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式(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呢)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称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称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工厂等,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者的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把它去同全部资本相比。用公式表示: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这两个公式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关系:前一个公式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后一个公式则是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使用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使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唱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和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工作日长度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字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励的竞争。某个企业采取先进的技术,其他企业也会竞相采用新技术。当先进技术在部门内部普及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价值就相应下降。当生活资料以及有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用于补偿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而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这种因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下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生产自动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所谓的“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宣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与现代资本主义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 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