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关于青蛙的道理 我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经常引用“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的是,把青蛙投入已经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立即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得以成功逃生。

同样是水煮青蛙实验,把青蛙先放入装着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再加热,结果就不一样了。青蛙反倒因为开始时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直至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被活生生地在热水中热死。

温水煮青蛙告诉我们什么 从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看(1)

温水煮青蛙效应给我们的启示:1、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多学习,多警醒,并欢迎改变。2、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对你最具威胁。要改变这一切,唯有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3、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而学习,是能发现改变的最佳途径的。...... .青蛙真的那么笨吗 突然有一天,身边的人都在转发和谈论一篇题为《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的文章。实验结果如文中的女老师所言:“青蛙在水温升到60多摄氏度后会自动跳走,说明它对水温的本能反应并不因为温度变化的快慢而存在大的差异。它们没有蠢到被煮死而不逃离的地步。你们要记住,即便所有人都认同并且经常说的道理,也有可能是错的。”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定的真理,也可能是谎言。凡事一定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精彩的实验,发人深省的结论!大家纷纷转发,点赞。

”原来这才是真相!“

”真是一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好老师,不盲从!“事实到底是怎样?我们一直深信的道理出错了吗?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全部的事实吗?

似乎任何事情,只要作者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就被说服了。

温水煮青蛙告诉我们什么 从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看(2)

那青蛙实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早在1869年,就有人煮过青蛙了。德国的科学家哥而茨在寻找灵魂这个东西的时候,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把切掉了大脑的青蛙放在冷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就被煮死在里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样处理,正常的青蛙会试图跳出来。

看来差不多150年前“温水煮青蛙”这个事情就已经有了结论。不过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个在100多年前做这个实验的。

1872年,一个叫做亨滋曼的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1875年,这个实验还被另外一个人证实。.两个实验矛盾吗? 哥而茨与亨滋曼实验的区别是加热的速度不同。在哥而茨的实验中,从17.5摄氏度加热到56摄氏度,花了10分钟,这样,每分钟的平均升温速度就达到了3.8摄氏度,比后来实验使用的加热速率还快。所以,哥而茨观察到青蛙很不喜欢这个温度,试图跳出来。

而亨滋曼的实验,加热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 CTM)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这些“煮”青蛙的实验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在较快的加热速率下,青蛙能跳出来,原因很好理解:热刺激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跳走。

而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煮死青蛙的这个升温条件和我们一般理解的“煮”不太一样。

文章中的北京女老师当场做的实验是真实的,也不能够充分的证明“温水煮青蛙”原本的含义就完全错误。因为,不同的加热方式,青蛙会有不同的动作。

虽然我们非常尊重和同意《一位女教师做完“温水煮青蛙”实验之后》这篇文章的作者所下的结论,但正如她的文章所支持的那样,我们应当用事实说话。可惜的是,作者恰恰忽略了对事实的进一步考证。.批判性思维可以训练 训练一种思维方式,需要很长的时间,5年,10年甚至更长,不能指望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教材就能学会独立思考。在《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运动员如何用“画小圈”的办法,分解每个技能点,进行专项训练,在这个基础上,把技能点有机组合完成更复杂的分析,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比如说,练习乒乓球,教练会指导孩子分步骤学习:

  1. 学习颠球,训练球感
  2. 训练最简单的动作,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3. 教练教授下一动作
  4. 掌握足够的基本动作,教步法
  5. 学习简单的战术
  6. 增加回球难度,学习战术组合
  7. 实战训练,及时发聩

思考训练和体育训练有所不同的是:思维看不见。一个简单的决策背后,有很多复杂的思考。模仿是最快的学习途径,通过阅读优秀思维者的文章,书籍,看他们的访谈,分析他们思考的流程,慢慢建立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也是如此。

每次只讲一个点,掌握了以后,再开始下一个技能。

选择一套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教材,好处是:对所有技能点进行分解。我们把技能点融入到生活谈话中,新闻事件分析中,以及写作中,变成孩子的思维习惯。接着进入下一个技能的训练。

比如说,先教孩子分辨事实与观点,认识谁是苏格拉底,什么是“三段论”,学习三段论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学会提问......

批判性思维不是一个很容易理解或解释的问题,但是学习它并且在生活中运用它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