自己却整日享乐。

可是,当一个人的良心不再起到监督自我向善的天灯,而在黑暗中沉默,这样的人,与死了没什么不同。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4)

03

莎士比亚说:有人失眠,有人酣睡,世界就这样循环轮转。

当马斯洛娃被诬告入狱的时候,聂赫留朵夫正享受着他尊贵的身份和丰厚的家底带来的好处,和一个有夫之妇打得火热,还和其他女人不清不楚。

在审判马斯洛娃的法庭上,聂赫留朵夫是陪审员之一,看到马斯洛娃的时候,他一眼就认出来这个姑娘。

从法院回来后,聂赫留朵夫的良心开始从沉睡中醒来,开始审判自己,在审判中他产生了同情和懊悔。

托尔斯泰说:

“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

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备受良心的责备,他决定进行救赎,决心帮助她摆脱苦难的困境。

“这种承认自己卑鄙的心情,固然不免使人痛苦,同时却又使人快乐而心安。”

可是审判决定,马斯洛娃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役。

该怎么帮助她呢?

聂赫留朵夫觉得,马斯洛娃一切苦难的源头,都是自己,所以他决心要替马斯洛娃申诉,希望能驳回审判,如果实在不行,他就陪她一起去西伯利亚。

他还决定,和这个姑娘结婚。

他费尽心思见到马斯洛娃,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她,可是此时的马斯洛娃,根本就不在乎聂赫留朵夫做什么。

纪伯伦说过:“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

聂赫留朵夫的光明的自我刚刚醒来,而马斯洛娃的灵魂,却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堕落。

一个人意识到自身的不善,并决定走向善,意识到自身道德的缺失,并决心完善自己的道德,这是灵魂复活的开始。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5)

04

聂赫留朵夫为了马斯洛娃的事情,四处奔波,希望能为马斯洛娃平反冤情,可是并没有什么用,马斯洛娃还是被送往西伯利亚做苦力。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了贵族的享受,和马斯洛娃一同前往,在路上,他深刻见识到了人的苦难,也让他对曾经的自己多了一层认识。

在聂赫留朵夫四处奔波的时候,马斯洛娃也被感动了,她改变了自己放浪的行为,将自己的头发全部藏在头巾里,她一改做妓女的做派,成了一个正直的人。

同时,她也深深地爱着聂赫留朵夫,但是她不能答应跟他结婚,因为她知道,那不是爱他,那是害他。

托尔斯泰说: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和行动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在前往西伯利亚的路上,一个叫西蒙松的男子爱上了马斯洛娃,马斯洛娃也决定跟他在一起。

在聂赫留朵夫的帮助下,马斯洛娃也成功由苦役改为流刑,在离西伯利亚较近之处执行。

分别的时候,马斯洛娃异常平静地说:“那我们就分手了”,同时也表达了:“请您原谅我”。

此时,聂赫留朵夫终于明白,她爱他。

正像他愿意为她牺牲一样,她也愿意为他牺牲,所以她选择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因为她要让他得到自由。

塞内加说:“灵魂的力量比任何命运的强大。凭着自己的力量,他既能造福于生活,也能给生活带来不幸。”

凭着醒着的灵魂,凭着正直的良心,马斯洛娃和聂赫留朵夫都凭借自己灵魂的力量,创造了生活的平静和幸福。

从今往后,他们必不会迷失在恶里,必能过一种善良正直的生活。

他们复活了,沉睡在兽性之中的人,活过来了。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6)

05

第一次看《复活》时,只看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因为那时候还太年轻,很多事情还不能理解。

而今见过了这世间许多事,对很多事情也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再读时,观照生活,观照自己,我发现这本小说就像一面镜子,一面照妖镜,照出来现在社会道德的危机。

聂赫留朵夫因为沉迷在享乐主义之中,和一个女孩发生关系,对方还因此怀孕,生活也由此发生巨变。

这种行为,在现在社会不算小事,但也绝对算不上大事,各路情感骗子都在上演这种戏码。

可是不同的是,聂赫留朵夫由此看到自己的卑劣,因此渴望救赎,并付诸行动,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正是缺乏这种反省能力,缺乏这种自我的道德审判。

很多人都用道德在审判他人,却忘了用道德的镜子看一看自己。

我刚刚说到的道德危机,就是这个。

几年前,江歌被杀的案子让我心惊,既是心惊人的残忍,也是心惊案件的当事人陈世峰及刘鑫在这件事情本身,完全缺乏道德上的反省,相反,他们始终表现出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姿态为自己辩护,可完全没有忏悔。

为了自己,道德良心,他们完全可以拿去喂狗。

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样的人其实已经死了,因为兽性在主宰着他们。

聂赫留朵夫做了错事,他敢于反省,敢于承认,并在反省和愧疚之中走向道德的完善,他因此走向复活。

因为那个正直善良的人,活过来了,成为了他生活的主宰。

但据我的观察,我们现在都很多人,愧疚也许会有,但反省和救赎却少见,甚至很多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过,还会不断作恶。

夜深人静之时,有良心和道德的活人,必然会因为自己做了恶而愧疚不已,而没有良心和道德的人,却在欺骗他人、伤害他人、为恶世界之后,依旧酣睡。

道德这东西,不能用来要求他人,但一个人如果不用道德来要求和约束自己,这样的人,比死了还可怕,因为死了就结束了,而活着,他可能会做更多的恶事。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7)

06

缺乏道德和良知,人到底有多可怕?

前段时间,徐州丰县那个被铁链锁住的8个孩子的母亲的事,让我的心,狠狠地揪着。

这位女子,已经是8个孩子的母亲,这些孩子最大的有23岁,而最小的才两岁。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8)

她有老公,不管如何,她的孩子有父亲,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我不知道那个已经23岁的孩子,究竟有没有反省过自己的生活,并在反省中想到自己的母亲。

但我觉得,应该没有。

因为如果有反省,这位母亲就不会还被锁在铁链上。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9)

我也不知道,她的“老公”,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不会做噩梦,会不会突然梦到地狱就在自己家里。

但我觉得,也没有,他或许连愧疚都没有,就算有一点愧疚,这点愧疚在出现之时,又被强大的邪恶压下去,否则,这位女子也不会继续被锁着。

我也不知道,那里的人,究竟知道不知道女子的遭遇,我希望他们不知道,因为如果知道了还无动于衷,就不能以人来定义了,简直比野兽还可怕。

也许这个女子有精神上的问题,但不管什么问题,都不是人们对此无动于衷的理由,尤其是她的儿子,尤其是那些曾知道他的人。

在相关方面介入之后,她的儿子竟然第一个跳出来防止真相的揭露。

可真相还是被揭露出来,相关信息说这位女子是被拐卖过去的妇女,而拐卖行为,直到现在,依旧存在,从儿童,到女人。

仅仅是揭露真相,还远远不够。

我之所以讲这个悲剧,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案件之中,道德的缺失,是最大的悲剧。

但凡有点道德的在场,儿子就不会让母亲这样,但凡有点道德和良心的在场,丈夫就不会将妻子这样锁起来,但凡有点道德和良知的存在,人贩子就应该忏悔,因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绝对不会在这样的事情面前无动于衷。

但是这么多年了,女子最大的儿子都二十多岁了,却没有人出来纠正这样的错误。

我只想说,我们的世界,除了需要法律的维护,还需要道德的监督,法律维护着明面上的公正,而道德审判着暗处的邪恶。

托尔斯泰文学观很大改变的原因(读世界文豪托尔斯泰的复活)(10)

07

聂赫留朵夫在完成救赎之后,“复活”了。

托尔斯泰也在完成自我完善之后,“复活”并以不朽的魂灵存在着。

对于我们的世界,我深切地希望,作了恶的人能出来忏悔,做了错的人能出来认错,而没有作恶的人,应该时刻用自己的良心审视自己,当恶念生起的时候,就开始忏悔。

我希望“复活”,希望我们的道德“复活”。

然而,我知道,我的期望,在良知丧失处,依旧不会有任何作用。

但不为人知的世界,需要有人呐喊,不为人知的黑暗处,需要有人警醒,就像不为人知的内心深处,需要有神性的监督,需要有良知的在场,需要有道德性的自律。

文|不有趣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