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在烟台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就“马嘉理事件”展开了一场谈判。

谈判期间,发生了一件插曲。

当时,英国态度强硬,一度要撤使、断交、宣战。可是,法国、俄国等西方列强对清朝表示支持,迫使英国回到了谈判桌。虽然最终英国还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大量利益,打开了中国西南边境大门,扩大了在华通商特权,但李鸿章据此认定:以“以夷制夷”是可行的。

李鸿章在近代做了哪些事(李鸿章实践二十年的以夷制夷)(1)

从此,李鸿章就将“以夷制夷”作为自己开展外交时的重要手段。

1883年12月,中法战争打响。面对咄咄逼人的法国军队,清军奋勇反击,还在镇南关之役中击败了法军,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扭转了战局。法国总理儒尔·费里因此引咎辞职。

面对军事上、外交上的有利地位,李鸿章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主张“乘胜即收”,寻求英国的介入,希望“以夷制夷”,与法国签订和约。

1885年2月,李鸿章利用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私人关系,派遣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前往巴黎,参与谈判,并与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签订了《巴黎协定书》,结束了中法战争。

李鸿章在近代做了哪些事(李鸿章实践二十年的以夷制夷)(2)

法国在中法战争没有获得更大的利益。显而易见,李鸿章认为这是“以夷制夷”手段奏效的结果,而非中国军队浴血奋战的结果。此后,李鸿章频繁使用“以夷制夷”,当作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1894年,日本与清朝进行决战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朝鲜半岛战云密布,一触即发。主持朝政大局的李鸿章,无心积极备战,一味避战求和,再次祭出了“以夷制夷”法宝。

李鸿章恳请美国、英国、俄国等西方列强介入,进行调停,让日本从朝鲜半岛撤兵。然而,美国、英国、俄国等西方列强只是在口头上对日本进行“谴责”,并无实际性的动作,使得日本有恃无恐,调停宣告失败。

就如《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所批评:

“他(李鸿章)不懂国际上的政治形势;迷信个人说服本领;想依靠那套陈旧的以夷制夷政策。当俄国没有出面替中国斡旋时,李鸿章便转向英、美求助,但是它们谁也不能有效地遏制日本。”

李鸿章在近代做了哪些事(李鸿章实践二十年的以夷制夷)(3)

其实,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差点成功了。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击沉了一艘满载清朝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李鸿章将这次事件,当作让英国介入战争的绝佳机会,第一时间召见了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宝士德,向他通报了这件事情。

可是,英国经过反复权衡,放弃了介入战争的想法,裁定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由清朝政府向“高升”号的船东英国怡和公司支付赔偿。

李鸿章在近代做了哪些事(李鸿章实践二十年的以夷制夷)(4)

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此后,李鸿章还在做“以夷制夷”的美梦。他在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时,竟然想与日本联手,一起对抗西方列强:

“我国与贵国提携,共图进步,以与泰西日新月异之文化争衡,并防止白色人种之东侵,此乃两国之共同愿望。今虽一时交战,终不可不恢复和平,且冀更进而为亲睦之友邻。切望贵我两国将为东亚之两大强国,以与欧美持久对抗。换言之,不仅能改变今日之不幸,进而谋求两国友谊之加深。”

在外交经验极为丰富的伊藤博文面前,李鸿章的小把戏并没有什么用。日本另一个谈判代表陆奥宗光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如此高谈阔论,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我国的同情,间用冷嘲热讽以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

李鸿章在近代做了哪些事(李鸿章实践二十年的以夷制夷)(5)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彻底放弃了对日本的幻想,转而寻求拉拢沙俄。1896年,李鸿章出访沙俄期间,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密约》。在这份协议里,李鸿章不惜出让大量利益,换取沙俄帮助中国对抗日本。在《中俄密约》第一款就写明:

“日本国如侵占俄国亚洲东方土地,或中国土地,或朝鲜土地,即牵碍此约,应立即照约办理。如有此事,两国约明,应将所有水、陆各军,届时所能调遣者,尽行派出,互相援助,至军火、粮食,亦尽力互相接济。”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短短4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就爆发了。在8个侵华的西方列强里,日本和沙俄军队赫然在列。他们几乎是手牵手地进入了北京。

李鸿章在近代做了哪些事(李鸿章实践二十年的以夷制夷)(6)

李鸿章引以为自傲的“以夷制夷”手段,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除了闹出一个又一个笑话外,一无所获。

【参考资料:《清史稿》《中国近代史》《蹇蹇录》《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