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1)

张仪:凄凉无说处,秋尽有寒云

随着近来荧屏上战国题材电视剧的热播,那理不清关系的时代也渐渐被世人识得,特别是在《大秦帝国》和《芈月传》中,众多风云人物也从故纸堆中立体了起来,其中,张仪的形象尤为突出。

《大秦帝国》中扮演张仪的是喻恩泰,一位我很喜欢演员,他的出名好像是缘自于《武林外传》,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个书生,对这类搞笑的剧作我是不会看的,我认识他是在《中华好诗词》的综艺节目,他的博学和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仪的传奇加上喻恩泰的演绎,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活,不仅将那个时代的风云展现在人们面前 ,还将张仪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中,以七国为舞台,腾挪跳跃,长袖善舞,将他的人生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为历代所追捧,他们的嬉笑怒骂,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七国的神经,“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有此等人物操控朝局,左右天下,使战国时代精彩纷呈,好戏连台。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2)

对张仪的评价,秦相李斯是相当高的,言“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但是,历代对他也是异音多多,唐代诗人徐夤就曾写诗表述了他对张仪的看法:

“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

对其逞口舌之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行骗天下的言行很是不齿,直接将他比作令人恶心的苍蝇,这也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人对张仪的看法。

张仪据说是魏国的贵族之后,家族早年也富贵过,但到了张仪之时,早已败落,居家耕读为计,很是贫困。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3)

他肯定是个聪颖之人,且异常刻苦,在典故中有着一则故事,名为“张仪折竹”,说他年轻时替人抄书,看见好词妙句便写在大腿上,回家后折竹刻写,久而成册,所以,这个典故反映了早年张仪的困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是鬼谷子的学生,从其学纵横捭阖之术,但这鬼谷子是个谜一般的人物,几同神人无异,战国时的精英们似乎都出其门下,这个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正史或野史都从其说,尽管我很是怀疑,苦无证据反驳,只能权信之。

张仪的事迹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但从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遗址中发现的帛书中,其中反映的很多事实同《史记》相悖,从司马迁采信的《战国策》中的记述来看,无疑是有着很多的漏洞及矛盾之处,所以,《史记》中对张仪的描写,可信度不是很高的。

七国之争,乱象丛生,而合纵连横是其主旋律,诸侯间为生存和发展的争斗,为张仪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其才华的舞台。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4)

战国贵族多养士,张仪作为一位有才之人,可能首先被楚国的相国赏识,他遂投其门下,但其他人对他并不买账,很瞧不起他,于是在一次宴席上,污蔑他偷了东西,并将其暴打一顿后赶了出来。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被人抬回家的他顾不得其他,昏昏的只是问其妻,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得知完好后,便放心了,对他来说,舌头在,富贵便在,作为一超级辩士,这是最为关键之处。

屡败屡战,不弃不馁,后来的他果然为秦王所赏识,一路升迁,他对秦国也是投桃报李,忠心耿耿,建言献计,以“连横”计迫韩魏来朝,并不失时机的对楚国施压,大棒和胡萝卜交替上阵,使楚国吃尽了苦头。

后世对张仪的不齿缘自于对楚国的欺骗,以六百里地的小利,引诱楚国君放弃“合纵”,后来是连这也赖掉,最后竟然还骗得楚王入秦,身死异乡。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5)

就这点来看,张仪实在是小人作为,勾引、无赖、利诱一通的组合拳令人眼花缭乱,但俱是让人瞧不起的“阴招”,极尽无耻之能,这也难怪后世将其赶出君子之列。

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口齿之能以及睿智之极,而且他还有敢于担当及勇赴死地的大无畏精神,在将楚国一通地欺骗和耍弄之后,还能自告奋勇的去楚国,同他相比,那后世诸葛亮去东吴哭周瑜,实在只能算作小巫了。

后世瞧不起张仪其实还有一个因素,这便是同屈原的对决,屈原作为中华历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所作《楚辞》被万人膜拜,其行吟荒泽畔,自沉汨罗江的壮举,历代都被歌颂和景仰。

屈原的口才也是极品,他曾作为楚国的使臣,去齐国游说,但是,在那个只图利益的时代,如他这样一身充满了文学的忧郁气质,正色立庙堂的君子,又岂是如张仪这般狡诈之人的对手。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6)

张仪和屈原没有直接面对面的对决,张仪两次来楚国玩弄楚君时,屈原都恰好出使齐国去了,他明知张仪是一个为达目的而全无道德可讲之人,竭力劝说楚君不要听信张仪的蛊惑,但无奈,在楚君的昏庸和一帮佞臣的夹击下而落败。

战国是张仪这类辩士纵横的世界,而不是屈原这样君子正色君子的舞台,楚国的贵族政治体制,人才匮乏,注定了其眼光短浅,没有大格局,最终将一把好牌打得个稀烂。

张仪最大的功绩是在对天下大势透彻了解的基础上,以天才之辩才及大无畏的勇气,在国与国之间腾挪,纵横捭阖,刀锋上跳舞,为秦国营造出一个最佳的“国际环境”,帮助秦国实现了“东进”之梦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仪可以说是优秀外交家的鼻祖,更是一位心理学家的先驱,虽然他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作为被后世诟病,但如果放在那个弱肉强食,道德沦丧的时代来看,倒也无甚可指责之处。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7)

在《战国策》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张仪虽然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却也有失误,最为明显的是在伐蜀还是攻韩的决策上,他是败给了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他是主张攻韩,但在一番争论后,秦惠文王最终决定是伐蜀,历史证明,司马错是正确的。

秦惠文王也是敢用人,明知司马错和张仪二人在决策上不同,却让二人一起,乘巴蜀两国互攻之际,借着当时苴国的国君请其相助之机,一举将巴蜀灭国,当然,那苴国也不复存在,这为秦国提供了稳固的大后方,也使后来长平之战的胜利,有了最为重要的军需保障。

就这点来看,张仪还是个心胸开阔之人,他没有像后世很多文士不同,与自己不同方略之人共事时,极尽牵制肘掣之事;相反,他作为副手,全力协助主将司马错,走金牛,战葭萌,最终将巴蜀之地尽收于泰国。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8)

在战国这个“有奶就是娘”,纲常败坏,国家概念很是模糊的时代,很多人都是奔走四方,朝秦暮楚,全无为哪个国家效忠的意识,有的只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唯有张仪,至始至终地对秦国忠心耿耿,一以贯之。

张仪最后是死在了魏国,当时的秦武王一心崇尚武力,对凭口才横行天下的张仪很看不起,而那些对张仪受宠心怀不满的大臣们也趁机进谗言,于是,张仪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也知道,是到了应该离开的时候了。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抱着效忠秦国的初心,亦是为了自保,主动要求去自己的母国,去魏国为相,行离间之计,将诈术进行到底。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9)

如张仪这时已失势之人,各国对他已是恨之入骨,特别是齐国,直欲寝其皮,食其肉;唯有魏国还对他有些好感,而他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必定会遭到攻打。

而张仪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使齐魏两国相互撕扯,抽身不得之时,让秦国乘机攻打韩国,猎取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天不假年,他在为相魏国一年后便离世了。

在秦统一全国的漫长过程中,文人中有三位贡献最大,商鞅的改革变法,范睢的远交近攻,而中间夹着的便是这张仪,他用自己的智慧,搅得天下大乱,每一次出使都完成任务,每一次出策,都使秦国获得利益,而天下大局在他的掌控下,向着有利于秦国的方向不断地向前。

文能玩各国诸侯于股掌,武能开疆拓土收巴蜀,虽然张仪因中伤争宠,不讲信义,狡诈阴毒,哄瞒欺骗等而为人所不齿,但他为秦国一统天下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智慧和勇气后世几无人能出其右,就这点来说,他不失为一代之英杰。

战国时的谋士比如张仪地位很高吗(战国顶级大忽悠)(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