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5月25日,早上9时人民大会堂早已经聚集满了众多港澳记者,他们被告知10点在人民大会堂有重要人物会见。上午10时,邓小平同志来到了大会堂,在会见港澳地区的代表后,邓小平喊住了拍完照即将要离开的记者。“有这个机会,我和记者讲几句话。”

邓小平神色凝重地说道,在场的记者顿时喜出望外,慌忙停下脚步,拿起笔准备记录下将要发生的大新闻。只见邓小平用不容否定的语气说道:

中央对香港问题的发言,除了我本人和总理和负责具体事宜的姬鹏飞,其他所有人的发言都是无效的。有人说香港回归以后中国可以不在香港驻军。这纯粹是胡说八道。香港不驻军,我们怎么体现收回香港?香港收回来了,驻军是我们主权的体现,不驻军就是表明我们没有收回!”

邓小平在没有事先通知记者的情况下,将记者留下说出来如此肯定坚决的话语这还是头一回,这也向当时的英国政府传出了信号:在香港问题上,中国不能有一丝让步!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1)

一、流浪已久的香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后,香港早已成为了英国人眼中的一块大肥肉,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香港岛被割让,此后的英国侵略者更是变本加厉一步一步地将香港全境蚕食殆尽。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再次惨败,此次的《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1898年,英国又逼迫中国清朝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向中国租借新界99年,名义上虽是出租,可是当时腐朽弱小的清政府其实连一分钱的租金也没有拿到。

到了1899年,英国再次通过《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等不平等条约继续扩大租界面积,自从租借的第一天起,英国人便已经没有归还的想法,租借地早已经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至此以后,整个香港地区开始进入了被英国长时间霸占的时期。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2)

在香港流离在外的百年间,香港的问题一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疮疤。英国人将香港打造成了向大陆吸血的重要通商自由港口,走私成为了当时香港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咽着气,默不出声。香港问题牵动着无数爱国志士的心弦。

“我好比凤阁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虽身份低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在美国纽约留学期间,看到风雨飘渺,山河破碎的中国,无比悲愤之下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香港》。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3)

二、香港是时候回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中国政府表态拒不承认清政府所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可是为什么在那时不收回香港地区呢?

尽管已经有实力武装统一香港,但是毛主席的政治智慧却不是常人所能料想的,香港问题是不仅是外交问题更是一个历史的遗留问题,对香港问题的处理“牵一发而动全身。”毛主席等人的态度是:香港必然要回归,但是如何回归,是政治艺术问题。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4)

更何况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还有许多地方还没有妥善处理好,将来可以协商办法再对香港问题进行解决。

1950年月1月,在英国得知中国对香港态度后,成为了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1974年,时任英国首相的英国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访华,毛主席接见了他,当谈到香港问题时,毛主席顿了顿说道:“剩下的这一个香港问题嘛,我们心中也不谈。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细商。”

说完指了指邓小平同志,接着笑着说道:“具体的事情就让他们年轻人去负责了。”这时候开始,关于香港的回归这一重要任务就开始被邓小平同志等人所慎重筹划。

在香港租地契约即将到来的时期,1979年香港总督麦理浩访华,此次访华的目的无非便是试探中国方面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所持的立场与态度。

3月29日,邓小平会见麦理浩时语气铿锵地说道:“香港的主权问题不能讨论,香港是中国的香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中国政府可以明确告诉你,香港的回归,不会伤害投资人的利益。这个你可以放心。”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5)

这次的会谈,中国政府正式将香港问题的解决提上了日程。此后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还有英国的前首相爱德华希斯先后访华,目的都不言而喻,进一步了解中国对收回香港的态度与具体事宜。但是邓小平同志的态度十分坚决不得有半点让步:“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

英国为何对香港的管辖如此的执着?香港对英国来说无疑已经是吞在腹中多年的肥肉,此时要吐出来难免仍有执念。

而英国对香港的垂涎不舍有着两点重要因素,其一,香港这个自由贸易港口每年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税收,其二便是香港的地缘位置十分特殊,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

在二战时期,尽管香港都已经落入日本之手,可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仍坚持将香港划入囊中,甚至宁愿将当时同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放弃,也要坚持对香港的管辖。不得不说,英国对香港的执念之深。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6)

英国首相丘吉尔

三、撒切尔夫人的到来

在几次试探之后,时任英国的首相,有着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正式决定开始访华,访华的关键便是对香港问题的谈判。此次的访华,撒切尔夫人带着任务而来。

此时的英国凭借着坚船利炮刚刚在马岛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因此一开始的谈判方针便是不要对华有所示弱,要展现英国的强势肌肉。甚至当时怡和集团的主席亨利提出要到2098年才交还香港。此次中英谈判免不了一场恶战。

1982年9月22日,一架英国皇家空军专机穿过宜人的秋色,在首都机场缓缓降落,高亢的礼炮声与飘扬的彩旗打破了秋的宁静,撒切尔夫人从飞机上缓缓地走了出来,带着胜利者的余威的她,甚至在飞机上还仍然妄想着保持三个对香港的不平等条约的有效。

而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长达二十二轮的谈判交锋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7)

24日上午9点,邓小平同志一身正装热情地接待了雍容华贵的撒切尔夫人,撒切尔夫人见到邓小平的第一句话便说道:“我作为现任的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语气中无不暗示了此次访华的目的便是代表着英国对香港问题的立场。

邓小平同志一听,立刻笑着握了握撒切尔夫人的手,满脸笑容地说道:“是啊,英国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是我认识的都下台了,欢迎您的到来呀。”现在看来,睿智的邓小平同志话里话外仿佛都有着弦外之音。

紧接着,二人步入了福建厅就坐,邓小平首先谈起了马克思曾经在英国居住,并且仔细考察过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

撒切尔夫人紧接着也笑着说道:“马克思本人写了一步《资本论》,而他本人看来倒是最缺资本。”话里也是饱含深意,似乎在质询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资本能够拿回香港的主权。

就这样,平静的交谈中,事关香港未来命运的归属问题也在悄然展开,表面轻松和谐的交谈中,有如海面上的冰山,而暗自的较量却已是海底里的万丈深冰一般。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8)

四、谈判交锋

在撒切尔重申了关于香港的条约仍然有效的主张,并且指出香港若是脱离了英国的管辖,香港将不再繁荣,香港的局势将会出现大问题。可是在主权问题上,中国一步都不能退让。

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道:“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不容置疑,我们一定要收回来。”紧接着他又补充道:“这个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主权不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明确地确定,在1997年,中国政府将会收回香港,包括新界、九龙。”

对于撒切尔夫人提到关于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人的观点,邓小平也做出了回应,邓小平同志沉稳冷静地说道:

“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与英国的合作,但这并不是说香港的持续繁荣必须处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行。香港能否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这样的观点,也是后来智慧的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因。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9)

在激烈的交锋中,撒切尔夫人对香港主权仍有意见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一句话使得撒切尔夫人吃了瘪。

他锋芒毕露地说道:“中国人穷虽然穷了点,但是打仗是不怕死的。”言外之意便是在主权问题上不容讨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不确定性,那么中英两国必然还有一战。这是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在外交生涯上吃了败仗,她带着锐气而来,却无奈铩羽而归。

她手上的砝码实在是太少,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中的优异表现,让她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然不是无能的清政府,这位举世闻名的女政治家明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悄然日落,而“东方的雄狮”已经悄然苏醒。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10)

当撒切尔夫人落寞地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这位一向重视自身仪表,举手投足之间透露着高贵的女士,或许是留恋于“大英帝国”昔日的风采荣光,亦或是感叹当今中国的强势,这位铁娘子在走下大会堂的石阶时,高跟鞋被石阶所绊倒。

高贵的“铁娘子“失去平衡,斜斜地栽倒在了石阶上,旁边的工作人员立刻慌忙地向前将她扶起,当时在场的国内外新闻记者迅速记录下了这一幕,这结结实实的一跤,在国际范围内立刻引起了无尽猜想……

香港的问题已经推上了台面,自然不会再让英国拖拖拉拉,中国政府提出了两年的时间结束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言外之音已然清楚,香港的回归已是必然,剩下的细枝末节中英两国共同协商。

接下来的谈判无疑是一场无硝烟的惨烈战斗,双方都在谈判桌上为了国家的利益亮出了一张又一张的底盘,在22轮的谈判以后,最终定下了有关香港回归的共同声明。

外交家周南后来在回忆时说道:“英国方面的底牌被突破了,不得不做出让步了,最后不得不全盘接受中国的主张。”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11)

当撒切尔夫人再度访华之时,由于双方已经在回归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自然交谈也没有什么压力了,撒切尔夫人高度赞赏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理论,正是一国两制的提出,使得香港回归的进程才使得英国最终得已让步。

当时的邓小平同志笑着回应撒切尔夫人:“一国两制是实践出来的。”难以想象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能够思维如此缜密地构想出这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一国两制”的提出大大促进了香港能够顺利回归的进程。

而“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也成为了邓小平同志政治生涯中的政治智慧的杰出体现,博得了国际上的赞叹与钦佩。

12月19日的下午五点,中英双方在人民大会堂一同签订了联合声明,这代表香港的回归大局已定。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12)

五、香港回归

1997年7月1日,在国际的瞩目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全场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宣告着离开祖国一百多年之久的香港终于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天香港市民欢呼狂舞,人民解放军正式进驻了香港,烟花爆竹之声响彻在了中国大地上。

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与撒切尔交锋的邓小平)(13)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表达他对香港回归的热切期盼,他曾说:“就我个人而言,我愿意活到1997年,我想亲眼看到香港能够回到中国来。”他还说:“如果我那时候走不动了,用轮椅也要把我推到香港的土地上,让我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站也好。”

在香港回归前的五个月,我国的伟大政治家邓小平同志却不幸逝世,香港已然回归,可是他看不到他的多年努力下的回归事宜真正地呈现在他面前了,他再也不能去香港的土地上站一站了……

在回归仪式上,人们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欢迎着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玲的到来,表达了香港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杰出功绩的感激与告慰。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邓小平同志身为香港回归这一盛举的伟大策划者与主导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伟大政治家特有的品质与情怀。

他以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大智慧史无前例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出色构想,将香港回归的难题迎刃而解,使得西方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刮目相看。他的睿智、开明、务实与开创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