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15:3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评论员 张萍

养蚕的桑叶现在长出来了吗(养蚕闹剧再现爱马仕)(1)

杭州某家长朋友圈截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根据最近杭城家长的控诉,甭管穿不穿“罗绮”,只要你是小学二、三年级孩子的家长,就逃不过要为养蚕操碎心的命。

何止是杭城家长烦心,我们最近一次家族群的热闹,就来自上海表哥的“求救”:家中小公子应学校要求养了几条蚕,这几天蚕精神胃口不大好,急得一家老小满头大汗,蚕养死了孩子回学校可要挨批评。查资料、翻网络,群策群力,最后务农的姨奶奶开出“诊断书”:消毒措施没做好。没辙,只能从蚕籽开始重新孵化,姨奶奶答应桑叶一发芽,就从乡下给快递过去。

每到四月,杭州上万家长“一叶难求”的新闻就又要“年更”了。其实不仅是杭城家长被折腾,全国很多地区的小学教材里,都有关于养蚕的内容,一般老师会让孩子们带蚕去学校,在课堂上观察,然后带回家养起来,并且要写观察日记,记录下蚕宝宝的整个生命周期。《长沙的2位老人为了孙子半夜走了4公里路去摘桑叶》《养蚕热兴起小学生家长们忙“淘蚕”》,类似的社会新闻看上去欢乐极了,家长们却鲜有笑得出来的。

除了保育问题,蚕宝宝的食物来源更令人头疼,有人算了笔账,盒马鲜生的新鲜桑叶,20克售价9.9元,一斤桑叶卖250元,十只蚕的平均成本达到2500元。有人感叹,这可是桑叶中的“爱马仕”。买不起“爱马仕”桑叶怎么办?另外一些家长的路子就比较“野”了,比如夜闯上浙大华家池校区的桑叶基地,带着麻袋能薅多少薅多少。联想到农研院科研玉米被偷导致学生毕不了业的新闻,这种行为极度不可提倡,读书童的家长偷桑叶也是偷啊。

一言以蔽之,家长要么甘做冤大头,要么被逼做贼,养蚕的生命教育早就偏离了本心。有家长认为,从2001年到现在,高考政策都改了几番,小学生的教材也应该常改常新,适用新的变化,养蚕教育虽有其优势,但对都市生活的家庭来说,成本太高了。当成本超过合理区间,教育难免会变味。

让孩子养蚕,既教科学知识,也培养孩子责任心,还能融入生命伦理教育,出发点不错,最后闹得家长不领情,可见中间路径错了位。教育不能怕麻烦,却也不能制造麻烦。有家长提议,让全班一起养嘛,轮流照管,共同观察,其实就是个不错的想法。多考虑实际情况,多想变通之法,只要能达到目的,为什么非得把家长都逼成采叶“大盗”?窘态百出的家长,怎么教给孩子体面?

其实,养蚕闹剧最后还是回归到“考学生”还是“考家长”的辨析上。表面上,学校的许多社会实践作业是在践行素质教育要求,延展课堂教学,实际上,这些作业最后都转嫁到家长头上。超出孩子能力的作业,只会逼得家长上蹿下跳,就算最后顺利完成,孩子能不能接收到作业的用意,还得打个问号。这种性质的作业跟亲子互动类作业还不一样,打得可是考验和培养孩子的旗号,最后考验了谁,大家心里都清楚。

另一方面,几万家长喊苦喊了几年,多数学校还是该怎么让养怎么养,有学校老师直接表示:取消是不可能的,这里面的傲慢之态,一目了然。桑蚕文化源远流长,饱含了农事之艰、文化之远、生命之美,非常雅致和厚重。然而,对教条主义信心十足,对家长呼声视而不见,这样坚硬的教育姿态,还指望孩子从养蚕中获得柔软的心灵教育,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