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渠长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文化认同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文化认同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
作者: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渠长根
在民族国家社会转型进程中,引发工具理性凸显与传统文明断裂二元对立的现代化不断挑战着复合民族共同体内部文化认同的传统根基与阐释原则,并由此导引着民族成员前所未有的文化反思和价值质疑,进而推动着民族文化认同重塑为时代命题。中山大学詹小美教授与青海大学武永亮教授、杨玢副教授等共同主编的《“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新华出版社2018年版)正是在时代背景中基于长期研究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认同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度探索。
《“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共有三本著作,分别为《历史记忆认同论》、《民族交融认同论》、《文化传播认同论》。三本份量十足的佳作,为我们解疑着文化反思的时代困惑,回应着价值质疑的现实迷茫:《历史记忆认同论》在历史记忆的时空重现中释义着国家认同的空间指向,《民族交融认同论》在民族交融的关系构型中辨明着文化认同的主体意义,《文化传播认同论》在文化传播的时代场景中推动着价值认同的实然达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共同体的基因图谱和精神支撑,它以民族为载体依附于具体国家而存在,由此出发,文化既是人类创造世界的主观方式,又是民族存在的现实图景。在复合民族共同体既定限域内,文化认同不仅生发着多元主体民族认同的价值本源,而且凝聚着其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的价值共识。事实上,全球化与“去中心化”的现实场域使得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中华文化所导引的精神合力不仅彻底摧垮了多元族群历史形成的固有隔阂与心理局限,在民族共同体内部拓展着由“我”到“我们”的归属确证,汇聚为中华民族集体认同和民族国家整体认同的价值本源,而且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历时展演中升华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高度认可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
基于理论厘清与实践澄明之上,《“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着力于在文化——民族、政党——政治、道路——国家向度链接中探寻民族文化认同内生逻辑和外延关系的现实演进。国家与民族的互动,不仅指向了文化认同的逻辑源点,而且指向了文化认同的价值旨归。历史记忆、民族交融、文化传播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塑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共同体集体认定的共有“历史”,历史记忆指谓了共同体成员所共享往事的过程与结果;作为民族共同体族际互动的现实行为,民族交融指谓了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作为民族社会主体交往的文化互动,文化传播指谓了多元主体借助符合系统所进行的意图表达、信息传递和价值共享。共居的地域空间催生着共同的文化形成,一体的文化走向积淀着共享的文明传承,文明的世代相传凝聚着共通的价值诉求,在民族国家的记忆再现与民族文化的价值整合中筑牢“五个认同”的价值共识与心理自觉,恰恰是《“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的主旨目的。
在文化多元和价值困惑的现实境遇中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固本强基“五个认同”,既是中华民族历时形塑的应然之义,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的必然指向,《“中华文化认同论”研究丛书》对此作出了积极探索。在此,希望丛书编者就关涉问题研究继续拓展深入,争取更大的成果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