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杂志“经典引读”栏目,聚焦整本书阅读,引领高中生阅读经典。该杂志每期邀请高校教授、专家学者等,对谈经典名著,发现阅读之美。

元稹作唐宋传奇《莺莺传》,讲述崔莺莺与张生的凄美爱情故事。后人对其进行了众多改编,其中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众多续作中最为出色,影响甚广。

《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杂志邀请《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编辑家、语文教育家叶开先生对谈《西厢记》,全文刊登在《十几岁·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杂志2021年11月刊(总148期)。

西厢记元代文学最高成就(十几岁名家读经典)(1)

中唐诗人元稹作《莺莺传》,讲述崔莺莺与张生相恋又分离的故事。元代王实甫将其改编成《西厢记》,崔张二人终成眷属,影响更大。后来,戏曲、影视、话剧等,对《西厢记》有多种演绎。

叶开先生与《西厢记》的初遇,可追溯到他小学三年级——京剧版电影《红娘》上映时。那时,电影于叶开而言,是个新鲜事物。观看《红娘》的场景,他已然记不大清了。红娘和小姐崔莺莺老旧的妆容却至今令他记忆犹新。

上了大学,文学史课上,老师讲到元曲,《西厢记》又闯进叶开的视野。本期,我们与叶开先生一起走进《西厢记》的世界。

十几岁:您初次阅读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什么时候?当时打动您的是什么?

叶开:我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读了《西厢记》,才知道王实甫这部作品全名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杂剧的基本模式是“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而王实甫《西厢记》一共有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相当于一部“长篇杂剧”。

其实《西厢记》这类元杂剧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剧本”,其中有相对复杂的舞台人物调动和唱段,读文字稿不如看戏那么真切生动,因为故事情节要靠唱段和念白来调动。元杂剧是一种“语言艺术”,能读进去的反而是精彩的语言、对白和唱段。

十几岁:再谈《西厢记》,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几折?

叶开:《西厢记》的唱词非常精练传神,令人过目不忘。如一开场崔莺莺唱的【后】:“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尤其是后三句,真是精彩。

要说哪几折,还真是费思量。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的第二折、第三折,都是非常生动的,有细致的内心展现,把相思与相知的过程,描摹得很细致。

十几岁:元稹的《莺莺传》在后世有很多续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人钟情这个故事?

叶开:元稹作《莺莺传》,写出了莺莺的美好。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女,典雅温柔,姿容娇媚,“穿着家常衣服”“面容红润健康”,这十分符合才子对佳人的美好幻想。张生标榜自己是真正的“好色之徒”,以“懂得欣赏女性美”为骄傲,但是最终不能跨过礼教的围栏。他主动放弃“女色”的诱惑,标榜自己是“善补过者”。张生的犹豫、小心谨慎和“始乱终弃”,才制造了莺莺的悲剧。《莺莺传》就记载了诗人杨巨源的《崔娘诗》,以表达对莺莺的同情和惋惜。元稹也留下了《会真诗三十韵》,同样表达了对崔张爱情的遗憾。

在唐代以及后世,文人才子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婚仕。士族阶层必须通过与名门望族建立婚姻关系才能维护社会地位。士族子弟渴望爱情,却受制于婚姻的羁绊。这是士族子弟的共情。

崔张的悲剧是整个士族阶层的悲剧,能够引起才子们的共鸣。士族文人借莺莺的故事慰藉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就像作者元稹自己一样,他们转身面对现实,缔结高门大姓的世俗婚姻。

十几岁: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众多续作中最为出色。相比其他续作,王实甫在元稹的基础上作了哪些改进?

叶开:王实甫的《西厢记》对《莺莺传》的改编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拔高了人物家世背景。在元稹的《莺莺传》中,莺莺是个富裕家庭的女孩子,并非相国小姐。莺莺“自荐枕席”的越礼行为使不少学者纷纷考证其身份,有人认为莺莺是娼女。《西厢记》明确报出莺莺的门第,为崔张的爱情故事走向婚姻,提供了合理的社会基础。

第二,给人物以确切的名字。作为现场演出的舞台剧,给出场人物以确切的名姓,这符合杂剧的文本特点。张生名叫张君瑞,莺莺名叫崔莺莺,还有丫鬟名叫红娘。

第三,增加矛盾冲突。第一本楔子,老夫人交代,莺莺自幼许婚给老夫人的侄子郑恒,增加了崔张婚姻的阻碍。唐代社会,订婚是严肃的约定,不能随意退婚。

元稹的《莺莺传》中,张生母亲与莺莺之母都是郑氏,所以莺莺之母郑氏才让莺莺称张生为表兄。张生不聘娶莺莺,是因为张生嫌聘娶礼节时间太长,等不起。张生说:“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这个理由一点也不充分,连作者元稹都看不过去,更不可能打动读者。《西厢记》把张生的表兄身份给了郑恒,并增加了莺莺与郑恒的婚约,使得崔张爱情阻力更现实,更能博得观众同情。

第四,增加红娘的作用。《莺莺传》中婢女没有名字,在整个故事里只是一个懵懂的传声筒。张生咨询婢女,怎样才能打动莺莺小姐,婢女回答说:“善属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于是张生写了一首情诗,莺莺回复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张生读懂了“接受私约”的涵义,在十五月圆之夜逾墙赴约。

这个情节十分重要。《西厢记》抓住了《明月三五夜》的精髓,不仅增加了婢女的引导作用,而且把《西厢记》定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杂剧《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关目(关键)情节是“琴挑”。卓文君听了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西厢记》的关目情节是“诗挑”。才子张君瑞的情诗打动了崔莺莺。这在情节上增加了生活的现实感。

第五,以“高中状元”“拜堂成亲”大团圆结局给观众和读者一个完整的交代。也有人认为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是关汉卿续写的。《莺莺传》是按照作者的意志撰写的,旨在表达作者的道德感;《西厢记》是为读者和观众撰写的,旨在展示故事、打动看故事的人。

十几岁:元稹笔下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被王实甫改编成了才子佳人的爱情喜剧,这与两位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叶开:《莺莺传》虽然写了莺莺的美好,崔张爱情的珍贵,但最终作者转向了讨论礼教的严肃话题。

张生深爱莺莺的娇容,设法引诱莺莺,莺莺不为所动。婢女对张生说:“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始乱终弃”的是元稹。

《莺莺传》中莺莺与即将离别赴任的张生诀别:“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张生作为士族阶层的才子,进士、仕宦之路是明显的选择。莺莺明白地知道张生内心的选择,所以才决绝地舍弃爱情,成全爱人的仕宦之路。莺莺的举动符合孔子《诗经》“哀而不伤”的精神。

元代王实甫的作品,更多地代表普通人的情感倾向,大众在观看舞台演出时,与演员面对面交流,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情感环境。剧本中的人物与观众融为一体,必须符合观众情感倾向,所以,大团圆结局是观众能接受的最佳方式,剧中人物的言行也必须符合观众的意愿。

十几岁:《西厢记》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叶开:《西厢记》改自《莺莺传》,基本上奠定了“才子佳人”的核心结构模式,后面的南曲《牡丹亭》、长篇章回小说《红楼梦》,大体上都依照这个格式来铺张,也构成了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核心观念。

不过《红楼梦》是另类,可能算是“反才子佳人小说”的类型。研究它的文章很多,不能简单归于“才子佳人小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主要核心思想,这个美好的思想,从文艺作品、从社会风尚来说,都是一以贯之的。

十几岁:从古至今,张生与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始终动人,其动人之处在哪?

叶开: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是经典的好事多磨,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典型结构,变成了后来明清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母题。

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是超越世俗的情感,是反对尘世、追求纯粹爱情的行为。这就形成了巨大张力,令人为之绷紧神经。他们排除一切阻力,鄙视一切功名富贵,而把爱情看成是人生中最高价值的观点,是最打动人的。可以说,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国家,这样的爱情都会遇到世俗的重重阻力,且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莺莺传》就是例子。而《西厢记》将其改为了“人定胜天”的模式,让追求爱情者,求仁得仁,或者说,“终成眷属”。

本刊记者/杨丽芳 刘秋香

附杂志版面图:

西厢记元代文学最高成就(十几岁名家读经典)(2)

西厢记元代文学最高成就(十几岁名家读经典)(3)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