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继绝”,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断绝的后嗣再续。泛指使濒临灭亡或已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源于《榖梁传·僖公十七年》:“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榖梁传》,也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是谷梁子的学生以谷梁命名的一部儒家经典专著,它对孔子所编纂的《春秋》进行了阐释,以独特的见解阐明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谷梁子,战国时鲁国人。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问答形式解经,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成语决胜千里的故事(齐都成语故事存亡继绝)(1)

《谷梁传·齐僖公十七年》中有这样一段记述:齐僖公十七年春天,齐国人、徐国人共同讨伐英氏。夏天,又灭掉了项。英、项是齐桓公来灭掉的,但是《春秋》中却不说是齐桓公灭掉的,这是为什么呢?

《谷梁传》中进一步解释说:君子厌恶一件东西就会从头到脚的厌恶,喜欢一件事情就会从始至终的喜欢。因为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是位贤能的君主,有存亡国、继绝世的功劳,受到当代的推崇及后世的景仰。而孔子《春秋》讲“为贤者讳”。所以其灭国反说其贤,这是君子为他讳恶扬善。

为什么说齐桓公有存亡继绝之功呢?史料记载,齐桓公治理齐国富强后,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燕国打败北戎的入侵;先后营救卫、邢两国;又筑缘陵城以复存杞国,使之亡而复存、危而复安。史家称上述为“兴亡国、继绝世”的义举,也是齐桓公称霸的文德武功。

《谷梁传》中的这段话,也是对孔子《论语》中“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一段话的阐释。

作者:韩祥吉 责编:姜健 王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