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养生的关键是肝肾还是微循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养生的关键是肝肾还是微循环(早养胃午养心晚养百脉)

养生的关键是肝肾还是微循环

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为什么要“早养胃,午养心,晚养百脉”?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十二经脉对应着十二时辰,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有盛有衰。子时 (23点至1点),气血旺于胆经;丑时 (1点至3点),气血旺于肝经;寅时 (3点至5点),气血旺于肺经;卯时 (5点至7点),气血旺于大肠经;辰时 (7点至9点),气血旺于胃经;巳时 (9点至11点),气血旺于脾经;午时 (11点至13点),气血旺于心经;未时 (13点至15点),气血旺于小肠经;申时 (15点至17点),气血旺于膀胱经;酉时 (17点至19点),气血旺于肾经;戌时 (19点至21点),气血旺于心包经;亥时 (21点至23点),气血旺于三焦经。由此可知,早上(辰时)、中午(午时)和晚上(亥时)分别对应胃经、心经和三焦经,而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所以有“早养胃,午养心,晚养百脉”之养生说法。

早养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脾胃论》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均明确指出胃气在人体的重要性。俗话说,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即使是没有胃病的人,在生活中也要特别注意对胃的保养。防范于未然,才能健康少病痛。早养胃:两个关键时间点早上7~9点,即是辰时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是天地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人体内的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间段正是吃早餐的时候,营养丰富的早餐能给胃提供丰富的原料,从而发挥“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1.早上7:00一杯温水护胃在7点左右喝一杯温开水,可以湿润口腔、食管、胃黏膜,冲刷附着于黏膜的黏液和胆汁,促进胃肠蠕动,为进餐做好准备。还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但不宜过多饮水,约100毫升即可,以免冲淡胃酸,影响消化。也不宜喝凉水,以免对胃部造成刺激。2.早上7:30吃好早餐养胃研究表明,经常不吃早餐引发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的几率高达36%。还易导致低血糖、记忆力下降,增加胆结石患病风险。一份好早餐有三个特点:一是早餐要吃热的食物。人体摄入冰冷的食物会使气血不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二是搭配合理。要有干有稀,包括谷类、蛋类、豆制品、瘦肉和果蔬等。三是避免油腻。吃太多肉类或油腻的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可选择粥、豆浆、燕麦片、芝麻糊等。

午养心夏季养生重在养心。炎夏往往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何在高温季节养护心脏尤为重要。中午养心:做好两件事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也要在这个天地之气的转换点上调整气血。心为“君主之官”,即心是人体的主宰。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如在午时能睡片刻,对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其实一年四季都需要午睡,但每次睡的时间不宜过长,半小时左右,不要超过一小时,最好能躺下来,不要趴着睡。据调查,许多老寿星都有保持午后小睡的养生经验。1.午睡养心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够增强体力、消除疲劳,养护心血管,预防心脏病。午饭后稍作休息,在此时段内睡上约30分钟即可。2.刺激心包经护心心包经从心脏的外围开始,到达腋下三寸处,沿着手臂内侧中线止于中指。饭后半小时左右,如果适当地刺激心包经,可以增加心脏供血,有效保护心脏。这个方法,不但适用于患心脏病的老人,对所有老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养生妙招。

晚养百脉晚上21点到23点是三焦经当令之时,该经通达身体的五脏六腑,因此,也是增元气、养百脉的好时机。晚上养百脉:做好三个动作不少人会利用晚上的时间锻炼或是进行娱乐活动,不过,从21点到23点,就应该静下心来了。此时,做好三个动作,养护百脉,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1.手指梳头气血畅将十根手指当作梳子,梳头3分钟以上,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2.温水泡脚滋养肾脏温水泡脚可以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达到滋养肾脏和肝脏的目的。晚上9点到11点是泡脚的黄金时间段,也正是晚上养百脉的时间段。需要注意的是,泡脚的水温一定要适度,不能过热或过凉。3.晚上捶背好入睡睡前捶背,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能有效改善睡眠,催人入睡。捶背通常有拍法和击法两种方法,均沿脊柱两侧进行。拍法用虚掌,击法用虚拳,通过压缩空气而产生震动力。手法均宜轻不宜重,两侧掌根、掌侧同时用力,节奏均匀,着力富有弹性。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轻拍轻叩,速度以每分钟60~80下为宜,每次捶背时间以20分钟为限。■

来源:广东中医药编辑:黄怡辛责编:王 慧关注官方号,订阅更多权威健康消息↙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专栏!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本文来自【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