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住毡房到住别墅——阿克塞县县城搬迁二十三年牧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阿勒泰牧民夏季转场大迁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阿勒泰牧民夏季转场大迁移(从住毡房到住别墅)

阿勒泰牧民夏季转场大迁移

原标题:从住毡房到住别墅

——阿克塞县县城搬迁二十三年牧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寒冬时节,阳光洒满阿克塞县干净整洁的街道,走进阿克塞县民族新村,一栋栋崭新的别墅鳞次栉比,十分惹眼。别墅门前还整齐停放着一辆辆崭新的小汽车。

记者敲开了当地居民库力达尔老人的家门,家里装饰极具哈萨克民族特色,老人身着民族特色服饰正准备与自己的亲家共进午餐:“现在我和亲家都住在民族新村,来往走动比过去频繁多了。”

当提及自己从孤零零的一座毡房搬进200多平方米的别墅,库力达尔老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小时候,真的不敢想有朝一日我们牧民会住进县城的别墅,现在却变成了现实。”

“过去不是不想定居在镇里,只是当时条件所限,不能如愿。”在当地生活了60多年的库力达尔回忆道,从前,一年四季都在毡房里生活,哪里牧草繁盛他们就迁移到哪里。转场的生活很艰辛,那时对于家的概念就是一顶老旧的毡房。

记者了解到,阿克塞建县之初,5个乡中有4个牧业乡,所有牧民均散居在各自草场,住毡房,点油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仅有一个农业乡实现了定居,但住房均为土坯房,而且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几乎为零。

彼时的阿克塞县城区道路共6条,硬化率只有40%,仅2条主要道路有路灯;自来水入户率仅30%左右,集中供热锅炉房1座,集中供热覆盖面仅限于政府、医院、学校等部分公共机构,居民家中取暖几乎全部靠煤炉。

1998年,库力达尔举家从牧区迁移到了阿克塞县城,全家人居住在平房里,到了冬天只能靠煤炉取暖,“那时候,全家人的鼻孔整天都是黑的”。

阿克塞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1998年县城搬迁时,因当时经济条件差、规划落后、住房建设标准低,到目前,许多房屋破旧不堪、管线老化,人居环境与农牧民收入形成明显反差。

如今,得益于阿克塞县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得益于阿克塞县民族新村居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库力达尔老人和她周围的群众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2016年开始,阿克塞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了民族新村居民住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11亿元,总体改造396户,将民族村原有住房改造成二层别墅区,总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220平方米。

“入住这么好的别墅,我们只掏了不到20万元,其他的14.5万元是政府补贴的。”库力达尔说。

与此同时,阿克塞县按照“城市化、高起点、强辐射”的要求,围绕“路、水、电、站、场、线、房、旅游”等设施建设,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先后实施了金山湖周边、商业街等地的绿化、硬化工程。

现在,库力达尔一家人,城里住着别墅,山里养着牛羊,加上国家的草原奖补,全家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这样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

住房的变化带动了牧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谈话间,库力达尔老人已熟练地操作天然气灶为亲家准备好了丰盛的午餐,屋内只有奶茶飘香,不再有过去烧火做饭的牛粪或柴草气味。

不仅如此,全家人也完全适应了在有暖气的别墅生活,“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洗澡,生活垃圾也有专门的回收车处理。”

今天的阿克塞县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毡房到平房再到别墅的“三级跳”式跨越。宽敞明亮的住房、舒适便捷的生活、幸福感满满的笑容,是阿克塞县落实各项民族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的具体体现,也是县城搬迁23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