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神在《神州》这个舞台上演绎了五千年文明大戏,五千年神传历史,因此在古代文化中,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都隐藏着丰富而有趣的内容。

一、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

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

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各有分工。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

古代文人美称大全(古代文人欢乐多)(1)

《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被称为〝鼻祖〞。

二、中国古代取火有火柴吗?

古人点火用什么东西呢?1986年,英国记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一部叫《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的书中说,火柴是中国人在557年发明的。但古人称之为〝引火奴〞的东西,实际上还不能算是火柴。据北宋初年陶谷《清异录》记载,这种引火奴是用杉木条蘸上硫磺做成的,遇火即着,是引火的好材料。

古代文人美称大全(古代文人欢乐多)(2)

古人常用的一套点火用具是火镰、火石、火绒。使用时,先打开火镰荷包的盖,取出火石和火绒。一般用左手拿住火石并将火绒压在火石与手指间,右手握住火镰的荷包,将镰刃对准火石猛击。这种击石的过程一般要重复几次,直到撞击的火星将火绒点燃为止。冒烟的火绒用嘴吹气可直接点烟,也可以引燃火纸或火绳等再使用。

古人还有其他的取火方式。如《韩非子》等书中谈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等。

三、张冠李戴是真有其人吗?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可谓童叟皆知,时常被人使用。它的意思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个成语是不是也像许多成语一样有具体故事呢?成语里的张、李二人是否皆指具体的历史人物呢?

其实,张冠李戴只是笼统而言,这里的张、李纯属虚指,都是查无此人的。并不像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里的张、李确有其人。

古代文人美称大全(古代文人欢乐多)(3)

四、为什么将僧人、道士称为〝方外人士〞呢?

僧人、道士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红尘中〞的境界,被称为方外人士。〝方外〞,犹言世外。〝方〞,就是〝道〞的意思,也指世俗秩序或邦国律法。后世便以方外人士指代舍世之人。

五、为什么做官的女婿被称为〝金龟婿〞?

东汉光武帝第九子刘荆的〝广陵玉玺〞金印唐代诗人李商隐当时描写了一个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这算是〝金龟婿〞最早的正式出场了。

龟被古人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广泛运用于官制中,战国时〝大将之旗以龟为饰〞,汉代规定〝大将军黄金印龟纽〞。而〝金龟婿〞的称呼则是与唐代官员的佩饰分不开的。

据记载,武后天授元年(690年)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由此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而佩戴者必须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因此,人们就以金龟婿来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到了后世,金龟婿中〝贵〞的含义逐渐减弱,而〝富〞的含义却有所加强。

六、和尚化缘是因为寺院缺少食物?

古代和尚经常要手持钵盂,游走四方,化缘求食。化缘本来是指佛、菩萨、高僧等在世间示现的教化因缘。他们因有教化众生的因缘而来到人世,因缘尽了即会离去。后来俗语亦称僧侣乞食为化缘。

七、为什么古代称女孩为〝黄花闺女〞?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都喜爱在脸上〝贴花黄〞。花黄就是用采集的花粉,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沾满黄粉之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也有用黄颜色的饰粉直接在额上或脸颊两侧画上各种花纹的。〝贴花黄〞是少女特有的妆容。按照风俗,少女出嫁后就要另作一番打扮,因此古代民间有俗谚说:〝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

时间久了,〝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了〝黄花闺女〞一词,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黄花闺女〞也喻指没有过性行为的年轻女性。

八、阿谀奉承为什么也叫做〝拍马屁〞?

生活中,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

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

三是蒙古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后来,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

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九、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明作为节气,在汉代完备的二十四节气中就已经出现,它的具体日期是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日。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就是〝清净明洁〞的意思。由于清明最早是节气,所以清明习俗中有农时方面的活动,如〝暖蚕种〞〝祀蚕姑〞等,古人认为清明是预祝蚕事的吉时。

由于清明的时间一般在寒食节后二天,所以,清明作为再点火的日子的重要意义就凸现了出来,清明逐渐从节气转变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十、为何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

什么是〝五毒〞?这里的〝五毒〞指的是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蛤蟆和壁虎,也有说法认为蜘蛛和蜂是五毒之一。

这五种毒物往往与端午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端午时正值农历的五月,气候温热,毒虫开始出没,容易滋生瘟疫,所以民间认为这是〝凶月〞,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

所以除了祭祀与纪念之外,避毒除害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人们在家中的墙壁、炕沿、窗户上贴上红纸剪的蛇、蝎、壁虎、蜈蚣、蛤蟆等,称之为〝剪五毒〞,为的是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