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拒绝华为网络设备(美国为什么整华为)(1)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全球信息网络由大英帝国建设并掌控,随后“电信网络”成为大国角力的隐形战场

2018年,面对美国的压力,硬气的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对外发出了一个简洁有力的声明:加拿大是否采用中国华为的电信设备,不应和政治挂钩,也不能用政治来决定华为在全球电信网络中扮演的角色。

特鲁多政二代出身,年轻帅气,很喜欢对美国说狠话,但缺乏基本的政治头脑和经验。他不知道,从19世纪中叶人类在法国加莱和英国多弗之间铺设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开始,电信网络就一直和政治、霸权、战争、国家安全纠缠在一起。

没过多久,回过神儿来的特鲁多就做了加拿大州长该做的事情。

虽然孟晚舟已安全回国,但关于“美国为什么整华为”,中美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却一直没有消停。

对此,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评论道:回顾人类历史,这并不新鲜,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电信冲突”而已。

对于电信技术和电信网络,布鲁金斯学会还直言不讳地抛出了下面一系列的观点:

政治霸权会追求对全球电信网络的控制;

新的电信技术一旦出现,就会遭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电信网络无法保持政治中立,特别是在某些“紧张时刻”;

电信网络标准之争将引起国家、甚至国家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

很多国家都低估了来自敌对方的网络攻击及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实现网络安全不仅可以采用拦截的方式,还可以“主动拒绝 ”,就像美国拒绝华为的电信设备一样。

这些洞察算不上严谨的学术研究,但却能很好地解释过去一百多年中,西方国家在争夺“电信霸权”和“电信战争”中的种种行为和结果。结合历史,也不难明白美国为什么急于对华为下手。

01

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帝国总是想方设法促进信息的快速流动,并加强对信息的控制。

为此,罗马人修筑大道,波斯人和蒙古人建立马匹传递驿站,英国人建造邮轮船队。但直到近代全球电信网络的建立,电信技术和电信网络才成了霸权国家手中真正的武器。

是武器就能带来利益,有利益自然引发矛盾,有矛盾必然导致冲突。

从大英帝国独步全球,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冷战中的美苏争霸,各大强权围绕电信网络展开的明争暗斗完全是上述逻辑的产物,并且一直持续了百年有余。

美国整华为也逃不出这个逻辑。

19世纪,海底通讯电缆开始横贯全球。尽管意识到了这一电信网络巨大的军政价值,但美英法德等当时世界上几个强权国家在桌面上还比较绅士,都在不同场合公开呼吁,要让国际政治远离海底通讯电缆网络。

不过,一旦国家之间出现敌对行为,或者爆发战争,这些列强就没有那么高尚了。

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驰名双标”的祖师爷美国。

很多人知道,《科学:没有止境的边疆》是二战结束后美国重视科技的体现,但却不知道,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就已经显示出对科技的深邃洞察力。

1858年,第一条跨大西洋海底通讯电缆铺设竣工。时任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第一时间就通过这条电缆,向当时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发出了一条带有警告意味的电报:这条海底电缆应永远保持中立,……,即便两国处于敌对状态。

19世纪中叶的美国,凭实力还不足以和大英帝国叫板,但布坎南知道,对美国感情复杂的英国,一旦切断这条大西洋海底电缆,整个美国就将被隔离于文明世界之外。这种巨大的军政威胁迫使他必须向英国人摆出一副强硬的姿态。

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海底电缆网络是大英帝国操控全球的工具和武器,自然不会干自废武功的事情。但这不代表其他人也会如此体面。

布坎南向维多利亚女王通电的二十年后,因领土纠纷,南美国家秘鲁切断了和邻居智利在争议地区的通讯电缆。这次人类电信战争0.9版本因为主战场远离欧洲,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但很快,所有的列强就意识到砍电缆是多么流氓的行为了。

这个大流氓是美国。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随即切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几条重要的海底通讯电缆。

一时间,古巴、波多黎各、西恩富戈斯地区多个西班牙城市和军事基地都变成了信息孤岛,在混乱中被美国人按在地上疯狂摩擦。

尝到甜头的美国人之后又切断了香港和马尼拉之间电缆,让整个菲律宾地区也变得孤立无援。

这有点类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氓斗殴,谁能最先找到公共电话,谁就有希望叫来更多的战斗力。所以,战争的结果从美国人砍断电缆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

值得一提的是,切断香港和马尼拉之间的电缆,让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也大为受挫。但好在美国考虑到了可能的后果,派遣船只在香港和华盛顿之间来回穿梭,以弥补信息传递的迟滞。

美西战争在战争史的影响力可能十分有限,但从“电信战争”这个角度看,这场人类电信战争1.0版本却彻底改变了世界对电信网络和未来战争的认知。

战前,列强们还保持着基本的体面,将电信技术和电信网络当成单纯的技术或商业领域的问题。但随着美国人的胜利,再也没有哪个列强在谈及电信网络时,会提“政治中立”了。

02

和粗野的美国人相比,彼时的英国人对待“电信战争”要文明得多,手腕也要巧妙得多。

19世纪晚期,无线电被发明,全球电信网络进入2.0时代。教科书上教过你,发明无线电的是一个叫马可尼的意大利人,但教科书没告诉你,马可尼背后的金主是英国海军。

和传统的海底通讯电缆相比,无线电解决了“舰对舰”、“舰对岸”的通讯难题,也无法被敌对国家随意砍断,其巨大的军政价值不言而喻。

随后,英国人以马可尼的技术为基础,成立新的商业公司,沿自己的殖民地迅速建立了新的电信网络,继续掌控世界的信息流动。

当时,全球超过60%的无线电通讯网络被英国人控制。可以说,在19世纪末,想要借助无线电这种快捷的方式进行国际交流,基本上只能通过英国人的电报公司。

有垄断的地方就有反垄断的尝试。对英国人发起挑战的是德皇威廉二世。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一直都想挑战英国的霸权。完全依靠英国人的无线电网络,对德国人而言充满危险,先不说日常重要的国家信息会不会被英国人截获,一旦和英国人爆发冲突,德国很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西班牙。

虽然后人对威廉二世的军政能力评价不高,但他本人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和技术趋势,还是有基本研判的。威廉二世迅速下令,研发自己的无线电技术,成立德国人自己的无线电通讯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和英国竞争。

为了迅速赶超英国人,威廉二世还命令Siemens & Halske和AEG两家公司合并成新的电信巨头Telefunken。很快Telefunken就稳住了德国国内的市场,还通过各种小动作,尝试抢占更多国际市场。

英国人很快就回过了神儿。仗着自己对全球经贸网络的控制,英国人宣布,采用马可尼技术的英国电报公司,不得和使用非马可尼技术的公司进行通讯。

这使得很多想在全球做生意的德国公司无奈做了“德奸”,主动选择了英国人的公司。一些德国机构在对外交流时,也不得不放弃Telefunken。

作为反击,德国人在南美、非洲等地大肆兜售自己的无线电技术,威廉二世甚至承诺,将帮助这些地区建立自己的电信公司,积极融入文明世界。但前提是只能使用德国的技术,不能和英国人互联互通。

很快德国人又干了一件大事。1906年,德国纠集了一帮苦英久已的列强,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无线电大会。这场本该以技术讨论为主的大会,最终成了列强对英国的批斗大会。

会上,参会国代表一致痛批了英国人“非马可尼技术不互通”的政策;同时还确定了之后德国技术和英国技术并行使用。这使得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世界电信网络呈现出“盎格鲁-德意志”格局。

从此之后,全球电信争霸上升到了新的层次,谁能制定全球电信标准,谁就掌握了全球电信网络主导权。

03

和平时期,列强们可以用“标准之争”这样较为文明的手段竞争,但一旦战争爆发,对付敌人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砍电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向自诩为文明世界标杆的英国人,立刻借助殖民地遍布全球的优势,开始在世界各地疯狂破坏德国人的通讯设施。

基本上只用了一年时间,剪刀手英吉利就把德国从世界核心通讯网络中剪了出来。

本来,德国已经预料到这一结果,打算绕开英国在亚欧大陆上的主要殖民地,通过在南美、南部非洲铺设电缆等通讯设施来打造一张独立于英国人之外的电信网络。

但奈何当年英国人殖民地实在太多,总能在第一时间从最近的殖民地派出最精锐的剪刀手队伍。这让德国Telefunken铺设和修复电缆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英国人剪电缆的速度。

战争不会因为Telefunken的不给力而停止,于是乎,鲁莽的德国人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利用英国掌控的电信网络来进行外交信息传递。

结果可想而知,即便使用了加密传输,英国还是掌握了大量德国的军政外交绝密信息。但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并没有急着将这些情报转化成战场上的胜利果实,他们一直保持沉默,希望能从自己掌控的电信网络中,钓到一条大鱼。

德国人深知自己的做法无异于自杀,于是和瑞典、美国暗通款曲,偷偷利用两国的跨大西洋海底电缆,来传递重要情报。

尽管美国要求德国传送的电文不能加密,且不得损害美国利益。但德国通过不停试探美国的底线,最终让美国默许了自己发送加密信息。

不过,德国还是忽视了一个巨大的BUG。瑞典和美国的这两条海底电缆,都会经过英国的领地岛屿,信号中继后才能跨过大西洋。按照相关法律和规约,英国是不能趁机截获或窃听的。但战争时期,这些规矩在大英帝国看来,不过是一纸空文。

通过电信工作者和谍报人员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截获了著名的齐默尔曼电报。如获至宝的英国人将这份电报公之于众,给了德国人致命一击。

齐默尔曼电报是战争史上一个经典的故事,在此我们不做赘述,你只要知道,这份电报的内容是德国谋划和墨西哥进攻美国就行了。

这个计划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就是玩笑。但却促成了美国人加入一战,并站在了英国人一边。

最终,齐默尔曼电报成了压垮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随着德国战败,控制电信网络的重要性也再度被世人所牢记。

一战中,德国也有自己利用电信网络打击对手的高光时刻。

在和沙俄的坦嫩贝格战役中,德国率先砍断了俄国的通讯电缆。

当时,俄国士兵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战场上既不会修复有线电缆,也不会用密码进行无线电通讯。

结果可想而知。俄国人不但输掉了战役,还付出了10万人伤亡、9万2000人被俘的惨痛代价,而德国一方伤亡只有1万3000人左右。

但这样的胜利和德国人犯的大错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04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世界各强权国家对信息加密传输日益重视,相关的加密、截获、破译等技术的发展也在这段时间日新月异。

二战爆发后,这些全新的电信技术在敌我双方的攻防中被反复使用,破解Enigma密码机、破解偷袭中途岛电报等史实,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战争经典。

二战结束后,这些真实的战争案例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电信网络安全性的重视程度水涨船高,对对方通讯设备的渗透、监听、破译,也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冷战时期,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电信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信网络的一大进步是深海电缆的应用。

此前的海底电缆一般都铺设在靠近大陆的浅滩,或者水深较浅的海床上,信号易受干扰,还有被人物理破坏和窃听的风险。

但核潜艇的发明让铺设深海电缆成为了可能。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利用核潜艇,能够在几百米的深海铺设电缆。这样一来,想要破坏、监听通讯电缆的困难大大增加。

但出于对对方核打击的巨大恐惧,美苏双方还是不遗余力地想去搞定对方的深海通讯电缆——解决办法同样是核潜艇。

Ivy bells,字面意思是“藤状兰花参”,是一种桔梗科植物。但对熟悉军事的朋友而言,它还有一个响当当的中文名——“常春藤响铃”。

1970年代,美国人判断以无线电密码传输信息已成为过去时,苏联人越来越依赖深海电缆来传输重要情报。

通过对苏联各海域的摸排,以及前期情报工作,美国人推测,苏联人很可能在位于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潜艇基地和苏联内陆之间,铺设了一条深海电缆。

一旦局势紧张,克里姆林宫可以直接向这里的核潜艇下达攻击命令,只需几分钟,苏联人的核导弹就能将美国西海岸的大城市夷为平地。

1972年,美国正式启动了“常春藤响铃”计划,并很快在苏联的鄂霍茨克海一处海岸发现了一块要求当地渔民避开特定区域作业的警示牌——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我们也只能事后感慨:愚蠢的俄国佬又给美国人送上了大礼。

随后,美国人派遣哈利布特号核潜艇悄悄潜入该海域,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苏联人的深海通讯电缆。尽管深海作业复杂且危险,但美国人还是顺利地在苏联人的电缆上安装了窃听装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使用的窃听装置出自美国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为了长时间在深海工作,这一窃听装置使用了核动力,可以连续工作一年之久。

和美国人事前推测的一样,由于这条电缆位于深海,隐蔽性和窃听难度极高,所以苏联人对它的安全性非常自信,很多信息都以明文发送,完全没有加密。

最为讽刺的是,在美国截获的第一批信息中,苏联的还对这条电缆的安全性大加赞赏,并认为美国人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它的存在。

在随后的几年里,苏联大量机密情报通过这条电缆,被源源不断地送达美国情报部门手中。可以说,美国人对苏联人在堪察加半岛上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如果说冷战期间苏联人的问题是“过于自信”,那美国人的问题就是“不忠”。

1980年, 一位名叫罗纳德·佩顿的美国前国家安全局雇员走进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以35000美元的价格将这个隐藏了快十年的秘密卖给了苏联人。美国人随即停止了“常春藤响铃”计划,并将所有窃听装置一并撤回。

尽管不能再舒服地窃听情报,但美国却以“常春藤响铃”计划为基础,开发了大量先进的窃听技术。

据说,当年使用的技术时至今日,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美国在对欧洲盟国领导人的窃听中,同样使用了相关技术——美国人耍起流氓来,连自己人都不放过。

05

纵观人类电信冲突史,上述史实不过是冰山一角。但这些个案却很好地呼应了布鲁金斯学会给出的洞察:西方人总是优先从政治、军事和国家安全角度,来审视和电信技术、电信网络相关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但能明白“美国为什么整华为”,也不会指望美国能重新对华为的设备开绿灯,更不难想象西方国家会在5G和未来的6G上和中国针锋相对。

如果说历史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对未来的预言,那么这些人类电信冲突中的片段,无疑将决定西方人在未来的电信技术竞争中,对中国和中国公司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

也许很快就会有第二个华为和第二个孟晚舟。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