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文静 重庆报道 7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获悉,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正加快建设,其中位于重庆两江龙兴新城的一期项目预计将于9月完成雷达开机探测。据悉,该项目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

除了深空雷达建设,7月7日,由落户在重庆两江新区的中国船舶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前卫科技)自主研发的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在海南莺歌海海域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

“重庆两江新区正努力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位于两江新区的协同创新区已累计引进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48家、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19家,集聚创新人才2200人,其中院士24名。”7月8日,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二届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新闻发布会上,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洁首次透露了创新家底。

她说,目前,重庆两江新区全域科技型企业达6840家,在评审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1159家,同时聚集市级研发机构379个、国家级研发平台20个、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达45家。

研发平台发力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就是协同创新区内的一个高端研发机构。该中心谋划构建世界上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高分辨率观测近地/主带小行星、航天器、月球、金星和火星等类地行星以及木星卫星等深空域目标,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重大需求,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前沿科技创新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表示,这个由很多小天线合成一个大天线的雷达被取名为“中国复眼”,寓意“中国复兴之眼”。与“中国天眼”不同,“中国复眼”自己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小行星对自己发射电磁波的回波,因此能观测到小行星。

他介绍,项目第一期“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用于验证雷达体制和关键技术可行性,可实现月球三维成像,将于9月完成雷达开机探测。一期项目的雷达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已获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复。

成都海上钻井(构建小行星研究之都)(1)

“中国复眼”一期项目 图源/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

第二期“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将建设25部至36部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每一部的天线有25米口径,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7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云阳县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选址后共建二期项目。龙腾表示,二期项目一旦建成,通过雷达可以观测到上千万公里之外的小行星。该项目落户云阳后,将融合地质、天文、航空航天、生态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发展为一体建设,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科学、科普和科创中心。“总有一天,重庆会成为世界小行星研究之都。”龙腾说。

科创产业化

科技创新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

水下采油树是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主要用于悬挂下入井中的油管柱,控制和调节油井生产,保证作业、录取油、套压资料、测试及清蜡等日常生产管理。它如同井口的智能“水龙头”,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是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关键设备。长期以来,水下采油树为国外公司垄断,进口设备价格高昂。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前卫科技成立于1966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CSSC),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了设计出国产化的水下采油树,前卫科技设计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产品性能测试及陆地集成测试和海上试验测试,由业界权威第三方认证最终全部合格。较进口设备采购,国产深水水下采油树节约成本约27%。

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领先的创新平台为两江新区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本月,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聘请了黄志雄、秦岩为新材料与成型加工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该创新平台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硅酸盐陶瓷新材料及装备、汽车纳米材料技术、粉末冶金与先进成型技术、轻合金连接与增材制造5大板块(项目)组成,聚焦新材料领域的基础应用研发。

按照两江新区最新推出的12个产业专项招商政策,包括新材料在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智能装备、工业软件、航空航天、智慧储能以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项目最高可享受固定资产投资高达3亿元的资金返还和最高达2亿元的研发费用支持。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