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根本就不敢27岁去死”
昨天中午吧应该是,我买了一张晚上19:10的电影票,《七月与安生》的,毫无意外的,我又迟到了,工作完成之后,电影已经开始了33分钟
不过我很喜欢看电影迟到的感觉,奋力奔跑,力争缩短迟到的时间的时候,能享受到一种急促的、害怕错过某种美好事物的感觉,这样的感受对于我这种生活小太妹来说,是很稀有的;就好像我喜欢堵车的感觉,因为这样就可以享受某种难得的、名正言顺的不完美了
到我坐下来开始看电影的时候,安生已经离开家,开始流浪
我从中学开始看安妮宝贝,尽管第一次读到安妮宝贝的文字,就意识到那不过是一些稍纵即逝的矫情文字,但我还是读完了安妮宝贝的所有小说、小说集、散文——人有时候就是需要看些业余烂片放松心情,但烂片注定难以被铭记,即使观影人记忆力再好,也难以对毫无内涵可言的事物报以孜孜不倦的眷念
但就剧情的改编而言,我对这部电影却非常的不满意,尽管原著党是一种很令人讨厌的生物,我还是更爱原著,一个简单的、不用费力就能理解并记住的故事——性格迥异的七月和安生成为了好朋友、一起长大,并爱上同一个男孩;故事中途,安生退出了这场三角恋;故事结尾,安生给家明生下女儿后,难产离世,安生和家明结婚,并收养了安生的孩子,取名小安,而后,两人也没有再要孩子
原著结尾处,安妮宝贝这样形容七月——“她总是憨憨的样子……有时候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却是幸福的”
虽然文风略显矫情,但这样的七月很讨人喜欢,非常简单、非常纯粹;电影中的七月却让人爱不起来,矫揉造作
当然,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这是编剧和导演的意识层次的问题,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改得面目全非——主人翁交换人生、故事中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编造的故事……来回交错,实在是,叫人懵逼不能自已
实际上有时候,故事线条太多并不是好事,或者确切的说,故事线条太多是件坏事
或许是对这个故事的认同感比较强烈,看《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竟然想到了《怦然心动》和《两小无猜》这两部经典影片,看过电影的应该都知道,这两部电影的剧情非常的简易,实际上很多经典影片的剧情和脉络都不复杂,之所以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成为了一部部让人难忘的经典影片,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本身能成为经典——那些围绕在故事周围的动人的细节、深刻的人生道理,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很显然,《七月与安生》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无用甚至本末倒置的剧情改动,或许导演和编剧害怕一个单薄的故事撑不起一部院线电影,所以使用了把故事复杂化的方式,试图丰富电影的“内涵”(或是拼凑电影的时长),然而这样偷懒的方式,是最没有诚意和技术含量的
真正有内涵的电影,从不把精力花费在剧情的线条拼凑上,而是着重经营内涵本身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试图通过复杂化自己来使得自己看上去没那么空乏无味,那这个人便难再有过多吸引人的气质;
同理,当一个电影试图通过复杂化剧情来掩饰故事本身的不充实、单调,而不是采用其他的方式,去使这个看似单调的故事变得富有意味,那这部电影就错过了成为经典的机会
简而言之,《七月与安生》这样一部电影,糟蹋了《七月与安生》这样一个好故事
作者:牵牛花,90后业余写作爱好者
小众世界,专注于经典影视剧推荐,剧荒患者、有品位的观影人,期待你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