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说起威海,总会有不少人说一个三四线的小城,凭什么支撑过万的房价,还有的拿某某大号的论点来说,三四线没有前途,注定要凋敝。
每每这时,我都不想争辩,说多了没意思。
一边说着一城一策,一边又一棍子打死三四线,真的没意思。
跟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确实综合实力不行,但是一二线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口是在三四线的,发展需要擎天支柱,也需要坚实底座,大V号说的三四线没前途,是一种相对论,是对手里有很多闲钱的人来说的,就是说,你如果有那个钱,就去一二线投资,比投三四线好。
我们团队全国跑着调研,并不只是盯着大湾区、海南,这些投资门槛高的地方,也会考察桂林临桂这样的对更多人更友好的价值价格洼地,我们想帮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之地,而不是简单省事地来一句——都去一二线城市买房。
另一方面,就算是这些强势的一二线城市,都是可以闭着眼买房的吗?就说大火的杭州,3年前阿里巴巴搬回了城西,滨江板块房价应声而起,现在滨江金茂府的房价已经是每平10万 了,这个价钱已经足以匹敌一线城市,但是基建、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却没办法应声跟上,同时高房价也抬高了年轻人进入的门槛,你就不担心这个房价有没有泡沫?
说三四线综合实力不行,不意味着三四线哪哪都不行,不意味着所有的三四线会被抛弃。
房产调控的一城一策,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因资源枯竭而失落的鹤岗,也看到了全国性房企持续进入威海。
威海是一个三四线城市,但威海有稀缺资源——海,去年,RCEP签了协议,接下来就是中日韩自贸区了——威海中韩自贸区产业园已经启动了。
这都是威海独有的优势。
分税制后,地方的最大财源就是卖地。
而一场疫情,又加大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据统计,去年,全国城市卖地收入首次突破8.41万亿元,创下新纪录,这一数字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6%,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84%。
威海财政自然也难以离开土地的支持。
但是,我们看到威海在土地供应方面是有着严格的限制的,并没有不管不顾地卖地。
就说去年的两个例子,碧桂园在蓝波物流园西面的项目璟悦台,卖地时候的附加条件是3千平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和4300平的12班幼儿园;万科和威高在原来华东数控厂区拿的地,附加条件是要在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内引进投资额人民币15亿元以上的高端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项目。
这并不是个例。
威海在出让住宅用地的同时,也同时给教育、医疗、公园绿地、商业等留了规划,道路建设更是一直在升级。
这就是威海的潜力,这也是我相信威海的原因,也许他现在的步子是有些踉跄,但他胸中有丘壑,没有放弃产业,没有忽视配套,没有忘记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在这个城市,房地产只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提升城市面貌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不是全部。
面对威海楼市这么多新开楼盘,很多人都会发出疑问:房子的数量明显是过剩的嘛,怎么开发商都不担心,他们的房子要卖给谁?
这个问题,除了强大的外地购房者的力量——威海外地购房者的数量早就超过本地购房者了,还有来自下面村县的购买力——可能很多人对买房的印象还停留在掏空几代人的钱包在一二线买套房这里,这种情况前几年是普遍的,一来,很多人跨省进入那几个大城市去打工,二来,从小地方考上大城市大学的,就留在当地,不管你是村里的还是几线小城的,都是奔着那几个地方去的,这个步伐是跳跃的,但是现在,房价分化极大,即使有心留在大城市发展,也有很大的可能被高不可攀的房价劝回老家,我身边这样的人就不在少数,看看无望的房价,虽然大城市的工资更高,事业也做得更好,但还是无奈地离开。
在这种情况下,买房的步子就只能是规规矩矩地,一步一步来,我是村子里的,为了工作,到了就近的市里,然后再想办法买套房子,有了余力之后,就开始想着是不是能往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发展,在那里买套房子,下一步才是二线、强一线、一线城市。
上面两条是针对“外面的”购买力,还有“里面的”。
就是,你没有想到,即使有再多过剩的房子,好的房子永远是稀缺的。
稀缺,就意味着高价,就意味着流动性好。
经过这些年楼市的狂飙突进,买房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信仰,手里有了闲钱就想去买房,但实际上,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资产,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能及时变现
房子买到手里不算什么,能卖出去才是本事。
否则,房子永远都是纸上财产。
相比买房,卖房是一种更高的能力。
买房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你需要的不是一堆房子,而是能够漂亮变现的房产。
全国性房企为什么牛,就是他们已经经历了房产商业化运作的洗礼,他们更知道如何把房子打造成具有金融属性的房产,他们更知道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具有流动性,这才是全国性房企能够逐步占领威海市场的真正原因。
你买房的时候可能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住着舒不舒服,距离工作单位、孩子的学校远不远,是房子的居住属性,而这些大房企考虑的是房子的金融属性。
你买房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