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邓训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的六儿子,官至护羌校尉。他和他的团队给后世贡献了“以夷制夷”的典故,这个典故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不能机械、简单的应用,需要辩证的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恩威并重。

为什么这么说,请听小编娓娓道来——

邓训临危受命

沮授为何不降曹(东汉邓训以夷制夷)(1)

邓训剧照

东汉汉章帝在位时期,有一年因为护羌校尉(为镇压羌人叛乱,隔绝西羌与匈奴的交通设置)张纡用兵失策,引起羌人愤怒,起兵犯境,朝廷命令邓训为新任护羌校尉,前去平叛。

羌人总首领叫迷唐,联合羌人各部落,他们相互摒弃前嫌团结起来,同仇敌忾,集结有4万多人,打算等冬天封冻以后东渡黄河(羌人主要在河西地区),攻打邓训的军队。

羌人附近有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他们有二三千的骑兵部队,作战十分骁勇,每次和羌人PK都能以少胜多。

巧妙应用以夷制夷

沮授为何不降曹(东汉邓训以夷制夷)(2)

羌族骑兵

迷唐现有骑兵一万多人,不敢直接攻打邓训,但是小月氏胡这支骑兵队伍很是眼馋,想先拿下归为己有,这样对付邓训的汉军部队就不难了。

邓训的部下听说羌人攻打小月氏胡了,高兴万分:“真是天助我也,让他们先狗咬狗,两嘴毛吧,我们就坐等他们毁灭,这是以夷伐夷的谋略啊!”

议者咸以羌胡相功,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后汉书》

可是,部下“以夷制夷”的战略,邓训不苟同。

1.先救人

邓训深谋远虑地说:“前任护羌校尉张纡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失信于羌,惹的羌人骚乱,结果让朝廷兴师动众,耗费巨资,又让边境凉州的老百姓不得安宁。要想让羌人服从汉朝,必须获得他们的信任,就应该对他们恩赐,眼下小月氏胡危难,遭到迷唐的围攻,我们就要救月氏胡!”

按照邓训的命令,汉军打开城门,让小月氏胡的妇女、老人、孩子和伤员进城,然后严兵防守。

迷唐的羌兵退去以后,小月氏胡的兵士看到自己的父母、妻儿受到汉军的保护,深受感动,纷纷跪在地上,跟邓训磕头,流着泪说:“邓君如此慈爱,我们感恩不尽啊,以后我们一定听从邓君的话,绝不以汉朝三心二意!”

邓训从月氏胡中挑选一批强壮的年轻人作为兵士,他们欢天喜地,愿意同汉人一道打击羌军。

2.再救心

羌人、胡人的风俗“以病死为耻辱”,每当病重,生命到了倒计时关头,就用刀自杀。邓训想改变这种愚昧的思想,听说谁得了病,就赶紧亲自前去问候,将病人隔离开,收取他的刀剑,然后派医生耐心治疗,这样一来,好些病人都康复了,一传十,十传百,胡人对邓训更加崇拜和敬仰。

沮授为何不降曹(东汉邓训以夷制夷)(3)

邓训派人治病救人

接着又送财物给羌人各部落,让他们相互照应,前来归顺。迷唐的伯父号吾就带着母亲和部落的八百余户,从塞外来投降。

3.然后借力

邓训于是征发湟中的秦人、胡人、羌人的士兵四千人,出塞在写谷袭击迷唐,杀死并俘虏六百多人,缴获马、牛、羊一万多头。

邓训依靠月氏胡的帮助,平定了迷唐的叛军,俘虏了他们的将领,主要头目被杀死,边境从此安定下来。

邓训53岁就死了,羌胡人听说后悲痛万分,成千上万人为他送葬,嚎啕大哭,用刀子割下自己的肉,又杀死犬马牛羊,表达自己的悲痛,他们哭喊着:“邓君死了,我们也不愿意苟活着!”

后来,百姓家家户户设立邓训祠庙,向供神一样供奉他。谁家有个小病小灾小难的,都去邓训祠堂求得庇佑。

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后汉书》

结语

邓训“以夷制夷”的故事被后世疯传,但是,“以夷制夷”的应用从来不是机械的、孤立的,要看时机,需要用得巧,用得妙,否则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后世一些所谓的政治精英,都提出过“以夷制夷”的“高招”,如北宋末年,宋朝王朝为了同时面对北方的辽、金民族,便派人和金约好,共同夹击辽国,辽国成功被灭,北宋似乎完美诠释了" 以夷制夷",但北宋统治者只看到“以夷制夷”,却忽视了“唇亡齿寒”,辽灭亡后,宋、金直接接壤,没了缓存,北宋“以夷制夷”的战略,妥妥的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导致北宋灭亡。

沮授为何不降曹(东汉邓训以夷制夷)(4)

大宋官员

无独有偶,南宋统治者也没好到哪去。可能是宋朝统治者们对“以夷制夷”情有独钟的缘故吧,可他们又是如此的不长记性!同样的错误,南宋统治者也犯了一遍,南宋联合蒙古对付金,金国灭亡后,南宋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