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欧洲仍保有世界优势地位。1913年,虽然美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达到了35.8%,但欧洲比重仍处在47.7%的高度。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结束后,英、法仍能以其为主导完成对欧洲、中东等地秩序的重新安排。

1300年的欧洲版图(图说20世纪欧洲版图的变迁)(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版图上出现了众多新国家。这源于多民族国家奥匈帝国的崩溃瓦解和苏俄境内的少数民族获得了完全自决乃至脱离并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全新格局的出现,意味着新秩序的诞生。凡尔赛体系就是战胜国列强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重新分割世界、维护其既得利益和资本主义世界和平的新秩序。然而该体系内部却是不稳定的、矛盾丛生的。因为凡尔赛体系是由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的,而且大多都是极具掠夺性的苛刻条约,这定会导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加剧。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曾忧心忡忡地写道:你们可以夺走德国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也可以将他的军队裁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数量,但只要德国认为1919年和约不公平,他就会找到报复的手段。而德国也同预想的那样,走出了一条要求修改条约到不积极履行条约,直至撕毁条约的道路。而且一战后的对德不公,给别有用心的纳粹党提供了利用蔓延的复仇思想谋夺德国权柄的契机。

1300年的欧洲版图(图说20世纪欧洲版图的变迁)(2)

一战后诞生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是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不健全、基础不牢的共和国。很多人认为他是德意志民族没落的祸首,是同屈辱的凡尔赛和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这个缺乏稳定支撑的政权在经济危机来临后,就很难存活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德国的农业生产下降了30%,工业生产则下降了40.6%,登记在册的失业人数在1932年初已超过六百万。所以饱受失业和破产之苦的中下层群众对现实极端不满,渴望救星出现。垄断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们看到无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以及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摇摇欲坠,也期盼一个强势政权的出现。而纳粹党在此时利用人们痛恨凡尔赛和约的民族主义情绪,把自己打扮成了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代表者,并最终在极具诱惑的宣传下成功攫取了德国军政大权。那此时最能阻止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和挑起世界大战的英、法两国又在干什么呢?

英国受困于经济危机,不仅失去了海上霸权以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工农业生产、对外贸易等指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亦在不断下滑。所以英国的资产阶级为保住其既得利益,谋求与德国的全面和解,也就是要解除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的束缚。而在和解过程中,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即但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波兰问题都是讨价还价的筹码。法国则是因政局不稳,内阁更迭频繁,无力对德国强硬,只得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绥靖的道路。英法将绥靖政策视为避免世界大战的有力手段,然而这却助长了希特勒扩张的野心和挑起世界大战的决心,随着独立国家一个接着一个的消失,英法最终为他们的绥靖政策付出了代价。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德、意法西斯几乎已经将除苏联以外的欧洲大陆瓜分殆尽了。

1300年的欧洲版图(图说20世纪欧洲版图的变迁)(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大国力量经历了新一轮的此消彼长。美国独占鳌头,苏联则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两强根据自身利益和实力对比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了德意日三国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其中苏联疆域大踏步西进两百余公里,从北向南囊括了芬兰贝柴摩、卡累利亚地狭,波罗的海三国,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等,涉及的领土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人口2450万。苏联除将战时划属自己的领土合法化外,还在东欧建立起了安全圈。由于东欧国家大多都是二战期间由苏军解放或在苏军协助下解放的,所以苏联将东欧各国视为其防御的前哨阵地,在此大力扶植对苏联抱有善意态度的政府。

1300年的欧洲版图(图说20世纪欧洲版图的变迁)(4)

而在对战败国的处置方面,首先是五国和约的签署。五国是指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这五国在1944年以前相继退出战争,并不同程度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所以对他们的处置较之解决对德和约要容易一些。其中意大利放弃了其非洲殖民地的一切权利;匈牙利疆界恢复到1938年1月1日时的状态,这样其失去了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仲裁给他的全部地盘;保加利亚则保持1941年1月1日时的疆界,确认对南多布罗加地区的占有。五国和约是战后东西方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是在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方面所取得一项重要成果。然而此后国际形势急转直下,美苏之间的冷战完全取代了双方的战时同盟关系。在此种情况下,美苏两强的对德处置完全是各行其是的,当然德国一分为二也是在所难免的。随着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形成,欧洲逐渐成为美苏斗争的最前线,直至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的终结,欧洲在世界政治、经济日益走向多极化的趋势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