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说到《一剪梅》,我想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台湾著名歌手,人称“九宫鸟”的小哥费玉清。1984年台湾中视同名电视剧《一剪梅》的片头曲,成为众多七零后和八零后难忘的记忆。今天很多人恐怕都记不清电视剧的剧情,但是旋律一响起来,费玉清的金嗓子一场,无不为之震撼,这种几十年都难见的歌者,也算是我们这个时代,大饱耳福的福利了。

梅开二度再逢春全诗 各有风流照古今(1)

小哥已经归隐,但是他的经典曲目永远的被留下来,可以反复聆听。但是今天我想说的不是小哥费玉清演唱的《一剪梅》,而是这个词牌《一剪梅》古代人两人所填写的经典。

关于《一剪梅》这个词牌,起源宋代词人周邦彦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

梅开二度再逢春全诗 各有风流照古今(2)

大家知道,词牌最主要是借助它的格式,后来跟本名没有太多关联,所以很多人写词也会说调借什么什么。或者词牌写在前面,后面是标题。表示曲调格律是来源于这个词牌的格式。

《一剪梅》后世填词的人很多,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南宋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明朝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户》。

梅开二度再逢春全诗 各有风流照古今(3)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这样写的: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cháng),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为了大家阅读方便呢?我特意把其中比较罕见的簟字和裳多音的字做了拼音标准。

梅开二度再逢春全诗 各有风流照古今(4)

这首词大家不知道是否读过,我想古典文学爱好者应该不会陌生。唐诗宋词的美,早就跨越了时代,不用强制每个人都喜欢,但是它绝对不会被淘汰,你我不在了,这些经典依旧顽固流芳。

其实这首词被已故的作曲家苏越谱曲有1987年《红楼梦》电视剧版本晴雯的扮演者张静林也叫安雯演唱,也算脍炙人口。不过歌名不叫《一剪梅》叫《月满西楼》。很多人说原创是邓丽君,其实是记忆错误。

因为邓丽君曾经唱过《独上西楼》,也就是李煜写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可以说都是今人谱曲唱古词的经典。有机会大家可以找来听听。

梅开二度再逢春全诗 各有风流照古今(5)

安雯演过红楼梦中的晴雯后,命运仿佛也被人物所缠绕,真是让人感叹不已。她演唱这首词,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清照,我很喜欢的南宋词人,她虽然身为女子,却不输须眉。在两宋时期的词人当中,她绝对可以进入前三,这首词写了跟丈夫分别后的离别之情,李清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女子,从来不遮掩自己的情感,敢爱敢恨,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

梅开二度再逢春全诗 各有风流照古今(6)

明朝大才子杨慎曾经点评此词说:“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李清照能写出来,虽然她的爱情不能当范本,每一个热恋的人都不一样,但是能留下来到今天,仿佛一首歌唱的一样:“我们的故事爱就爱的值得,错也错的值得。”一样,但是却不必那么直白。因为相好的时候,更多是倾心,后来的变故与遗憾,都是值得的。假如她的丈夫更勇敢和健康一些,李清照也不至于心灰意冷吧。后来再嫁的那个不过是觊觎李所搜集的金石文物。再也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晚年更是无比凄凉。

梅开二度再逢春全诗 各有风流照古今(7)

更可悲的是,当时的人物更没有对她的同情,反而是批判。让人唏嘘啊,这些人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呢?

而另外一位明朝的大才子唐寅,即唐伯虎写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户》则是另外一种光景: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以女子口吻,表现离别相思之情,是一首闺怨词。“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习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这首《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个人觉得甚至比李白写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还要好。

虽然是替女性发声,却不落俗套,词中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可谓精妙绝伦。

当然,如果要我选择其中一首,还是李清照胜出。大概是因为个人喜好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