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了一场追悼会,师生及各界名流在追思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家李公朴先生。人群中,一位中年教师走了台,主持人本想让他少露面,这对他是一种保护,所以本没打算让他上台演讲。但他偏不愿低调,这位中年教师就是闻一多。而他的这场演讲,就是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演讲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闻一多在演讲时,并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虽然他早就知道自己的处境和李公朴一样。演讲结束后,他还主持了记者招待会,揭露了李公朴被害的真相。敌人恼羞成怒,在他回家途中将其杀害。被发现时,闻一多身中十余弹,这位年仅47岁,享誉全国的文学家、诗人就这样离世。
翻开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简介,会发现他不但天生就是“一块搞文学的料”,还是一个牛人。闻一多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巴河镇的一个书香世家,家境不错的他5岁入私塾,这让他从小就有很强的古典文学功底。后来新式教育开始盛行,10岁的闻一多进了正规小学读书。
3年后,13岁的闻一多考上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他的复试成绩是鄂籍第一。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民国的大学分国立、教会、私立、民办4种,闻一多考上的这种大学属于国立,它就是现在清华大学的前身。
在清华期间,闻一多不是个“听话”的学生,虽然他成绩很好。他曾把岳飞的《满江红》抄下来,贴到学校食堂门口,还擅自发表各类演说,这让他成了校园名人。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虽然在此期间他成绩优异,但却时常觉得无奈。与早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一样,他看到了弱国学子在外受到了的委屈,他也一样选择了拿起笔杆子。
当时很多留学生都认为在国外虽然会受些委屈,但回国会更糟糕,他们经常说祖国“到处丑恶,不值得爱”。每每听到这样的言论,闻一多总是忍不住反驳,他说:“只要是你的祖国,再丑、再恶,也要爱他”。带着一腔赤子之心,1925年3月,26岁的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节选)
以上两句是《七子之歌》中一首的节选,后来它经李海鹰先生谱曲成歌,红遍大江南北。写完此诗没多久后,闻一多带着一腔热血回到祖国,可惜那时候的祖国让他感到失望。军阀混战,百姓深受流离失所之苦,当局却毫无建树,此情此景之下,他再次持笔,写下了《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节选)
这首诗与《七子之歌》一样,都是1925年的所写,至今都风靡了95年。仅26岁这一年,闻一多就如此高产,能写出这样的精品现代诗,确实是文坛牛人一个!
这首《死水》之所以被推崇,除了精神内核上的它体现了一位年轻学子,对祖国深沉的爱之外,也在于它在格律上是很特别的。它是格律新诗的代表,每句都是9个字,第一节都是4句,既有新诗的语言灵活性,又有格律诗的韵味,这在现代诗中是非常难得的。
此后的21年,闻一多一直活跃在文艺界和教育界。他做过《晨报》编辑,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职,培养了大批文化青年。直到1946年,他完成了最后一次演讲。
臧克家
闻一多不光是一位诗人,而且还通晓书、画、篆刻等。同时,他还是一名合格的老师,他的学生臧克家等人,后来成为了现代诗坛的扛把子。艺术或许没有国界,艺术家是有的。闻一多先生的诗里,或许没有朦胧派那些绝美的意境,甚至他的《死水》还被说写得没有美感,但他一生都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了作品中,鼓舞了当时无数年轻人。
1993年,闻一多纪念馆落成开馆 ,如今在其故乡凤栖山麓,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迷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风采。上学时学过的那首《死水》,大家还会背吗?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