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最害怕自己的一手牌打的很烂,却还在认真的玩着孩子这手牌。当孩子开始提出反抗时,他们却举足不措。正如以上这样的问题,家长又该如何?以下给出部分教育工作的教育观点,仅供参考!
【老钱】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这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兜里的钱转到自己兜里,另一件就是把自己脑袋里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袋。”
你说再多的道理也没用,只能感动自己,不能感动孩子,你讲得口干舌燥,他听得烦躁不安。要想让孩子听进去,你得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逻辑去表达。当我们想用物质去激励别人的时候,都会考虑对方喜欢什么样的奖品,奖品选对了,才能事半功倍。但是当我们用语言去激励别人的时候,往往就忘了什么话才是对方真正爱听的,想听的,一味地凭着自己的喜好强塞硬灌,孩子不反抗才是怪事。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不是话术,不是找一篇好文章对着念一遍就能见效。教育是一种共鸣,你先要找到孩子的频率,然后和他保持一致,用他的频率传递你的信息,才能引发他的共振,才能穿过厚厚的脑壳,到达孩子的思想深处。
奋力托举,听着很伟大,很感动,其实很傻。因为托举的极限就是你能摸到的极限,你的高度就决定了你能把孩子举多高。而且这个高度已经超过了你的视野,你知道高处有什么吗?
孩子一天天长大,你一天天衰弱,你能举多久?一旦你举不动了,被你举着的孩子自己能站直吗?
等你举不动的时候,他们就会掉下来,死死地压在你的身上。
别急着把孩子举起来,先让他学会在地上爬,再教他站起来。先教他走,再教他跑,最后才是教他跳。
这期间,最不该有的动作就是托举,被托举的孩子是没有根的。所谓的托举,其实就是逼孩子去做他们力所不及的事。父母以为自己的力量可以转移到孩子身上,其实最终承受压力的还是孩子。
上有重压,下无根基,这是在透支孩子的生命。
【古读】
现在孩子一天没饿过,苦非但没吃过,就连看过也少,所以跟他们讲不读书将来就吃苦效果基本没有。他们觉得普通人的生活也挺好啊,有吃有喝的。
父母奋力托举孩子,不如奋斗自己,身教胜于言教。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天花板,那么父母就该把自己盖得高高的,而不是一门心思搞孩子。
家长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能力,因此不断地去督促、逼迫、监督、纠正孩子的行为,从而让孩子不断地收获挫败感,长期下去就是养成“习得性无助”。一旦失去信心,诸葛亮来了也不好救,你看阿斗诸葛亮就扶不起。
努力我们能做到的,接纳我们做不到的和改变不了的。在这世上,每个人都是自然法则Q妥协的产物,每个人都一样,没有例外。
【燕掌门】
最好的方法难道不是给他一根杆子,让他自愿主动向上爬吗?
只不过矛盾的地方在于他想爬的不是你想提供的,你提供的不是他想爬的~
怎么办?
爬杆子的是他,不是你。
想法让他爱上你的杆子,或者支持他爬他想爬的杆子~
毕竟,只要能爬高,爬哪个杆子不要紧。
【家有双胎】
有很多天经地义的事,只要变成被动的要求和逼迫,就会变质,无论以什么为名义。
比如吃饭,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饿了要吃东西,不会说话就用哭来表达。一旦变成要求和逼迫,吃饭这事就变质了,甚至变成了孩子与父母的一种博弈。
比如孝道,本来是生而为人的天性,一旦变成要求和逼迫,就会变质成携恩图报,就会被质疑和抵触。
比如让努力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没谁自己就愿意躺平,成年人躺平是不堪社会环境的压力,孩子想躺平了是不堪父母的压力。
我们为人父母,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昨天,我家刚三岁的娃睡前洗澡的时候突然要自己解衬衣纽扣,之前他们从没自己解过、也没教他们解过。
这个时候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和鼓励,如果他们需要帮助就帮助一下。结果他们硬是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时间自己全部解开了,看到他们解不开时不断尝试、不断自己想办法、绝不轻言放弃的样子,看到他们解开以后的那份自信和开心,我欣慰又震惊。
我庆幸我没以为他们好、要按时睡觉的名义制止他们的行为,也没有为了提高他们的效率强行介入指导。
说实话,这两种想法一开始都有。一个人带俩娃是不容易,一天下来是真挺累的,我真希望他们按我的节奏赶快洗完澡睡觉,结束一天的忙碌。
但我马上意识到这么干只会扼杀他们的内驱力,只会让他们在压力之下躺平,不再愿意自己去判断和尝试,所以马上放弃了这些想法,我只是告诉他们如果需要我帮助,就叫我,然后静静的陪着他们,不能要求他们跟上我计划的节奏,而是我应该跟上他们成长的节奏。
往远点说,他们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要自己拿勺子吃饭,一顿饭吃下来,从头顶到脚底板都是饭菜。
我庆幸那时候我也选择了陪伴和协肋他们成长,把餐椅搬到阳台上开餐以减少打扫的麻烦,把饭菜多频次少数量加到他们的碗里以减少浪费,所以现在只要看到饭菜上桌,就算他们在看电视,也会自己关了电视跑来吃饭,基本不用我叫他们。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童年很短,天天追着喂也是对孩子的关爱,甚至为这样的关爱自我感动,觉得让孩子自己吃饭的父母是自己怕喂饭麻烦、太小题大作。
殊不知,正是这一件件以爱为名替代、逼迫孩子成长的行为,为孩子将来的成长埋下了一个一个雷。
这些雷被引暴的时候,就会出现题主这样的问题。心情好的时候觉得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自己命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识好歹、忘恩负义。
我家俩娃才三岁,将来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能不能成为一名及格、合格的父亲真说不好,但我相信我的孩子们,相信他们需要的是陪伴、协助和引导,而不是替代和逼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