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是重要的文化消费场所和文化服务空间。曾经,书店是购买书籍最好的去处,吸引着不同需求的读者,为城市带来传播文化和交流思想的平台。近年来,随着电子阅读兴起、市场需求变化,实体书店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疫情也给各地实体书店的经营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何迎难而变?许多实体书店选择探索“书店 ”的路径,加入体验,增加业态,创新服务。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对多家实体书店进行调研采访,关注实体书店在多元融合、细分市场、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等方面的努力与实践。

春晓书店文化与美融合的空间

4月23日,广大书友向往的“读书日”西山区活动,将在昆明春晓书店(南亚风情第壹城店)拉开帷幕。

“启动仪式上将有诗歌朗诵、茶艺表演及咖啡制作表演等活动。”昆明春晓图书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龙开心地说,陪伴昆明人近20年的书店,如今,因为“书店 ”的赋能而焕发勃勃生机。如同它的名字“春晓”一样,为这座城市和读者的生活增添了美好和温暖。

“实体书店是否有未来?这个问题我们被问了20年。现在,我们向所有人证明了,实体书店不仅能活下来,还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李龙的定义中,现在的书店已经迈入了3.0时代。

李龙这样解释书店的进化:1.0时代,是读者站在一个柜台对面,选择一本书。请柜员把书拿出来翻看,觉得可以就买走,不可以又还回柜台。2.0时代,是书店把书堆放在柜子、货架上,读者可以自由地挑选。3.0时代的书店不再只是售书,而成为一个美的空间。只要和文化相关的内容,都能以各种形式加到书店里。

层高3.8米的设计、明亮温暖而不刺眼的灯光、如呼吸般安静的通风系统……昆明春晓书店(南亚风情第壹城店)是不少读者心中的最美书店。

“既然读者选择来春晓,就要让他们有最舒心的体验。”近年来,李龙和团队走访了日本茑屋、中国台湾诚品、北京钟书阁等书店,学习经验、借鉴做法。2019年10月,春晓书店依托耗时两年做出的设计方案,开始对书店进行大改造。

改造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借鉴优秀书店的理念,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一个“美但接地气”的阅读天地。色调选择冷色调还是暖色调?什么样的沙发材质和形状最舒适?书架旁是否设置飘窗增加采光?是否根据目标读者需求,增加少儿类、历史传记、文学等书籍的采购?可以说,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处都经过经营者的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

“功夫在平时。”疫情下,春晓的收益实现了与疫情前持平甚至略微上涨的经营业绩,李龙说这是秘诀之一。改造后的书店让老顾客黏性增强,也吸引了不少新顾客“打卡”、消费。

“不仅仅是美,还要考虑不同群体需要怎样的阅读空间和文化活动。”李龙介绍,春晓书店在阅读的基本功能上,做了几方面的加法。书店设立了“晓言堂”,用于定期开展专家讲座、作家签售、读书交流等文化活动;设立了“党员学习园地”,可供各单位开展支部交流、讲党课等活动,也推广党建学习用书;面向小朋友,设计了书法、绘画体验内容;面向年轻人,提供茶吧和咖啡吧。“只有让顾客充分享受这些空间功能,书店的所有美学设计才真正发挥了作用。”李龙说。

目前,春晓在全省共有5家书店。保持热爱和追求美好,是春晓的“掌舵人”李龙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内容。

未来,面对疫情和数字化阅读的挑战,以书店 社区的形式,打造“小而美”“小而暖”的文化交流空间,用有限的精力和成本,提高居民阅读意愿,是春晓未来发展的规划。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它自己的文化灵魂。”李龙说,昆明是一个有书香的城市。未来,他希望在各方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春晓能把美的空间和暖的书香,带进城市的更多社区、角落。

“我们在西山区人才公园、经开区人才公寓、富民公园已经设立了3个社区书店。面积都不大,20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有的书店可以喝咖啡、有的可以提供围棋场地,社区读者对此反响不错。”李龙认为,盲目效仿“网红”书店、一味贪大求全铺设大规模实体店铺,并不是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

“如果有一天,一个社区里最美的地方是一家书店的话,我们书店人、春晓人的心愿也就达成了。”李龙和同事们期待着,来社区书店看书的朋友越来越多。

记者 韩成圆 实习生 马艺菲

智源书店店主和读者共同的心灵寄托

这个世界读书日与经典相遇(世界读书日书仓充盈)(1)

智源书店位于昆明市富春街45号,面积只有30平方米左右,它的位置不在街面上,拐角处的一方小天地,更显安静。这家书店已经有20多年历史。“智源,是我父亲取的名字,寓意是智慧的源泉。”书店老板李训涛娓娓道来。

李训涛因为自己喜欢看书,于是做起了和书有关的营生。最早的时候他经营报刊亭,后来又开书店。书店位置几经变动,去年9月,搬到了现在的地方。

智源书店销售的书都是人文社科类。李训涛介绍,这是他最喜欢的类别,书架上的书从理想国译丛到研究茶马古道的专著,还有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书籍,每一本都有故事。这么多年,客人总能在他的店里找到心仪的书,他也由此得到顾客的信任。“客人还会给我开书单,无论是新书、专业书还是小众的书,我都努力为客人找到。有几位顾客每次来都要扛走一大堆书,他们书柜里的书比我店里书墙上的还多。另外,我卖的书我自己也读,读了才能跟人家交流嘛。”李训涛说,就这样一点一点积累,他看的书越来越多,他越来越爱书,也因书交到了一帮好友,其中有许多知名的学者、作家,也有附近社区的街坊邻里。

过去20多年,智源书店靠品质在市场立足,但近几年,更多的客观因素让实体书店经营也越来越不易:人们喜欢在手机上阅读,网络平台购书价格优势大,疫情让大家少了出门的意愿……为此,李训涛以开放、积极的心态适应这些新变化。在他看来,实体书店的人情味、体验感无可替代。这次搬迁前,他专门请设计师对店面进行了设计,目的是让整个书店更年轻化、更有活力。除了售书区域,店里还有休息区,提供咖啡、酒等饮品。客人点了饮品,李训涛总会和客人一起边饮边聊。智源书店甚至还出售面条、腐乳、包子等食品。李训涛介绍,这些食品都是经书店的客人或是朋友介绍引入的,他希望自己的书店能成为大家一起玩的地方,所以很欢迎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加入,目前,客人对饮品、食品的评价都不错。

独特的烟火气使智源书店在新老读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搬新店后,经过社交平台的宣传,书店时常有年轻人来打卡,甚至有人来拍婚纱照。为了找到更多更好玩的东西和客人分享,李训涛专门请女儿帮他在颇受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注册了账号。

李训涛说,书店是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天不去书店,自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客人找不到他也要给他打电话。对他来说,书店是他与读者共同的心灵寄托,也是一门需要认真经营的生意,他愿意尝试各种各样有创意的新点子,顺应时代发展,让书店更好地活下去。目前,他正在忙着书店二楼的装修,二楼的区域他准备开辟成雅乐交流空间,邀请客人、朋友在这里弹琴、品香,在阅读之外增加更多体验。

记者 刘子语 实习生 马艺菲 文/图

先锋沙溪白族书局回归乡土的精神“粮仓”

这个世界读书日与经典相遇(世界读书日书仓充盈)(2)

3月,先锋沙溪白族书局举办“绘本分享 喜剧演绎”活动;4月,书局举办了“儿童活动之舞动身体”活动……今年以来,先锋沙溪白族书局积极响应和推动全民阅读项目,在剑川县沙溪镇开展了多场“在地化”互动活动。

“邀请村民加入其中,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娱乐活动,真正实现与村民自上而下的互动,逐步落实文化活动‘在地化’的目标。”先锋沙溪白族书局店长刘雅婷分享,在探索实体书店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了硬件设施更新外,书店结合自身特色,尝试了很多新活动。

2020年8月,先锋沙溪白族书局正式开业,这是一家民族主题乡村书店,也是先锋在云南的首个乡村书局。走进书局,由白族老粮仓和烤烟房改造成的白族主题书局、诗歌塔和诗歌咖啡馆等多元人文空间有着突出的大理风格;大量云南文史、大理风貌、少数民族、茶马古道等方面的精品书籍整齐放置其中;围绕白族民俗、沙溪风貌、云南旅游等“在地化”元素,开发定制的近百种文创产品引人注目;院落内专门设立的诗歌咖啡馆,为书局增添了另一种风味。

“书局本身极具当地特色,在云南的书店中独一无二。因此,我们今年会继续扩建、改造、优化书店空间布局,更新文创产品,也借助小红书、抖音、微博等进行线上推广。”刘雅婷说,“与此同时,书局还会完成自身活动中心的建设,给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精神文化类活动,增加书局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性。”

书店一步步转型升级,沙溪镇也因此发生着变化。“主要是当地交通的变化和外来业态的融入。”刘雅婷说,书局开业近两年时间,村民自发组织形成了以先锋书店为核心的沙溪镇旅游观光车队,他们联动起周边几个自然村,让村落之间的交通便利了起来。另外,书局在华龙村落成的国际作家写作中心,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常驻的外地人,因此,民宿、餐饮、摄影等不同业态纷纷出现在书局周围,优秀人才随之聚集到沙溪镇,并与村民之间互动良多。

“之后,书局将继续深入拓展乡村书局,除先锋大理喜洲书局项目合作已签约外,我们正在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州市的特色乡村进行选址,希望打造更多独一无二的云南先锋书店。”刘雅婷说。

记者 姚程程

昆明新华书店“书香昆明”的城市地标

这个世界读书日与经典相遇(世界读书日书仓充盈)(3)

连日来,昆明滇池书城改造施工如火如荼,书城一楼即将落成的云南红色文化体验馆是本次改造的亮点之一。红色文化体验馆利用先进的陈展设备,展出优秀红色文化资源,配套的红色图书区宽敞醒目、搭配合理。书店二楼,销售5大类图书和健康饮品,活动、阅读、电教及联销商家多业态经营等功能区主次结合、互通互融,三面围合、高低错落的近200平方米的活动区还可举办百人大型阅读活动。

把挖掘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与书城特色化经营结合起来,是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在实体书店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探索之一。近年来,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面对这个挑战,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以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纲领,以书城为重要载体,从业态、产品、服务等方面发力,持续推动实体书店振兴。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一些实体书店存在业态传统、体验感弱、多元经营不突出等问题。就我们而言,必须找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新华书店在区域文化产业中的区位、品牌、资金、物业等优势,使新华书店真正成为‘书香昆明’的城市地标。”昆明新华书店连锁有限公司相关人员介绍,按照计划和进度,除滇池书城外,公司今年同期还将完成盘龙书城升级改造工作,打造全市两大标杆书城。

盘龙书城位于交三桥新华大厦一至三层,与大厦同期建设,距今已有20余年。周边大型企业、商务写字楼、中小学校密布,具备极佳的外部经营环境。但受限于旧有格局且此前只做过局部整改、调整,书城经营难实现大突破。此项目将对盘龙书城的经营业态、空间布局、交通流线及装饰风格进行全面改造。特别在经营理念上,积极响应300米步行范围内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的文化休闲生活需求,通过精选上架书籍、设置小型会议和咖啡休闲洽谈空间、开办培训或阅读活动等措施,打造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开放、时尚的文化商业活动空间。此外,工程在满足书城当前经营需要的同时,还为后续数十年经营理念、模式可能发生的调整预留出足够的硬件设施和布局空间。

“多年前昆明书城升级开业,更新了本地读者对实体书店的认识,希望今年新亮相的两家书城也让大家眼前一亮。”采访中,多位读者表示,未来实体书店创造的应是一种立足于本土资源,服务社会的文化休闲生活模式,这也是实体书店的生命力所在。

记者 朱海

观察|因读者而存在

昆明新华书店发挥区位、品牌、资金、物业等优势打造标杆书城,智源书店在“好玩”上下功夫赋予传统书店独特烟火气,先锋沙溪白族书局与村民互动推动文化“在地化”发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实体书店转型案例虽各有特点,但均以服务读者为出发点,精准满足各类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消费心理、阅读习惯、体验感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以销售书籍为目的的实体书店在单一的经营模式下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无法与网络销售模式抗衡。因此,在实际经营中,实体书店在“书店 ”上下功夫,为读者提供的不只是单一的书籍商业零售服务,而是立足区域实际,全方位回应、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逐步成为读者享受公共文化、休闲、生活的场所。“书店因为读者而存在。”只有深入理解这一经营服务理念,才能增强书店与读者的黏性,找准转型发展着力点。

需要注意的是,实体书店改造升级中应避免为博人眼球而标新立异、盲目投资、过度设计。否则风头过后,不能实际增加消费,更谈不上阅读习惯的培养。能获得认可、便于推广的,一定是真心服务读者的。

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