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打的最后3秒,以底线球助攻的方式助球队实现惊天绝杀,伊万艾德斯库说:“美国队很不服气,但那并不对。当时正值冷战期,美国人出于他们本性的骄傲和对祖国的热爱而难以接受失败。他们什么都不想输,尤其是篮球。”

以1972年奥运会男篮决赛胜利者的姿态,40多年后的俄罗斯人拍出了电影《绝杀慕尼黑》,成为票房和口碑的双料赢家。通过电影,更多人对历史有所了解,对两位贝洛夫印象深刻。

绝杀慕尼黑各个球员后来怎么样了(绝杀慕尼黑如同丰碑)(1)

1972年奥运会苏联男篮队员合影。

大明星贝洛夫

参加1972年奥运会的苏联男篮中,谢尔盖·贝洛夫是头号球星,也是当时公认的非美籍巨星之一,连美国人对他的实力都颇为忌惮,称他为“苏联的杰里·韦斯特”。他的球员生涯集齐了奥运会、世锦赛和欧锦赛冠军,对此后的俄罗斯篮球来说,谢尔盖的地位同样无人能及。

慕尼黑奥运会决赛,谢尔盖轰下20分,风头全然盖过对手阵中的大学生们。重打的最后3秒,谢尔盖被美国人牢牢包夹,但他率领的苏联队还是实现了绝杀。对这争议的3秒,谢尔盖从他的角度解释了原本比赛的3秒发生了什么:“时间应该在我接到球后开始走,而不是伊德什科发球的时候。琼斯伸出了3根手指,意思是还得再打3秒钟,剩下的就是历史了。”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谢尔盖作为最后一棒火炬手,在主体育场点燃了圣火。2013年,谢尔盖因病去世,他安眠在莫斯科人民公墓,墓碑前竖起他的雕像。这是从苏联时期就有的传统——人民英雄与人民共眠。

绝杀手贝洛夫

一场比赛,短短数分钟,让20岁的亚历山大·贝洛夫体会到了从“罪人”到“功臣”的急速反转。

绝杀慕尼黑各个球员后来怎么样了(绝杀慕尼黑如同丰碑)(2)

亚历山大·贝洛夫投进最后的绝杀球。

终场前读秒时刻,他因为传球失误,又不得不赔上犯规,把道格·科林斯送上罚球线。美国队在还剩3秒时完成了反超,几乎夺下胜利。此后,面对“失而复得”的3秒,萨沙(亚历山大的昵称)没有再辜负全队的期望,他冷静地在篮下利用假动作骗过对手后出手,实现了载入史册的“绝杀”。

天妒英才这个词总令人心疼。电影里的萨沙在比赛期间被查出患有罕见的心脏病;而现实中的亚历山大当时是健康的,但6年后,他因恶性血管皮内细胞瘤去世,年仅26岁。1991年,亚历山大入选FIBA50大巨星;2007年入选FIBA名人堂。

后辈受到激励

无论如何,这场“绝杀”都是苏联和俄罗斯体育史上的一座丰碑。随着贝洛夫的时代结束,俄罗斯篮球也几经沉浮,但仍旧是欧洲篮坛的一支强队。贝洛夫和那支苏联男篮缔造的神话至今都激励着“战斗民族”的篮球人。

绝杀慕尼黑各个球员后来怎么样了(绝杀慕尼黑如同丰碑)(3)

基里连科现在已成为俄罗斯篮协主席。图/Osports

谢尔盖·贝洛夫之后,安德烈·基里连科成为俄罗斯又一位伟大的篮球明星。他带队拿到2007年欧锦赛冠军、2012年奥运会铜牌等荣誉,一度让外界看到俄罗斯篮球复兴的希望,但随着“AK-47”在2015年退役,俄罗斯男篮无缘里约奥运会,跌入低谷。

如今,基里连科成为俄罗斯篮协主席。以掌门人身份来到中国参加今年世界杯抽签时,这位从小受到“绝杀慕尼黑”激励的一代再度表达了“美国队并非不可战胜”,并喊出“我们很有可能拿到一枚奖牌”,展现出他的雄心。

新京报记者 刘晨

编辑 张云锋 校对 何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