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最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提到: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自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按新版学科专业执行。
书法学专业“升级”意味着什么?在普通人眼里,这是鼓励更多人重视书法学习。而在杭州拱墅区卖鱼桥小学校长罗才军看来,这不仅传递出我国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也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
该校湖墅校区去年修葺一新,醒目的白墙灰瓦,与一墙之隔的墅园形成呼应,散发着书卷气和江南韵味,在校园里能看到信义廊、草营台、归锦阁、渔韵亭……而且这些牌匾都由学生题写。“书法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将此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能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审美水准。”罗才军说。
自从2013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萌生了开展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项目、为中国汉字文化安全和书法传承出力的想法。
截至目前,杭州拱墅区中小学已有省级书法实验基地6所,区级书法教育实验基地29所。拱墅区区委书记李志龙表示,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审美会越来越重要,高品质生活需要美的支撑。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代表,既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对书法的追求,可能是建构一个人审美意识的路径之一。
书法不是练字,而是培养审美
近日,陈振濂率“蒲公英计划”理事会的专家学者到拱墅区调研,在卖鱼桥小学和育才京杭小学了解学校美育教育现状,频频点赞,同时也提出:“书法不是单纯地练字,而是培养审美。比起把字写端正,培养孩子的审美更重要,这关联到对我国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的了解。”
为何这么说?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家都习惯于在键盘上打字,“提笔忘字”成为普遍现象。“我们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对汉字的概念,很可能不是书写汉字,而是拼写汉字。保护汉字文化安全,迫在眉睫。”陈振濂说。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学习书法不仅是艺术学习,更是中华民族文明血脉承传和人文精神延续。它是一种传统艺术审美的经典形态,更在建立中国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再说得具体点,如果没有书法,单看印刷体的规范字,看不到甲骨文的影子,也找不到青铜器上铭文的延续,甚至隶书、草书这些传统文化几千年的丰富宝藏都荡然无存。一段“汉字的演变过程似画般美丽”的视频最近登上抖音热榜,网友点评:中国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
还有学者曾做过一个调研,中国文化在国外是一种什么形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外国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是书法,第二位是京剧。
学书法,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
既然这么重要,这门课如今在中小学是怎么教的?
本周三下午3点半,育才京杭小学书法教室里,20多个孩子正握着毛笔挥毫泼墨,落笔干脆,表情放松。这是他们的社团课。
校长莫慧萍告诉钱报·小时新闻记者,该校各年级每周都有一节书法课,一、二年级是硬笔书法,三到六年级是软笔书法。课上有书写练习,也有书法欣赏。“其实,语数英科几门课,也有部分时间在练习书写,却承载不了审美的价值取向。书法课可以,所以我们学校很重视这门课。”莫校长说,“倒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书法家,而是懂欣赏,知道《兰亭序》好在哪里,欧体、颜体有何特色。”因为喜欢书法的孩子多,一周一节课“吃不饱”,所以学校又开出了书法社团课。
学校大厅当天刚好布置了学生的书画展,有楷书,也有行书,笔法老练,一打听,均出自该校六年级学生小郑之手。“这还不是他最好的一批作品,因为那些送去参加比赛了。”小郑的妈妈向钱报记者坦言,感觉有点“凡尔赛”。
这一手好字怎么练出来的?据了解,小郑二年级开始练习软笔书法,当时学校还没开课,就在课外班上。但从三年级起,更多学习时间在校内,每周一节书法课,两次社团课,然后就是周末自己练习,除了楷书和行书,还接触草书。
在外人看来,小郑通过学书法,练出了一手好字。在妈妈看来,儿子在书写过程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国学素养,更善于观察和比较,更有耐心和毅力,最重要的是,变得自信与阳光。
“这些年学校开设书法课,不止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莫校长说,“学生们的字漂亮了,多了许多展示机会,自信心提升了,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语文老师在这氛围下更重视汉字教学,最明显的,是在识字环节加入了字的演变过程,和繁简字的渗透等,所以学生书法课上看到繁体字,不会觉得陌生。”
喜欢书法,比把字写漂亮重要
当然,中小学书法教学也有瓶颈,几位校长都提到师资问题。因为缺乏书法专职老师,许多学校的书法教学是由美术老师或语文老师兼任的,像育才京杭小学等特别重视书法教学的学校,则请了书法界大咖当外援。
目前的利好消息是,由陈振濂倡议并领衔的“蒲公英计划”启动十年来,数十位书法专业老师奔赴各地授课,为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免费培养了20000余名书法教师和书法人才,如蒲公英一样向全国播撒书法的种子。
“我们还想以科研来促进书法教学水准的提高。”浙大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晓明说。通过“大培训”的积累,“蒲公英计划”转向“大科研”,进行学术研讨和项目型科研,探索完整成熟的书法教学模式与教程,提出“快乐书写,审美居先”的崭新理念。
在育才京杭小学的书法社团课上,孩子们翻阅、临摹的教辅书,正是“蒲公英计划”的大科研成果《书法课》。“当初引进这套书,就是觉得它亲和力强,孩子特别喜欢,因为它会先培养兴趣。而不是单纯讲技巧。”莫慧萍说。
钱报记者随手翻了翻,也立刻被吸引了。比如,“颜、柳、欧、赵”四种字体的“道”字有什么特征,书上配了大象、狮子、狗和马四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字体和动物体态特征、气质相似的组合,用直线连一连。
是不是特别有意思?难怪学生喜欢。
这一崭新的书法教育理念,让书法进校园、进家园都变得轻松起来、快乐起来,将为中国书法的传播普及找到一条便捷可行的路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