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山新闻

南京文博馆的镇馆之宝,再次登上央视,而这一次则是组团露面。

漂泊在异国的国宝级文物(云端邂逅南京国宝)(1)

3月,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以《博物馆说》短视频的方式,首次集体亮相央视科教频道。各馆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由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总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省美术馆联合省内多家博物馆,组成的“水韵江苏”代表队,花样开口“说话”,不仅让博物馆之声深入人心,更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江河湖海的时代精神。

集体亮相

鲜少露面的镇馆之宝走近公众

一部部短小精悍的《博物馆说》短视频,于3月在文博界掀起阵阵热潮。故宫博物院藏“石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高级军吏俑”、河北博物院藏“长信宫灯”、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针灸铜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纵目面具”……一系列大众熟知或鲜有耳闻的文物,通过每期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纷纷亮相央视。

“这143家博物馆、美术馆将目前为止全国最好的博物馆、最好的文物和最吸引人、最具有知识传播价值的精品,一网打尽,呈现给观众。”采访中记者获悉,每一件文物不仅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经过专家团队层层挑选,最终才能走上荧幕,云端呈现中华文物神韵。

近年来,在《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综艺节目中,有关南京乃至江苏的文物并不鲜见,但是如此大规模集中亮相实为难得。此次,江苏则有8件珍品集体亮相,南京更占据半数。

漂泊在异国的国宝级文物(云端邂逅南京国宝)(2)

鎏金银嵌宝石神兽砚

其中,南京博物院选择的是镇馆之宝之一的“鎏金银嵌宝石神兽砚”。这方东汉时期的砚,构思奇特、工艺精湛,在以往的文博节目中很少出现。“砚台造型甚似蛤蟆,但它头上长着双角,腹部长着翅膀,显然是一个神兽。”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短视频的讲述人王奇志介绍,砚台出土于位于江苏徐州的东汉彭城王夫妇的合葬墓,砚石上清晰的墨痕,显示着当时使用的痕迹,“是一件实用器,而不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冥器。”

两千年前的匠人,在保留石砚原有的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利用当时较为发达的金属工艺,制成了这方文房实用砚,代表着汉代制砚工艺的最高杰作,也被视为后代砚盒制作注重日常实用与艺术欣赏融合的开端。“这件器物将中国传统金属铸造的鎏金银和镶嵌技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经历了两千年的墓葬环境后,现在仍旧熠熠生辉。蛤蟆的造型在汉代,代表着富贵和长寿,然而有翼兽的动物造型实际上最早是来自于亚述地区,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底格里斯河一带,所以它本身也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吸纳与包容性。”王奇志表示,这件鲜少露面的文物对外展示,就是希望向公众全面地解读文物的背景和深刻内涵。

海丝遗珍

见证南京六朝时期中外贸易

透过屏幕,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南京市博物总馆的一个罗马玻璃杯,1600年前从罗马而来,花落琅琊王氏,出土时碎成两百多片,经文物修复专家复原,是南京六朝时期中外贸易的见证者。

漂泊在异国的国宝级文物(云端邂逅南京国宝)(3)

罗马玻璃杯

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好似钻石般透亮,器身通体淡黄绿色,杯身磨花、口沿下,有一周弦纹及平整的花瓣纹,器型端庄优美,椭圆纹极具异国风采。对于中国人,玻璃是地地道道的“洋货”,公元前2000多年,地中海岸边的古埃及人或是腓尼基人发明了玻璃制造工艺。之后随着古罗马的征服与扩张,传播到欧亚非大地的其他地方。中国两汉时期,皇帝、贵族通过“丝绸之路”最早接触到西域传来的玻璃器物。而“海上丝绸之路”由两大干线组成,一条是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东晋、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维持着与南亚、印度、中亚乃至欧洲文明贸易往来。经由这两条海上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远渡重洋销往海外,而海外诸国的珠宝香料等物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彼时,罗马商人带着只有贵族才能用得上的玻璃杯,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进行贸易。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介绍,作为六朝东海航线的起点以及明代南海航线的始发站,南京留存着大量“海丝遗珍”,作为东晋望族,琅琊王家得到了这只珍贵的玻璃杯,“王家谢家,是当时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重要的世家大族。史书记载,“布列机要”重要的部门,都是王氏的子弟。这只玻璃杯也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主人爱不释手,离世后它也随王氏下葬。”

然而这件如今完美的海丝珍品,却在当年出土时碎成了200余片,大的如黄豆,小的似芝麻,南京市博物馆的汪寿椿师傅以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将它们逐一复位,还原器形和纹饰,让碎渣重新建立秩序,呈现出东晋时期罗马与中国的美学涵养。

中国四大古都中,唯独南京具有海洋文化因子。秦淮河入江口,越城与石头城之间的夹江,早在六朝时期,已成为名动天下的良港,曾停泊舟船万艘。由此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于大江,而且“直挂云帆济沧海”。南京在历史上充分利用通江达海的条件,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同时还是把古代海上丝路推向巅峰的长江城市。而这只玻璃杯,则成为这一段古代文明的记录者。

首次加盟

踏墨寻芳呈现新时代中国发展

跟着《博物馆说》,观众浸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步入博物馆长廊,聆听博物馆发展及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40多家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的首次加入,也成为本次的一大亮点。在诸多红色文物与美术时代精品中,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就。

漂泊在异国的国宝级文物(云端邂逅南京国宝)(4)

一架16毫米摄影机记录不能忘却的世界记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的一台16毫米的摄像机,为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所有,记录了83年前的段至暗时刻中普通人的苦难,这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承载和散射了人道主义的光亮,历久弥新。

而江苏省美术馆一组傅抱石的馆藏精品,则反映了艺术家们用传统的笔墨去反映新时代新生活。“解放初期,以傅抱石为首的江苏国画院的一批艺术家,通过他们对两万三千里的写生、采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新时代反映新生活的新中国画。江苏的‘新金陵画派’就在此时应运而生。”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介绍,傅抱石的《芙蓉国里尽朝晖》与《虎踞龙盘今胜昔》因此走入《博物馆说》。作为一幅描绘南京的作品,《虎踞龙盘今胜昔》重点刻画了紫金山,“右侧是紫金山山峦,天文台清晰可见。下面描绘出了当时的新工厂,远处还有很多建设的场面。这是一个典型的新中国绘画,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放初期的一个场景。这件作品从绘画角度来说,是一张鸿篇巨制,但画的非常精致,反映南京进入新中国以后这种繁荣与新气象,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感觉。”

漂泊在异国的国宝级文物(云端邂逅南京国宝)(5)

傅抱石的《虎踞龙盘今胜昔》

历史的痕迹可能被埋没,但当我们打开卷轴,踏墨寻芳,便能重温那些凝固着的岁月,活着的历史。“新金陵画派”传承“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深入生活、讴歌时代,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山水画荒寒萧索、阴柔幽婉的气息,跃居为当时的艺术主流,并将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学术性、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发展到了新阶段。“新金陵画派”就像一座灯塔,为60年来的中国画创作照亮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博物馆、美术馆都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二者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美术馆不仅要收藏、保管好这些作品,更要向观众传播和普及它们。”徐惠泉介绍。

云端邂逅

多元手段“活化”文物走近大众

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常州博物馆的南宋·朱漆戗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为我们展示了南宋仕女精致优雅的生活,见证大宋江南旧梦的独特审美趣味。苏州博物馆详细介绍了镇馆之宝——吴王夫差剑的流转故事与铸造工艺,在干货满满的讲述中,观众看到这件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吴王剑中凝聚的吴文化之魂。南通博物苑所藏清·石额,见证了中国早期博物馆事业的起步,记录了张謇与南通博物苑不可分割的情缘,更是解读南通百年的窗口。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代表了元朝最高瓷器生产工艺水平。南京乃至江苏的一系列文物“国宝”,展现了吴韵汉风的深厚历史蕴藏,以及长江沿岸城市江河湖海的时代精神。

漂泊在异国的国宝级文物(云端邂逅南京国宝)(6)

让文物说话,让博物馆说话,通过博物馆馆长、专家等人讲述文物,让博物馆的研究者、守护人说话,《博物馆说》区别于其他文博类节目,成功出圈。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花样“说话”,让大众感到新鲜与惊喜。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承担着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的社会功能,虽然也是打开大门迎接观众,但在人们的印象中,依然是颇具高冷范儿的艺术殿堂。《博物馆说》用丰富的传播方式拉近了博物馆与大众的距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认为:“《博物馆说》让普通人喜闻乐见、能够参与能够欣赏,打开了一种感受文化遗产人情人心与温度的一种新方式。”

南京,不少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图书馆,都开始积极利用短视频平台,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历史文化,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目光。“其实江苏省美术馆去年就打造了《e观藏·每日一美》专栏,每日以图文形式推荐一件书画作品,这次《博物馆说》活动以视频形式展现和传播美术作品,更加直观和有效。”徐惠泉介绍。而文博、美术馆、图书馆,更利用数字技术应用,积极挖掘情景设置,以多元手段碰撞出更多火花,增强文物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实习生 雍婕

,