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1)

做一个历史作家很不容易,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历史”两个字的背后仿佛隐藏着枯燥、无趣。

正因如此,做一个历史畅销书作者更是难上加难。但总有一些人能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英国人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就是其中之一。

在他的笔下,大众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历史,无论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大人物世界史》,还是《青年斯大林》《萨申卡》,蒙蒂菲奥里的书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

不仅如此,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还是BBC纪录片主持人,《拜占庭三城记》在豆瓣评分高达8.9……

蒙蒂菲奥里拥有着一个学术明星的特质:敏锐的洞察力、响亮的学术背景、旺盛的精力、蓬勃的野心。不仅如此,他还有锦上添花的家族背景:他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研究员。

近日,蒙蒂菲奥里带着历史小说《萨申卡》来到中国进行交流,《文化十分》记者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一起来看~

在BBC纪录片中,蒙蒂菲奥里以旅行者和历史学家的身份,带领观众饱览了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罗马、西班牙和维也纳,他的浅蓝色格子衬衫、光头、草帽,以及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2)

有网友曾诙谐地说,“蒙蒂菲奥里是一个博学多才、家庭背景强大而富裕的光头”。

采访当天见到他,也的确如此。

蒙蒂菲奥里身形高大,与生俱来的绅士气质使五十三岁的他看起来至少年轻十岁;光头,蓄着短短的胡子,淡蓝色的眼睛智慧深邃。他依旧穿着那件标志性的蓝色格子衬衫,伸手过来握住:“Nice to meet you.”

聊到历史写作,他侃侃而谈:“我会花几个小时去写作,但一旦完成,我就会回到书的开头再进行编辑。”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3)

▲蒙蒂菲奥里在《罗曼诺夫皇朝》中,对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描写

他的每个回答都是简短有效的,这也让我们的谈话得以触及到更多方面:他与历史写作的结缘、他的家族环境、他的新书、甚至他在高加索做战地记者时的经历。

相信你读完此文,会更加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他,了解《萨申卡》,了解历史。

从富二代到明星作家

25岁那年,蒙蒂菲奥里以银行家的名义第一次来到中国。

而邀请他的人,是被誉为“在英国人脉最广的中国人”邓永锵。他曾是80年代北大的哲学老师,后来参与了中国近海石油勘探和在非洲的金矿开采;40岁创立了中式奢侈品牌“上海滩”;后活跃于英国皇室,与查尔斯王子夫妇、戴安娜王妃、布莱尔首相等交好。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4)

▲邓永锵

就这样,作为英国著名金融家族后代的蒙蒂菲奥里,被邀请来到紫禁城。

但那时的他依旧是花花公子的做派,竟因睡过头而错失了会面时间。

时隔28年,蒙蒂菲奥里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 他要在中国开展一周的交流活动,与许知远、蒋方舟、陆大鹏等中国文化学者对话,探究历史与当下。

他不再是那个爱睡懒觉的浪荡公子哥,而是当今最受欢迎的畅销历史作家。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5)

▲蒙蒂菲奥里

谈论他这28年来的变化之前,首先要提到他的曾祖父摩西·蒙蒂菲奥里爵士。

摩西爵士是英国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金融家、银行家、慈善家和社会栋梁,曾任伦敦市治安长官,被封为“从男爵”。(从男爵不同于男爵,是一项世袭爵位)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6)

▲摩西爵士 1881年

摩西原本不是犹太教徒,但在1827年第一次访问耶路撒冷圣地(当时正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之后,他开始对宗教和犹太民族事业产生兴趣。

他先后七次访问圣地,最后一次时,已经91岁。

摩西大力扶助当地贫弱的犹太人社区,帮助他们建立耶路撒冷旧城墙之外的第一个犹太定居点。他慷慨解囊,在耶路撒冷创办磨坊、印刷厂、纺织厂等,促进犹太人的工商业发展。

摩西对于西蒙·蒙蒂菲奥里的意义在于,他留下太多个人痕迹,沿着这些痕迹,可轻松印证他的传奇人生。于是,历史不再是一串数字、几篇文字记录那么冰冷,而是通过血脉传承,变得温暖与亲切。

在《耶路撒冷三千年》中,西蒙·蒙蒂菲奥里多次提到他的曾祖父,提到他拜谒曾祖父当年捐助的建筑物。因此,他的书里常常充满了强烈的“在场感”,这让他的写作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7)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曾被列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11年年度选书,克林顿的推荐语为:“这本书值得

蒙蒂菲奥里殷实的家底让他在年轻时可以“为所欲为”,二十多岁对银行投资感到厌倦,潇洒自如地将目光投身于新闻行业。

1996年年底,31岁的他采访了当时风靡世界的第一偶像团体“辣妹组合”,至今成为英国媒体反复提及的新闻典范。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8)

▲“辣妹组合”,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著名女子组合,曾夺得世界女团唱片销量第一。

在那篇报道中,蒙蒂菲奥里几乎没有谈及任何关于音乐、舞蹈等流行符号,而是从英国光荣革命谈到欧盟的预算,从铁托的游击队员谈到卡斯特罗的古巴起义,从托马斯·杰斐逊谈到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成功地将这个偶像团队的新闻报道变成了社会议题的政治报道,差点左右了1997年的英国大选。

但最终,他还是对英国国内的新闻业感到厌倦。相对国内新闻的争吵,他更喜欢国外的历史。

苏联解体后,读过很多苏联书籍的他对自己说:“我的时代到来了。”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9)

▲蒙蒂菲奥里接受《文化十分》记者采访

在早期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蒙蒂菲奥里感受到了解体后的混乱刺激,政变的恐怖和阴谋:“我亲眼见证了历史,结识了一些军阀和总统,还爱上了很多美女。战争很恐怖,到处是间谍,来自伊朗、英国、土耳其等。”

这一段冒险的经历,至今仍是他津津乐道的,他绘声绘色讲述着当时的场景,极具画面感:

"我做过最疯狂的一件事,是和当地军阀开着奔驰车穿越高加索山脉,车速每小时达100英里,车外挂着他的8个保镖,车里播放着《月之暗面》。"

有次,他差点送了命,安全后异常清醒,决定“写一本像样的书再死。”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一本关于俄罗斯的历史书——《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

从此,他对历史书籍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出版后,当时的俄罗斯政府很高兴,认为蒙蒂菲奥里很好地宣传了这位他们心中的英雄女帝王,主动请他看机密档案以了解更多历史。

根据这些机密,他又写了第二本书《青年斯大林》。说到这儿,他笑笑“估计他们非常后悔这个决定。”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10)

为什么不写写小人物呢?

新书《萨申卡》是蒙蒂菲奥里创作的第一本虚构小说,为何从历史著作转而投向小说创作?他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

"上世纪90年代,我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与波将金》刚出版,有天我正在咖啡馆里坐着,电话响了,居然是一位俄罗斯巨富打来的。他说正在读我的书,希望和我见个面,谈谈历史。见面后,他说自己是书中一个人物的后代,请我研究一下他的家族史。我拒绝了,说我不喜欢给富人打工。这件小事提醒了我:为什么不写写小人物的历史故事呢?"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11)

▲《萨申卡》中文版封面

《萨申卡》通过主人公萨申卡的一生及家族浮沉经历,重现了俄国自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九四年近八十年的兴衰变化。在小说的众多人物中,既有列宁、斯大林、贝利亚等真实历史人物,也有萨申卡家族、秘密警察冈萨、“档案鼠”库兹马等虚构人物。

《萨申卡》故事简介

1916 年冬天,俄国的圣彼得堡,正处于革命边缘。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院外,一个英国女家庭教师正在等待她那年轻的学生,但沙皇的秘密警察也在那里等候……

十六岁的萨申卡,美丽而任性。当她的母亲与拉斯普京及其放荡的朋友沉醉于派对享乐时,萨申卡独自消失在寒冷的冬夜中,她正在参与一场充斥着密谋和引诱的危险游戏。二十年后,萨申卡与一位手握大权且正在崛起的苏联领导人成了家并生下两个可爱的孩子。虽然周围的人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但她的家庭还算安全。此时,她即将开始一场禁忌之爱,而那会摧毁她所拥有的一切。

萨申卡的故事一直深埋于档案之中。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深入研究斯大林的私人档案,才揭开了这个让人心碎的故事,故事里充满了背叛与救赎、野蛮的残酷、意想不到的英雄主义,以及一个女人被迫做出的难以承受的选择。

蒙蒂菲奥里用了一年的时间进行《萨申卡》的创作,不再是沉重的历史,而是民间社会的爱情和背叛。面对镜头,他直言:“历史书是我的妻子,小说则是我的情人。”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12)

▲蒙蒂菲奥里与他的新书《萨申卡》

明年,即将出版的《正午的红色苍穹》和《冬天的一夜》将于《萨申卡》一起,以“莫斯科三部曲”为系列展现在世人面前。

你与历史并不遥远

“历史从不重复,但它通过借鉴、剽窃、应和及引用过去,与现在结合,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混合物。”在《罗曼诺夫皇朝》中,英国历史学家西蒙·蒙蒂菲奥里写下了这句话。

长期以来,历史写作被异化成“知识点+历史规律”,很少有人注意到,太多的“历史规律”是人为建构的,是后人强加给历史的,而非历史的本来面目。在这些所谓的“历史规律”下,人反而成了陪衬物,渐渐被遮蔽。

司马迁在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中说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点明了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的原因,而到如今,历史若只是一门冷冰冰的学科,供人顶礼膜拜的“必然如此”,那我们何必还要再读历史?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13)

▲蒙蒂菲奥里接受《文化十分》记者采访

蒙蒂菲奥里唤醒了我们沉睡多年的历史学真谛:历史学也是人学。

寻找历史,就是在寻找自我的源头。

也许有人认为他写下的每一本书都像任何一位追溯家族历史的后代一样,是为了成全家族自身的历史遗迹,但他新推出的“莫斯科三部曲”却印证了他想做一名小说家的想法。他用自己的切身行动为我们再次申明,为什么寻找历史。

人生下来都会死去,无论一生何其荣耀璀璨,终究化作一抔黄土。既然结局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还要经历人生?为什么要在踏往衰老和死亡的路上不断承受着痛苦和折磨?

生而为人,我们有义务追问;历史有义务被挖掘出来,告诉我们,前人是如何度过一生,他们如同我们,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为尊严、为自由而奋斗。

有关西蒙玻利瓦尔的书(西蒙蒙蒂菲奥里)(14)

▲蒙蒂菲奥里


采访最后,蒙蒂菲奥里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我每天早上会喝一杯咖啡,带着我的狗去散步,到了办公室会再喝一杯咖啡,大声播放rap音乐,从早上7点写到中午12点。”

相较于很多熬夜码字的中国作家,他的这种写作状态是很健康的,也怪不得他有着一张年轻十岁的面庞了。有趣的是,他的夫人也是一位作家,两个作家生活在一起想想就觉得十分奇妙。

"刚开始我们只有一张书桌,她写作时喜欢听辛迪·劳帕的歌,我喜欢听说唱,我们常常吵架,我会说‘打倒辛迪·劳帕’。现在,我们各有各的书房,哪怕她听一整天辛迪·劳帕,我都无所谓。"

话虽这么说,他的内心始终深深感激着婚姻的陪伴:“没有我太太,我可能一本也写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