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陈燕 实习生陈卓睿 通讯员赵雪峰 “我亲眼目睹欧阳支涌从以前孩子们玩水嬉戏的小溪变成了臭水沟,却没想到它还能变回来,晚上还能看到萤火虫。”12月24日,在车陂涌的欧阳支涌碧道上散步的退休老人罗先生是如此评价家门前的治水成效的。
在广州这座“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穿城而过的珠江和无数大大小小的河涌小渠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血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十三五”以来,广州市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厂建设、碧道建设、合流渠箱改造、排水单元达标、珠江堤防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147条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黑臭,并入选首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时隔多年广州重现晴日“白鹭成行”、夜晚“流萤飞舞”的美丽景象,实现了城市水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雨污分流
河涌闸门不再关闭
车陂涌自北向南,流经9个街道、9个城中村,支涌和暗渠23条,主涌长18.6公里,支涌长48公里,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多万,是广州市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之一。
“以前广州在雨季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水浸街’黑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雨污分流做得不到位。”天河区水务局计划资金科科长李淳钊介绍,车陂涌流域的日均排污量18.3万吨里,大约有一半(9万吨)的污水会直接排入河涌,其中城中村污水(44%)和小区污水(29%)就占了大部分。
对此,车陂涌流域的污水治理直接从源头抓起。通过建设47.6公里支管网,车陂涌上游6条支涌和植物园涌等实现了清污分流,同时还引入清水(山水)4.6万吨/日。另外,大观净水厂的“上线”使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了20万吨/天。在料峭的冬日,车陂涌及欧阳支涌河滩上的鲜花却仍在怒放,鱼群在清澈的河道中追逐嬉戏,治水带来的生态恢复成效被市民们看在眼里。
根据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和市长温国辉近日共同签署颁发广州市第9号总河长令,要求2023年底前完成全市443条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工作,是广州市持续深入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措施。而海珠区北降涌已经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北降涌位于海珠区南石头街道,全长1513米。从前,这条“断头涌”水源完全来自珠江的倒灌,一道防污闸阻隔了地下暗渠中的污物和河道里的江水。但在雨季,为了防洪的需要,闸口就要打开泄洪,此时污水便随之排入北降涌,严重影响涌内和珠江后航道东塱断面的水质。
广州市水生态建设中心副主任资惠宇介绍,为解决北降涌排水系统不完善等“陈年旧账”,海珠区通过对北降涌的排污口溯源改造,从源头上推进清污分流工作。其中,分别整改暗渠排口26处,明涌排口8处,实现了“源头减污、源头截污、源头雨污分流”。截至目前,共新建管网33983米,其中雨水管16123.3米、污水管13330米、立管4530米,实现雨污各行其道。
历经335个日夜的攻坚克难,通过工程建设,有效截流0.337万吨/天的污水进入明涌、暗渠,恢复北降涌暗渠排雨水功能,并解决了流域内南边社区、基建新村、庄头社区等历史水浸点。同时流域内部分排水单元已实现雨污分流,雨水污水各行其道,雨季溢流污染得到有效削减,北降涌水质显著提升。“目前,‘闸常开、水常清、岸常绿’就是北降涌的常态。”资惠宇说。
强效治污
广州新(扩)建6座污水处理厂
在白云区石井河边,张村以南,有一个美丽宁静的公园。园中有一处半月形的小池,池中水草与鲜花交相辉映,更有白鹅和野鸭在沙洲上休憩。而在公园的底下,却隐藏着石井净水厂的无数玄机。
“污水处理厂是治污工程的末端,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资惠宇表示。据介绍,作为广州占地面积最大的地下污水处理厂,石井净水厂规划用地面积为15.37公顷,而厂内的污水处理主要工艺流程均布置在厂区地下区域,数十个功能各异的设备间、处理构筑物组团化、集成化、模块化,有机组合为预处理区、生化区、泥区等六个模块,中间布置行车通道、检修通道和综合管廊,构筑物和设备间在不同标高上层叠布置,便于安全生产管理。与比同类工艺、同等规模常规地面污水处理厂用地节约30%。
2019-2020年全市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9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约769万吨/日,跃居全国第二,污水处理能力超过全市日均自来水供应量,补齐了广州市污水处理能力短板。1座在建污水处理厂(花都大陵净水厂)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和设备安装,预计年底再增加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
2020年以来,广州中心城区石井净水厂二期、龙归污水处理厂三期、健康城净水厂等8座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陆续投产。新投产的净水厂均采用全生态设计理念打造,集高品质的绿色生态和高颜值的建筑设计于一身。据了解,石井净水厂区内的绿化率达到50%以上,并在地面建成大型园林景观公园,在未来将会对外开放;同时景观建筑设计也融入岭南建筑的风格,与石井河相协调,形成城市绿地景观景点,得到周边居民认可和支持。
“一直不清楚家附近为何会多出一个这么漂亮的公园。”石井净水厂附近的张村居民崔女士表示,净水厂没有异味,对附近的社区非但没有负面影响,还多了一个未来休闲的好去处,“等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后,一定会多来走走。”
中水回收纳入“海绵城市”理念
碧道建设让市民更“亲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20年,广州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须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截至11月30日,根据各区上报情况进行统计,广州已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建成区面积为274.1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区面积1324.17平方公里(以2019年为水平年)的20.7%,海绵城市建设满足国家考核要求。
“传统海绵城市理念只是围绕雨水做文章,现在来看,这个概念的范围太小了。今后,我们将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外延,将中水回用纳入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扩大这一工程的实施面。”资惠宇介绍,石井净水厂也融合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通过设置初雨系统提升周边地表“水弹性”,以适应环境改动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
据了解,石井净水厂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设置初雨系统提升周边地表“水弹性”,以适应环境改动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石井净水厂初雨处理规模30万吨/天,当汛期暴雨,厂区接到预警等情况需要开启初雨处理系统时,来水主要经由石井河浅层渠箱收集后,通过进厂连接管进入石井净水厂厂区。利用初雨系统能够有效解决雨水洪涝问题,提高雨水利用率,为城市节省水资源,减轻城市水危机。
在广州市建设“千里碧道”的项目中,同样应用到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阅江路碧道示范段,从江边到绿地,全线覆盖着6米宽的漫步道、3米宽的跑步道和骑行道。串联起琶洲西区、会展中心、广州塔、海心沙等重要节点的阅江路碧道,形成了“五道贯通、全人群滨水、海绵都市水岸、旧材新用、退堤还生活”五大特色,是广州市五处碧道示范段之一。
根据“海绵都市水岸”这一设计理念,阅江路碧道示范段采取全新的排水设计。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主创设计师郑庆之介绍,在示范段内没有一条传统的排水沟,所有的雨水都先收集于草沟、雨水花园后再通过渗井渗管净化渗透到地下,为城市解决暴雨积水问题,也能为绿化储存雨水,节约绿化用水。
“我们在设计时还综合考虑到了‘亲水’这一需求”。郑庆之表示,在改造碧道时,设计师们特地设计出两个下沉广场,并将200年一遇防洪大堤后退7至40米,还给市民一个面积近八千平方米的亲水活力空间。而退后的防洪墙化身为120米长的珠水文化景墙与海丝文化景墙,为市民营造退台望江休闲空间和红船文化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