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不清为什么
蒲扇,在这个夏天
似乎格外受青睐
电商创业的成都女大学生高静
她家蒲扇供不应求
卖了好几万把
还是记忆中的那个外形
还是密实而淳朴的编织手工
一把蒲扇,一弯西瓜
这是真正的,老成都的夏天
从滞销到爆款
◆ 被遗忘的蒲扇杀了个“回马枪” ◆
高静出身于成都市郫都区古城镇的“棕编世家”,母亲李天清11岁开始就跟着祖母一起学习棕编手艺,从事棕编手艺近50年,还被成都市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棕编”的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年里,蒲扇已渐渐淡出城市生活,更多存在于人们对上个世纪的回忆里。
这一点,高静很有体会:随着智能家电对传统手工工具的取代,蒲扇等棕编制品前些年遇到了销售困境,在2010年前后,家中的棕编制品一度滞销。
可是今年夏天,蒲扇却火了!高静在阿里巴巴上开设的棕编电商铺子显示,月销1.1万件!
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一把蒲扇,一曲网红歌曲的“标配”短视频,也成为了网友们竞相拍摄的潮流。
“一把蒲扇,一弯西瓜,这才是真正的过夏天”,这是网友给高静店铺中蒲扇的评论留言。高静说,年轻人,正在成为买蒲扇的新主力。
蒲扇之“火”
◆ 只因情怀、文化、工艺 ◆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家家都有蒲扇,由粽叶或是竹条编织,圆润的心形或是标准的六边形,看上去并无现代工业制品的痕迹,也不及电器制冷便利,但却古朴而诚恳。一手拿着冰棍儿一手握着蒲扇在树下纳凉,是以前空调还不普及的时候,夏日里最常见的画面。
许多购买了蒲扇的买家,都纷纷留言,显露出他们重新对蒲扇燃起热情的理由——
网友LEON说:“这样朴实、天然、环保的产品,应该多挖掘!多少人童年的回忆……”
网友Kathy留言:“有一种小时候的印记,很喜欢这种传统的扇子,更多的是割舍不断的乡情。”
网友“小格子”则说,奶奶以前也会编扇子,以为这样的手艺渐渐消失了,没想到依然有人在继续做这种手艺,一定要多多支持,不能消失!
也有网友调侃着,“能扇风能驱蚊能活动手臂能凹造型还有艺术感,电风扇可比不了……”
来到郫都区古城镇蜀汉中街,高静家的店铺——“子酉八月古城棕编”的线下所在。店名古朴,整条街也显得古色古香。高静的父亲高英茂,正在店面后面的小院子里忙碌不停,将棕编制品铺满院子进行晾晒。
棕编制品编制非常耗时,一把棕叶蒲扇,往往需5~8小时才能编制而成。尽管费时费工,可人们对它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
蒲扇的卷土重来,对于高静来讲,是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是纯手工编织的工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人们追求绿色、健康、天然的年代,传统手艺也被赋予了新的生机。而这生机,可能并不仅仅来自蒲扇本身作为工具的价值,更是来自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淳朴工艺的重新关注和追求。
“非遗”变网红
◆ 互联网带来的乡村“振兴风” ◆
蒲扇变网红,是电商渠道让“危机化成了机遇”。
高静很庆幸自己搭上了这股“东风”。34岁的她,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去城市工作和生活,而是成为了郫都区古城镇的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同时为家里的棕编店创建了阿里巴巴和淘宝店铺,亲自运营。
互联网的风向,其实很让人“摸不着头脑”,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火起来的是什么。但在高静看来,这恰好给农村许多没落或无人问津,但又真正传承了文化和品质的事物提供了振兴的机会。
像今年夏天火起来的蒲扇,就给“古城棕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振兴机遇。“目前和我们合作的农户大概有几十户到上百户,只要有人愿意学棕编手艺,我们就愿意教他。”高静的父亲说。
高静家现在烦恼的,已经不是销量,而是供不应求的货源。毕竟,现在村里只有老年人才愿意编棕编,而耗时的手工,使得棕编产量十分有限。
但高静相信,在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和工艺的趋势下,在生活方式越来越以绿色、天然为时尚的大方向中,只要坚持品质,坚持传承,并坚持与时俱进的销售模式和转型思路,一定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归这项手艺。
像高静家这样
足不出户能创业
网红蒲扇,就是成都乡村振兴
新发展、新气象的一个缩影
2018年7月7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加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乡村振兴战略
为新时代农村发展
擘画了一幅宏伟而壮美的蓝图
网红蒲扇这样的“回忆杀”
不仅是商机
更是咱成都人
返璞归真生活的真实写照
内容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雕刻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