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是皖西南中部一座美丽的城镇,负山临水。东临皖水,与余井镇、怀宁小市镇相望;南与油坝、王河镇毗邻,西临潜水与古井、痘姆接壤;北与龙潭、天柱山镇相连,面积125.5平方公里,辖8个村级居委会,总人口10余万人,是皖西南次中心城市。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

鸟瞰梅城

  “梅城”名称,始见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皖地有一个地方官姓名“梅城”,到唐武德五年(622年),析怀宁县置皖城、皖阳、安乐、梅城四县时梅城为县名,作为城名,还有梅子树多、城靠梅河、望梅止渴、梅花小姐捐资建城等传说。因历史久远,难以细察是哪种来由。梅城是皖城,是怀宁县故城、安庆故城,现在是潜山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潜山县城所在地,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交通方便,八方勾连。梅城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山明水秀,美景荟萃,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雪湖公园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2)

四季分明的城市

  从地图上看,梅城在北纬30°线上,与同纬度其它城市比较,梅城四季分明,风物宜人。这与它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分不开。梅城处于大别山东南支脉与沿江丘陵之间的潜山盆地,冬季西北寒风由于天柱山脉层层山峦的阻挡,风势减弱,寒潮不易侵入,而来自东南方向暖气流沿潜皖二水流域平原河谷徐徐吹来,使得位于天柱山东南的梅城常年天气晴和,日照充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4℃。全年大多月份盛行东北风,而梅城东北方向开阔平远,散热较快,加之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少了些酷热,虽处炎夏而较温凉。西部山高,日落较早,辐射减少,早晚更凉爽,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3℃。梅城多年平均气温为16.2℃,成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爽,少有的全天候旅游的城市。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3)

天柱山脚下 范建成/摄

  离梅城20余公里的天柱山自开放以来,一年四季游人络绎不绝,一年365天每天都有人登山,从没有因气候异常而出现“零”记录。

  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所以植被繁茂,终年鲜花不败。花的名目繁多,古人有“春日寻幽路转賖,随缘到处是山花”。当你踏上潜山的土地,就会见到田野里、山坡上、公路旁处处姹紫嫣红,芬芳馥郁。梅城居民是户户养花,涌现不少养花专业户,有的甚至达千盆以上。其中梅花、惠兰、瑞香、金桂为梅城“四大名花”,四大名花中又首推梅花。潜山县多年前就成立了梅花协会,引进和培育梅花品种达20余种。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4)

梅城梅园梅花 汪小平/摄

  “万紫千红花不谢,春夏秋冬耀眼明”,这是对梅城风物和气候的概括。因为四季分明,所以好花如潮,四时不绝。因为花开花落更觉四时节气有序、清朗,加上梅城人民勤劳爱美,把这个小城装扮得“千家楼阁归菱境,十里山城入画图”。到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铺锦叠绣、繁花似锦,似乎是辛勤的园丁每天整理好庭院等待远方游人归来。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5)

文化胜迹的故乡

  1993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大别山区潜山县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大约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一地区狩猎、采集。他们在梅城北彭岭山地的红色土壤内遗弃了157件打制的工具,其中就有石片、石锥、刮削器、砍砸器等。这些石器多用石英砾石制作,打制方法多用锤制法。这是典型的早期旧石器,属第四纪地层时代,距今10万年前。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6)

石杵

1982年在城南天宁寨一块椭圆形台地上,发现厚达2米的文化层,经两次发掘发现墓葬12座,出土鼎、豆、壶、碗等遗物,多属新石器时代器物,距今5500年左右。考古证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在这里定居。在战国至西汉的几百年中,即距现在2000年至2500年之间,皖地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梅城周围出土了包括范母大批青铜文物。青铜器上的各种图案,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证明当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并与中原和长江的上下游各地有密切的联系。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7)

春秋龙首曲柄盉

  这一地区城镇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有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交换场所,因之,“邑聚”随之出现。公元前810年前后,这一地区已归入周王朝版图,成为古皖国都邑,世称皖城。《通典》最早记载:“楚灵王所建,周七里二十又一步,高二丈,四门。”是春秋以来的雄都古镇。其间经历多少攻守战争,城池兴废,不可胜数。

其中楚后工程较大的修筑有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知府黄干“城安庆(即皖城)以备战守。”绍定辛卯(1213年)知府赵希衮加固城墙并坚造水闸。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史可法上书荐知县柯友桂续建故城,仍承故址,加石升墙,修筑工程持续两年多,后被洪水冲垮中断。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知县郑誉玄收缩城脚,改筑土城。以后康熙、乾隆、咸丰等年间均有重修和扩建。咸丰十年(1860年)知县沈定钧、总兵梁大用重修城墙,增修高二丈许,周长902丈,垛口1999个,女墙1914面,傍城建池,并建碉堡15座。此时皖城范围虽不及楚灵王初筑和秦汉时期的规模,但“竖广直横、楼橹翚革、饰如焕然”。民国28年(1939年)侵华日军多次轰炸梅城,国民党驻军以城塔目标太显为由,拆除西门塔与部分城墙。以后,年久失修,老城逐渐被毁。至解放初,沿护城河才能看到古城的大致轮廓。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8)

潜山古城门

  梅城,春秋时为皖国雄都。自隋开皇九年(589年)建熙州时起至宋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治东迁时止,今日的潜山县城一直为州、郡、府,治所近800年。梅城成为皖西南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清顺治《县志》中记载了众多的历史胜迹:乔公故址——“乔公名玄,事载本传,汉末避地于潜之北三里,名彰法山。山麓溪水环曲,松竹幽茂,为其故居。今改为广教寺。其墓亦在寺后,寺前有井,相传公二女梳妆堕脂粉,其中,至今汲之有脂粉色。后人于其上秀英亭,今废。井台栋有建安年号。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9)

胭脂井

“梅城四门原有四塔,传说梅城是泊水筏形,塔为筏篙,插入水中,梅城就不被洪水冲走。至解放前夕仍剩3塔,太平塔位于北门彰法山,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历史最长,塔体最大,这是一座至今保存最好的佛塔;兴化塔坐落在西门,1941年,国民党桂系部队将塔炸倒,塔砖运往野寨修建抗日将士墓;南门文峰塔,明代为儒学文笔创建,1973年因塔基砖被拆空,被大风吹倒塔顶坠入南门湖中。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0)

太平塔

  南湖北岸“一台高耸,螺旋而上者数丈”,“月夜登眺,山黛朦胧,湖光缥缈,万井楼台在月”,世称“舒王台”,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在舒州任通判期间读书、理政的地方。环绕舒王台原有南湖、雪湖和学湖,三湖岸连水通,明代建成南园,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有文峰塔影、隔池烟树、碧荷飞鹭、断岸红桥等荷亭八景。明清两代,潜山屡罹兵火,三湖中万景楼台、曲桥水榭化为乌有。现辟为城市公园,荒废胜迹正待恢复。南湖风景将更加优美怡人。

  城东三合村土地良田之下,埋藏大量秦砖汉瓦,经初步考证,是古皖城西移前的遗址。旁有宋末元初据寨抗元的刘源“大王庙”,再往东称焦家畈,是《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焦仲卿的故乡。城西有罗汉寺和距今1800年前东汉末刘馥创建的后吴将吕蒙改名吴塘堰。城北有玉镜山、凤凰山,王家坦有宋宰相王珪故居。城南有周瑜庙、古城山、薛家岗等遗址。民国初年城中有7街10巷,24座牌坊,40多处宗祠,宫祠林立,市肆繁荣。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1)

薛家岗遗址

  梅城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历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早在唐代,王仙芝、黄巢的义军攻占过潜山;宋末刘源、元末徐寿辉、明末张献忠曾率部转战梅城、水吼等地;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梅城与清军展开过英勇悲壮战斗,并一度作为大本营,均田地、办学堂、开科举。

五四运动后,在上海、南京、武汉、安庆等地读书的王步文、余大化潜山籍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先后在潜山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7年11月中共潜山特别支部在梅城成立,特支贯彻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安徽省临委关于领导工农进行武装暴动的决议,组织领导了1927年12月7日的梅城暴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四次进犯梅城,空袭二十余次,古城几乎沦为废墟。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2)

日军空袭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棋盘岭伏击日军,在余家井隔河阻击,重创日军千余人,并在梅城小桃园架炮击落敌机一架。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实施敌后作战,打鬼子除汉奸,战绩卓著。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四次攻克梅城,成立了潜山县民主政府。“三纵”的游击健儿为梅城的解放浴血奋战,那高耸的天柱山曾做过红军的大本营,那朴素的翠云庵汇集过多少革命志士,天宁寨前涌动过大刀长矛,残存的城垛上留着箭矢弹痕。梅城宽广的怀抱中,贮藏无数瑰丽的历史文化珍宝。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3)

天生好景的地方

  明代罗庄在《潜山古风》诗中赞“淮西胜地称舒州,人烟浩渺林木稠。山奇水秀足灵秘,古云十景何清幽……天生好景在人间,阆苑蓬莱奚足贵。”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4)

潜山西河大桥

  梅城在太古时代是“皖潜古海”的一部分,后经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特别是新生代造山运动的影响,陆续上升,大小断层和褶皱随之而生,隆起的高山,下陷的湖泊,相继出现,经过大自然亿万年雕琢和历朝历代人民群众的培育,形成了“山奇、水秀、林木稠,十里山城入画图”的优美自然风光。

  离城25公里的天柱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5米,周围群山拱立,危崖罗列,广袤500里,山阳之水入江,山阴之水入淮,“奇峰仰摩于云霄,大江俯瞰于广野”。大自然赋予它千峰竞奇,万壑争秀,怪石嵯峨,流泉潺潺,古径幽深,洞穴莫测的奇丽景象。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5)

余竞华/摄

  抱山绕城的皖、潜二水,形成双龙抱珠之势,河面开阔,岸线曲折优美,水清沙净,河面水鸟翔集,游鱼锦鳞,是国内知名的不是海滩胜过海滩的淡水沙滩游憩地。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6)

潜河碧波荡漾

  从空中俯瞰天柱山,中低山发脉的一系列低冈丘陵如老龙张爪,又似巨树老根从西北向东南延展,渐渐埋没于平畴绿野之中,构成大大小小的半岛,半岛上常绿植物与岛周的平原农田的作物颜色对比,构成柔和舒卷带有韵律色块,四季景象不同,令人赏心悦目。梅城是田野中的城市,城市中的田野,世世代代居住在小城的人们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田野、山野。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7)

  从两河中渗出的清泉经东关河、北门河、幸福河源源不断地流进城区,岸边垂柳依依,水中鹅鸭成群,洗净小城的铅华后,汇入连天荷叶无穷碧的南湖。

  旭日东升,新城竞展芳华,太阳落山,落日镕金,暮云合璧。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8)

吴东明/摄

  家在梅城,人们常常感觉到她有一种素雅明丽的美,今天的梅城已不是王安石当年说的“皖城终岁静如山”,而变得时尚,变得更加丰姿绰约,楚楚动人。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19)

皖西南的重镇

  梅城,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她曾几度辉煌,显赫四方。也有过府治东迁后的沉寂和衰落,特别是侵略者焚烧和滥炸,毁坏了她姣好的面容,但历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一直重视梅城的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编制了几轮城市规划,城区已由不足4平方公里拓展到16平方公里,新增市政基础设施,新办一大批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企业,兴办学校、医院和文化娱乐场所。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20)

朱邦振/摄

在中部崛起,奋力追赶跨越的大潮中,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今日的梅城已经成为皖西南的重镇和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综合竞争力标志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越来越强,县级市的雏形已经呈现。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21)

潜山政务中心

  近十年来梅城的产业发展较快,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和旅游园区,初步形成以老城区为轴外拓型的“一核两翼,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天柱山旅游度假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7家,以园区为载体,延伸日用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包装和纸制品、医药卫材、农产品及旅游工艺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链条。一大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使传统产业得以提升,一些产品已达到和接近国家先进水平,并实现外贸出口。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22)

天柱科技园

  梅城的交通状况,近十年来有明显改善。梅城既是全县公路网中心,又是通往武汉、南昌、南京、合肥公路网的重要节点,沪蓉、济广横纵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318、105两条国道在梅城过境。合九铁路设三级站,周边岳西、太湖、怀宁部分乘客也到梅城天柱山火车站上下车。航空,安庆天柱山机场离梅城仅52公里,半个小时的车程,可登银燕飞往全国主要城市。货运物流可至安庆水运码头,实现通江达海。现今梅城立体交通系统的建成完善,使潜山县城成为江西、湖北、安徽省际区域的交通枢纽城市。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23)

车轴寺大桥入口开发区俯览图

交通便捷,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梅城成为省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门户,近年来,它不仅接待过国外大批外宾来访、旅游,而且与德国、挪威、日本等国市县结为友好城市,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已有不少重大项目落户梅城。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24)

潜山外环

  依托天柱山国家5A旅游区,梅城是“山上游、山下住”旅游接待中心。至2011年,有星级饭店10家,旅行社31家,星级餐馆4家,A级旅游商品购物点1家,大排档快餐店更是星罗棋布。每到夜间从县委会到天柱山路口,绵延2千余米,特色小吃、地方戏曲、街头表演共400余家,灯火通明,通宵不息,流光溢彩,形成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

潜山市梅城县城(潜山县城所在地梅城的古往今来)(25)

梅城夜景(来源网络)

  如今城区面积已达12.6平方公里,广阔城池一望无际。一栋栋建筑在成长,一片片小区在扩容,一个个空间在增绿。城市建设中更多注入了以人为本的温情,一种和谐与梅花同时绽放,弥漫山水城市,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温馨,越来越“称人意”。昔日天柱山下的古城,已是江淮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古老梅城,青春梅城,正张开双臂拥抱五洲四海。(作者 朱邦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